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再读张爱玲
 | 梁树华  2016年07月27日13:44

  这些日子有些忙乱,由于还没到自称老的年龄,身体上对于疲劳的承受还是可以马虎应付的,精神上呢,实在是不好说,因为“精神”总是比较上档次的奢侈品,仿佛是上层人士的字画古玩,在一般人看来,那总是很高调、很雅的。

  张爱玲的书,有一种雅俗兼具的风味。满身书卷气的读书人读起来也许容易联想到《红楼梦》、《金瓶梅》里的某些口气,成天里喜欢翻看街头妇女杂志的人读了也会有娱乐消遣的收获。反正,我是喜欢张爱玲的书。闲适的时候一个人看,像富人把玩珍藏的字画;忙乱的时候拣些短小的篇章来读读,则好像一个人在细细地哼自己喜欢的曲子或在吊儿郎当地吹口哨,说娱乐可以,说陶冶性情可以。

  我们对于名人,对于“泰斗”往往想象的很完美,小时侯心里有多得不得了的偶像。张爱玲是才女名人“泰斗”三位一体,应该也容易成为完美的偶像,不过她偏偏有些小的瑕疵。像喜欢她的才气一样,我对张爱玲的小女子气、俗气也非常喜欢。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达到某一层次之后,他(她)在许多时候常会身不由己,多数时候是出于自我保护或者维护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张爱玲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已经蜚声于世、声名鹊起,其作品中表现的小女子气、俗气无疑会受到世人的注目和讨论的,张爱玲会不知道么?我是觉得,张爱玲不仅具备非凡的才气,而且还有巨人式的勇气和一颗真诚的心。

  张爱玲的小女子气和俗气在她的散文里随处可见,对比所谓的“大散文”,张爱玲的这些散文显得有些繁琐、细碎和平俗。不涉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染忧国忧民,不颂阳春白雪,倒是把大把的墨水洒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上,随手拈上,便津津乐道、絮絮叨叨地说上一大篇俗里俗气但颇有文化味的碎语。读起来使人亲切熨贴,可是又能从中得到知识的收益和性情的陶冶,学张爱玲的口气就是:不教人觉得高不可攀,不使人反感,有没白看的欣慰。

  有人说,张爱玲的书像大麻,看了就像吸上了毒品。我自己觉得呢,还真是那么回事,要不怎么老念叨着张爱玲发毒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