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中这句至理名言,拿来比喻镇江焦山,真是恰到好处。焦山高不过71米,周边长仅2000余米,这么一座弹丸之地的低矮小丘,在古今中外名气之大,远远超过许多高入云霄、景色秀丽的山峰。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它风景秀丽,更在于它和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高僧大德有着密切交集,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
焦山位于镇江市区东北,屹立于扬子江心,虽然不高大,仍显得气势磅礴。它古朴典雅景色幽美,宛若漂浮于水中的世外仙岛。山腰的摩崖石刻举世闻名,规模达200余方。焦山碑林(宝墨轩)珍藏着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更有被称为南碑之王的稀世珍宝《痤鹤铭》碑。清帝康熙、乾隆多次临幸焦山,留下御笔墨迹。米芾、黄庭坚、苏东坡、赵子昂、郑板桥、文征明、柳亚子、康有为、清成亲王等历代名人雅士,都与焦山结缘,或留下书画墨宝,或驻足游览、寄居攻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在焦山写下意味深长的 “无尽藏”三字。如此之多的历代“仙人”和焦山有缘,难怪这座看上去不显眼的小山包,会蜚声中外,这不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至理名言吗。
在象山脚下搭乘摆渡轮,可直达焦山定慧寺山门前码头。从渡船上遥望,碧波万顷的浩瀚长江,簇拥着玲珑青翠的焦山,真如蓬莱仙境。目光迷醉间,恍若看到一颗硕大的碧玉浮于湛蓝的水面,这才明白为什么人们把焦山比喻为“浮玉山”。
踏上焦山南麓码头,经过一座典雅的山门牌坊,一眼看到迎面照壁上,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四个苍劲大字。在“海不扬波”亭之东,一株八百年银杏树旁,有座古色古香的寺院,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焦山定慧寺。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定慧”二字,取自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佛家修行要诀,涵义深远。定慧寺现存建筑保持明代风格,前天王殿,中大雄宝殿,后藏经楼。寺外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焦山定慧寺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被尊为“十方丛林”。
定慧寺大雄宝殿雕龙描凤、金碧辉煌。殿堂上如来佛像栩栩如生,气宇轩昂地审视着前来参拜的信徒与众生。康熙亲笔御书的“香林”两字,在烛影摇曳下更显雄健潇洒。在铜炉香烟袅袅、诵经梵音声声之中,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此刻,佛殿正在举办诵经法会。二十几名寺院僧众,在主持大和尚带领下,诵读佛教经文,为居士信众消灾祈福。几百位居士及信众,穿着统一的咖啡色长衫,在一旁参与诵经祈福活动,气氛庄重虔诚。
参观定慧寺后,我们选择西线游览。途经一座面向长江、背倚峭壁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以《华严经》取名的华严阁,二楼厅堂悬挂着赵朴初手书“无尽藏”三字匾。此楼是赏月佳地,富有诗意的“华严月色”,是著名的焦山十六景之一。
离开华严阁,在焦山西麓沿江前行,这儿峭壁林立危岩峥嵘,岩壁上遍布着历代200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这就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时间跨度从六朝至近代,作品涵盖正、草、隶、篆各类书法,内容非常丰富,简直是一座古代名家书法的露天展览馆。其中比较珍贵的是陆游踏雪寻访《瘞鹤铭》的题名石刻,词文壮美书法刚劲,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其它著名题刻还有:北宋书画法家米芾的题名石刻、宋朝书法家赵孟奎的手迹“浮玉”等。
离开摩崖石刻,从三诏洞旁开始登山。焦山虽然不高,但由于天气炎热,爬山依然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途中经过明代所建壮观亭、郑板桥读书处别峰庵、吸江楼等景点,终于到达焦山峰顶。一看到巍峨瑰丽的万佛塔,疲劳刹那间被驱散得干干净净,我赶忙举起相机,把万佛塔的雄姿揽入镜头。
万佛塔位于焦山东北峰,塔名由赵朴初手书。这是一座新建的仿明清风格古塔,七级八面,高42米。塔内一至七层供奉佛像万余尊,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万佛之塔。塔的每一层外有栏杆回廊,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万佛塔虽然宏伟壮丽,有一定艺术价值,但终究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缺乏人文景观和历史价值。
从万佛塔下山,途径抗击英军入侵的焦山古炮台遗址,到达排名江南第一的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摩崖石刻,二是位于焦山东麓的宝墨轩,也就是焦山碑林陈列馆,习惯上往往笼统地把宝墨轩称作焦山碑林。宝墨轩碑林与西安碑林格局不同,西安碑林是在地面上竖起一块块石碑,宝墨轩则把碑刻置于回廊、殿宇、亭阁之内,利于更好保护文物。碑刻作品涵盖书法、艺术、史料、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唐朝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宝墨轩不仅是一所碑林博物馆,也是一座秀丽的江南园林。院落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水石花木精致秀美。来此不仅能触摸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能欣赏瑰丽多姿的江南园林美景,实在是一举两得。
在宝墨轩林林总总的碑刻中,被众口一致推崇的无疑是《瘗鹤铭》碑。尽管民间盛传此碑是王羲之真迹,但其真正作者,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瘗鹤铭》碑之所以受到广泛推崇,被奉为国宝,是因为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它创造性地突破当时书法常规,一反古时自右向左的书写习惯,改为从左至右竖书。此外,它开创了大字大书的先河。《瘗鹤铭》的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笔画恣意舒张,意韵飘逸。虽是楷书却兼容篆隶,内行人一眼就可看出它的高超与不凡,因此历来书法家都把它作为学习的重要范本。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崇它为“大字之祖”。镇江焦山《瘗鹤铭》和陕西汉中的《石门铭》,被书法界一致公认为一南、一北的“碑中之王”。
除瘗鹤铭碑及前文提到的魏法师碑外,宝墨轩中还有很多历代名家的碑刻,包括米芾临《兰亭序帖》、黄庭坚《蓄狸说》、宋代《禹迹图》等,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未能一一仔细观赏。
在碑林闲逛时,还看到乾隆帝南巡时在焦山的御笔碑文,置于一座仿古木结构琉璃瓦顶的方亭内,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御碑亭。碑文正面是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笔法大气飘逸,颇合乾隆帝身份和风流潇洒的人品。
从宝墨轩出来,到达乾隆南巡时下榻过的焦山乾隆行宫(即观澜阁)。见过北京富丽堂皇的故宫,这座皇帝行宫实在显得很普通甚至简陋。里面的装潢陈设和陈列的龙袍冠带,也实在一般。倒是墙上一张大名鼎鼎的香妃照片很吸引人眼球。
自从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播出后,香妃之名变得家喻户晓。传说中的香妃神秘体香,更成为男人们津津乐道的闲聊话题、女人们喋喋不休的妒忌目标。我们不去考证香妃是否确有其人,也不必深究香妃是否真有神秘体香。仅就张照片本身谈一些看法。如果照片确系香妃本人,瘦削的瓜子脸,丹凤眼,弯弯的蛾眉,高挺的鼻梁和艳红性感的嘴唇,加上高雅的气质,即使用现代人挑剔的眼光看,也够得上是位绝代佳人。我看过一些晚清时期皇后嫔妃们的照片,包括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珍妃、瑾妃,对她们照片展示的容貌,实在不敢恭维。如果不是我眼拙,照片上这些后妃大多容貌平平,并不出众。影视剧里那些美艳迷人的后妃,都是女明星们饰演的效果。这张“香妃”照片,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不过这张照片绝非香妃真容。首先,晚清时期的后妃照片,尽管凤冠霞帔、插金带银,但看上去总感觉古板老土。这张香妃照片,却颇为时尚摩登。即使是由画像拍摄,乾隆时代也不会有如此彩色鲜艳、生动逼真的人物画像。最直接的证据是,摄影术问世于1839年,距离乾隆去世的1979年晚140年,彩色照片出现的时间更要晚得多。从照片情况看,它很可能是一部影视片的剧照、一张商业广告照或者一幅现代的古装人物画像。焦山管理部门实在不该把它堂而皇之阵列在乾隆行宫里,这样做会大大影响行宫本身甚至瘗鹤铭这些真实文物的价值。
从乾隆行宫出来,又回到焦山轮渡码头。在返回的轮渡上,我依傍栏杆眺望,前方是郁郁葱葱的象山,脚下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身后是玲珑精致的“浮玉”——焦山,心里满是依依不舍的惆怅。嘴里不禁反复吟诵起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