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书品荐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07月25日07:08

特约撰稿:李林荣

《百年旧痕》,赵珩口述、审订,李昶伟录音采写,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2月出版

同一座北京城,同一段旧时光,因不同情怀、不同视角的书写和讲述,获得了丰富而又异样的况味。在这之中,最让人感到亲切的,还是那种依托着个人生活的切身体验和亲历亲闻的追忆。它们总是即小见大,在不经意的顺便一提中带出许多鲜活、温润的细节描摹,过往的时代气息和社会氛围顿时就变得生动、立体、切近起来。再古板的老题目,也能焕发常讲常新的盎然意趣。但要把北京故事讲到这境界,非得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兼备不可。出身传统士大夫家庭的赵珩新出的这本口述文集《百年旧痕》,正展现了这极难得的境界、积累和素养。全书分5辑:“京城遗痕”两篇,分别谈北京城墙、城门和社会风貌的变迁;“长安居”5篇,忆述北京人居住、饮食、穿衣、出行和节令礼俗的传统;“公共视野”4篇,介绍北京近现代的教育、医院、公园和画坛;“余音绕梁”5篇,追溯北京剧场建制、戏剧流派的掌故和听戏、赏乐的个人生活史;“新旧更替”6篇,从时尚、社交、文玩收藏业和外来人口等多个侧面的动态演进,对历史纵深中的北京给予微观与宏观迭现的回顾。娓娓道来的从容恬淡,如数家珍的翔实细腻,阅尽沧桑的通达睿智,贯穿各篇,弥漫全书,仿佛延续着邓云乡《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一脉的精神风致。就时空聚焦的偏重来看,《百年旧痕》中的“百年”取景框,支撑点、参照点和最清晰的聚焦视野,都放在了1940年代以降的二十来年。这是世纪北京和世纪中国的大转折年代,也恰好是邓云乡等老一辈北京学通人讲述得不多或者未来得及细讲的新时代。因而,对于有志于讲好新北京故事的年轻一代写作者,细读《百年旧痕》这样有实实在在的真材料和真情怀的书,是绕不过去的一课。

《上学记》(增订版),何兆武口述,文靖执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距初次出版10年、修订版问世7年,《上学记》新近再出增订版。从篇目上看,增订版相比初版和修订版,只有微调。至于具体内容的增订,主要在于对作者个人印象和感受的一些细节确认,恰如作者在序言中所称:“回忆录不是学术著作,也不可以以学术著作视之,读者切不可用所要求于学术著作的,来要求个人回忆录。学术著作要有严格的客观依据,绝不能只根据作者个人的主观印象。而个人回忆录则恰好相反,它所根据的全然是个人主观的印象和感受,否则,就不成其为个人的回忆录了。”全书三章,分别讲述1921-1939年作者从出生到上大学前的早年生活、1939-1946年作者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在土木系、历史系读本科,在哲学系、外文系读研究生的求学经历,以及1946-1950年赴台湾教书、归原籍闲居和回北京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的见闻遭逢。其中,占了全书一半以上篇幅的第二章,内容最为饱满。战云密布之下,西南边城之中,课堂内外,师生之间,一个远去时代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群体的音容笑貌和风流神采,尽在讲述者臧否鲜明、快人快语的一席谈中,再现出现场回放式的淋漓生气和画面感染力。面对作者用自己的个性光彩照亮和激活历史的书,不禁感慨:历史上的人与事,如果只是生硬地记录在纸上,而不能存留在人们活生生的记忆里和传述中,那么即使把纸上的字句写得大些、再大些,又有什么用?

《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英】尼尔·麦克格雷格著,范浩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的各类作品又迎来了被广泛重温和演绎的大年。出自前大英博物馆馆长和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之手的这本《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英文初版出版于2012年,今年新出中译版,可谓适逢其时。它表面上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120余幅布满整页甚至双页的全彩色高清照片穿插全书,把20章正文所涉及的文物、史籍、遗址和现实场景中的重要器具、地图、书影、插画、人像、剧照、建筑等,展示得纤毫毕现。书后还附列有“主要物品目录”,一一注明名称、馆藏地、尺寸和编号等信息,以示文物正品身份。与这些精心编印的照片具有同等精致的专业水准和欣赏价值的,是依循着这一系列物质形态的历史见证品的20章有关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创作背景的专题叙述。如第一章“英国走向全球”,从《仲夏夜之梦》《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提到“环绕地球”和拿着世界地图和全球地形作比喻的台词,牵连、拓展到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的环球航行成功,直接促发了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形成现代世界意识的历史事实。又如第五章“比剑炫艺”,从发掘于泰晤士南岸河滩上的一柄双刃长剑和一把匕首说起,抽丝剥茧式地复原了制造它们的17世纪初期,也就是莎士比亚在世时代英国城市青年好勇斗狠的暴力文化生态。要言不烦的译注和精微的辞章细节处理,显露着译者保持原著学术底色和优雅文风的良苦用心。

《我们生活的时代》,【美】入江昭著,王勇萍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

美籍日裔学者入江昭(1934-)以美国与东亚关系史、美国外交史的研究称誉国际学界,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这本原以日文初版于2014年的《我们生活的时代》,篇幅并不厚重,却代表着他对自己以往治学取向的全盘审视与批判性的新思考。如作者在自序里所述,展现在本书中的思考,缘起于反思一战爆发100周年的一次学术会议,简言之,就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时代,如何重新认识我们观念和经验中已趋凝固的历史的“现代”起点?为此,书中展开了以“怎样看待历史”、“摇曳的国家”、“非国家性存在的抬头”、“传统的‘国际关系’已荡然无存”、“普适性‘人类’的发现”、“环球性结合的不可逆趋势”为主题的6章史实梳理与观念分析。二战后的世界史,因此被理解成全球化和冷战两种趋势并存角力的过程。以1970年代为转变期,从欧洲到东亚,再到拉美和东南亚,摆脱冷战牵掣、超越单纯美国化和欧洲近代化的全球化潮流渐成主导。进入1990年代,迎接世界全球化和跨国世界的到来,已发展为国际社会共识。基于此,20世纪的最后二十多年,被作者认定为“现代”世界真正的开幕阶段。在这样的“现代”世界,历史不再是一国为中心的历史,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现实的追求也不再拘于以国为单位的国家利益,而是扩大为全球整个人类的生存、利益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