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名家走近大众
来源:文艺报 | 孙晶岩  2016年07月25日06:54

三年前的夏天,《北京晚报》资深编辑赵李红对我说:“晶岩,我们打算开办一个名家栏目,两个整版写一位名家,希望你赐稿。”

我给她鼓劲儿:“李红,你们这个创意太棒了!不是唱了几首歌,演过几部戏就叫艺术家,你们一定要宣传真正的名家,就是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教育家、大科学家。”

李红真诚地说:“我就是这么想的!”

听了她的话我很感动,现在的娱乐记者争先恐后地给歌星影星捧臭脚,有谁发自内心想宣传名家呢?英雄所见略同,对她的创意,我愿意鼎力相助。

我问道:“万事开头难,头三斧一定要抡好,首篇你打算写谁?”

她说写杨绛。我兴奋地喊道:“太好了,百岁老人、大文学家、大翻译家,写她可以服众!”

2013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诞辰,钱晓鸣和李红妙笔生花写了首篇文章;第二篇是王干、徐坤、彭世团写的王蒙;第三篇就是我写的冯骥才,题目是:《冯骥才:把书桌搬到田野上》。我写了很多从未披露的与冯骥才交往的真实故事,配照片时我寄去两张,一张是冯骥才坐在书桌前的照片,显得很斯文;还有一张是他在汶川灾区救灾抢救羌族文化,双手高举、双眼紧闭,接受消毒药水喷淋的照片:衣服简朴,裤子和鞋子上沾满泥点,样子有点狼狈。我很珍爱这张照片,觉得他被喷洒消毒药水,身上沾满泥水的形象特别亲民,消除了作家的神秘感,拉近了大作家、大画家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使人觉得他就是老百姓中的一员。

李红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发表那天是八一建军节,我立刻跑到报摊买了10份《北京晚报》,给冯骥才快递过去,他很高兴。我接到很多文友电话谈感受,李红告诉我,我那篇文章很受读者欢迎,给人印象深刻。

名家之名,大家都知道;名家之家,大家多无所知。名家的家里,珍藏着他们所有草根时的艰辛、眼泪、奋斗和快乐。名家版以温柔的方式,以聊天的形式把名家的大门打开,请读者参观,名家最美丽的时刻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草根时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而锲而不舍付出的努力。

头三斧抡得挺漂亮,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后来,名家栏目又推出很多文章,我每篇都会关注,细心地珍藏起来,记得有写黄永玉的,有写欧阳中石的,有写莫言的,有写刘恒的,有写侯一民的,有写韩静霆的,有写沈昌文的,有写韩再芬的,有写刘博舒的……以名家写名家、名家朋友写名家的形式,因为彼此交往密切,熟悉度高,写起来亲切自然,故事生动。独特的叙述方式,使扁平人物立体鲜活。我觉得那是北晚的新视角、高配置,沉稳、大气、不浮躁,有价值、有味道,耐人寻味,打好了文化这张牌。

独家、原创,名家是副刊生存并优生优胜的条件,没有自己的高远视野,自己的原创内容,自己的创作队伍,要想赢得读者的青睐是不可能的,但《北京晚报》的名家栏目做到了,并在业内领跑,我看好这个栏目。

京报集团成立60年,有心人傅华主编推出《北京日报》系列文化读本,把这个栏目结集成书——《名家生活圈》,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得很漂亮,用了齐白石老人的一幅画,装帧精美。《名家生活圈》一书得益于编辑赵李红慧眼识珠和精心组织采写,她组稿的定位非常准确:让百姓了解名家也很百姓,让名家意识到自己就是百姓。《北京晚报》“名家”版的目标就是为读者分享好书高人:写好书的高人,读好书的高人,出版好书的高人,被写进好书的高人……让《北京晚报》多一些文化、艺术、学界、财经、商界名家的身影和声音,“名家”版所呈现的是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消费名家,打造大众文化精品,传播正能量。

作家刘恒评价“名家”:“少了电子味,富有人情味,名家版讲故事,接地气。”

今天,缅怀我们一起为北晚“高配置”努力的日子,百感交集。首篇的主人公杨绛先生已经驾鹤西归,名家栏目也成“历史”了。我希望我们的主流媒体能进一步注意舆论导向,宣传社会的脊梁、真正的名家。

(《名家生活圈》,傅华主编、赵李红编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