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解“无友不如己”
我曾经对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疑惑不解。
“不如己”,即赶不上自己,或超不过自己。字面意思比较简单,直译无不过是“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体现一个人社会存在的内容很多,有财产的、才能的、权势的,也有学问的、品德修养的,到底拿自己的哪一方面内容与别人相比,得出“不如己”的结论,进而决定是否与之交朋友。
找来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学习,杨先生对“无友不如己者”的注释是:“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译文只就字面译出。”他对此句的翻译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无二。
这可能不是我一个人的疑惑,很多人对此的理解也是不甚了了,因而在交友标准上出现偏差。
有的人认为,要与比自己富有的人交友,与穷人交朋友,只能越交越穷。一些落马的官员,择友标准就是这样。他们手中有权,但囊中少钱。于是,千方百计与老板称兄道弟,指朋论友,心安理得地从老板那里获得钱财,殊不知,老板们也不是傻子,顺势利用对方手中的权力,捞取更多油水。 一旦东窗事发,几乎没有一个老板承认与落马者是朋友。
有的人认为,要与比自己权力大、地位高的人交朋友,与社会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只能越交越低。于是,一些人削尖脑袋,挖空心思,往大官高官身边钻,得以靠近,则无所不用其析,不耻吸脓舐痔,喊爹叫娘。一旦目的达成,则渐行渐远,或者当为官者势颓威弱时,跑得比兔子还快,决口不提朋友二字。
面对交友失败之种种,我更加迷惑,“不如己”,究竟指的是哪一方面。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就难以理解孔子的交友观,也无益于自己的交友实践。
去年,买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阅读之,豁然开朗。
朱熹对“无友不如己者”有专门的注释。其辞曰:“无,通毋,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交友的目的是什么?辅仁。朱熹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交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仁德,与品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损而无益。仁是孔子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通篇《论语》,讲的就是仁。
朱熹的注解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无友不如己”的关键。这样再来理解这句话就不难了。孔子告诉我们:不要与道德品质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其潜台词也很了然。如果与道德品质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则有损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看这句话的语言环境。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第8章》)
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庄重,二要忠信,三要交良友,四要敢于改过。除“无友不如己者”外,其它三个方面的焦点都是道德品质,以此类推,这句话的重点也一定是就道德品质而言,而非其它。
这样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在这一篇的其它章节中找到答案。
《论语˙学而第一篇第14章》中说道:“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孔子说,君子之学,不在物质享受,而在于努力做事、慎于言说,请求通晓事物之理者匡正是非。
交友,不正是“就有道”之一途吗?
朱熹不愧为大儒,他的注解直达孔道。
交友与钱财多少无关,与地位高低无关,首取的是道德品质。要善于与品德高尚者交朋友,以“见贤思齐”。
孔子如此说,生活中也常常而然。
阳虎是季氏家臣,鲁国大夫,地位不可谓不隆,但因其品德低下,尽管多次向孔子示好,孔子不为所动,甚至避而不见。
原壤是孔子的故交,家境不佳,地位也很低,孔子曾批评他的无所事事,无所成就,但原壤母亲去世时,孔子亲自为其母沐棺(清洗棺木)。
孔子的女儿和侄女儿嫁的也都是贫寒之士。孔子看重的是他们的优良品德,而且,孔子的女婿公冶长还曾坐过牢。――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缧绁:拴罪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子:儿女,此处指女儿。)妻之。(《论语˙公冶长篇第1章》)
交友乃人生之大事,孔子能不重德尚仁乎?
“不如己”,指的只是品德上不如自己,绝不是钱财地位等等。于此,不能存有丝毫的误解。与道德品行不如已者相交,哪怕是富豪,哪怕是高官,也难免“近墨者黑”。
正确理解《论语》的语义,记住智慧老人的忠告,我们会在交友上少走弯路,不走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