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逐梦——湘西扶贫纪事》

来源:湖南作家网 | 龙宁英  2016年08月17日07:00

 

  推荐理由:

  见证湘西由贫困到温饱,逐步小富的历史变迁。本书从“梦里歌谣”“情暖武陵”到“决战决胜”,以时间为序,以史为鉴,以扶贫重大行动为节点,构成了一幅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深度和广度的恢宏画卷。作为一位曾以散文创作获过湖南文学艺术奖的作家,龙宁英心思细腻,文笔优美,再加上她带有少数民族特有的记忆和密码,使得她的文字散发着一种异样的美感。这使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逐梦——湘西扶贫纪事》一书,虽以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出现,但显得文气浩沛,感情细腻,哲思深幽。同时,《逐梦——湘西扶贫纪事》与其说是一部报告文学,不如说是一部抒写家乡风物的美丽诗篇,在尽情展现各级政府和各个领域扶贫志士感人肺腑的优秀事迹的同时,也描绘了大湘西优美的风光,以及苗族、土家族人们特有的风俗人情和心理惯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女性散文家,在这部书中,她文字理性、粗犷,还有发人深省的哲思。凭借这部作品,她超越了女性写作的范畴,构筑出一部非同寻常的逐梦之书。

  作者简介:

  龙宁英,湖南花垣人,苗族。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写作以小说散文为主,出版有小说集《女儿桥》,散文集《山水的距离》《疼痛的河流》《古苗河风情》,电影剧本《朵朵》《格拉公主》,译注《椎牛祭》《湘西苗族巴代古歌》。曾获湖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奖、沈从文文学奖;入选湖南省首批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

  《逐梦——湘西扶贫纪事》目录:

  引 子 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 / 001

  第一章 梦里歌谣

  大山的呼唤 / 007

  湘西追梦人 / 016

  照亮山路的“星星” / 021

  第二章 情暖武陵

  共同富裕 / 031

  输血与造血 / 035

  春苗行动 / 044

  生命的绿洲 / 050

  和平战场 / 055

  绝地求生 / 065

  命运的旋涡 / 075

  第三章 决战决胜

  走过涅路 / 089

  春天的号角 / 104

  “神话”才刚刚开始 / 111

  迎亲曲 / 124

  苗歌传梦 / 132

  希望的田野 / 146

  后 记 告别贫穷,梦圆 2020 / 173 

  《逐梦——湘西扶贫纪事》部分章节节选:

  苗歌传梦

  300 万湘西土家、苗、汉各族儿女在大山的怀抱里叩石垦壤、艰辛生存。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汗水、用热血浇灌着秀丽的崇山峻岭,书写着他们的传奇历史,创造着奇异的民俗风情。湘西人的血脉里既流淌着山民固有的倔强和粗犷,又洋溢着男人特有的浪漫和豪爽。

  更令人赞叹的是,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湘西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

  来到十八洞非物质文化艺术团团长隆英足家时,我的确大吃一惊。她家坐落在飞虫寨中间,三层楼的新洋房明朗气派,在苗寨子黑黝黝的木楼瓦屋中间如鹤立鸡群,可能是飞虫寨最好的房子。一问才知道,原来隆英足是十八洞村靠养猪脱贫致富的第一人。我在情不自禁啧啧赞赏之余,没问她艺术团的事,好奇地问起她养猪致富的经历。

  隆英足说,她家里父母养育她们姐妹五个,她是家中老二,因为家中没有兄弟,勤劳肯干敢担当的她唱苗歌结识了吉首市小龙寨青年后生施生富,两人自由恋爱定终身时,她说服施生富招郎上门和她一起赡养父母。那时候,大姐已经出嫁,三个妹妹还小,她和丈夫一起帮助父母分担沉重的家庭负担,加上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九张嘴,牙齿打落一起有一笆篓,穷得抬不起头啊。24 岁那年,她和丈夫商量,让丈夫留家种地,她自己外出打工找钱回来贴补家用。在长沙市黄花镇,她给一家养猪大户收晚稻,看见他们家有 1000 多头猪的养猪场、漂亮小轿车、气派的楼房,让她这个湘西大山里来的苗人大开眼界,好不羡慕。老板对她说,他们家就是靠养猪致富的。当时她就想,我们那里也有养猪的传统,如果我能把这门养猪技术学到手,回去也办个养猪场,边种地边养猪,极好的啊。收完谷子,她就主动提出留下来给他们家打工喂猪,正好他们家缺少人手,看她勤快诚实,在家也喂过猪,就把她留下来了,每个月开给她 400 元工资。

  隆英足说:“第一年老板给我安排的活是打扫猪粪、清洗猪圈和消毒,这个活又脏又累,没有人乐意干。但我不怕,这些功夫在老家的时候都做过,按照老板的要求,我做得非常好,老板也满意,很信任我。第二年,老板就让我学习给母猪接生,负责管理 100 多头母猪。这个活儿是个技术活,实际比打扫猪圈、清洗猪粪还累人,不分白天晚上,只要母猪下崽了,我都要待在旁边忙着,保证这些猪仔全部存活。有时候两三头母猪像约好了时间,抢着下崽,忙得我两脚两手不够用。第三、第四个年头,我学会了给猪看病、治病、阉割、打预防针,还学会了做猪漏肠手术。到第五个年头的时候,养猪场老板就教我驯养公猪、取精、冷配

  技术了。在黄花镇五年时间,我边打工边学技术,把科学养猪的全套技术都学通了,老板也给我涨工资了,每个月 3000 元。而我 呢,觉得自己学得了技术,该回家自己创业了。2002 年的时候, 我就辞工回飞虫寨了。当年 10 月,我花 4800 元钱买了 1 头 40 多 斤重的公猪仔,用来培育;花 1800 元买了一头 120 斤重的母猪,用来繁殖。因为刚开始创业,没有本钱,我就这么一点点慢慢做。喂到 7 个月的时候,公猪长到 200 斤重了,我才开始驯化,驯化 3 天后,取精成功,给自家那头母猪进行冷配种,第一窝就生了 12 只猪仔,冷配种成功了!这样,我有了胆量,买了恒温箱、保温箱、微型车,开始走村串寨给附近老百姓提供猪冷配服务,排碧、排料、董马库、保靖、吉首我都去,配种每次 100 元起底, 路远的收到 200 元,运气不错啊,第一年平均一个月收入达 8000 多元,我用配种得的钱,又买了 5 头母猪,修了一栋新猪圈,开 始扩大养殖。到 2003 年末,仔猪销售及配种服务收入达到 7 万多 元,实现了脱贫致富。2011 年初,我花35 万元率先在村里建起了 两层高的洋房,年末又花 18 万元建成 1 个规范化养猪场。2013 年和 2015 年又加盖了两栋规范化养猪场,现在存栏猪达到 200 多 头,全年卖出 1000 多头,2015 年收入达到 12 万……”

  湘西人追求的富裕之梦,是许多人用性命去换取的。从过去的奋起反抗压迫,到 20 世纪末的外出打工,从拼性命到拼体力,无不见证一个民族骨子深处不屈服于贫困的血力。

  正是这股血力的野性横流,演绎了许多人的悲情故事。今天叙述起来,心都在颤抖在滴血。

  湘西还有很多像隆英足一样的村民,他们都曾经穷困潦倒,他们都是武陵山走出来的山民,不同的人生态度却使他们走向不同的生活命运。此刻,我望着眼前这名黑黑瘦瘦的苗族姐妹隆英足,心底里涌出的全是钦佩。隆英足说得好:“我们生在贫困的湘西,我们很难改变自然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其等靠要,不如踏踏实实干。生猪养殖市场波动大,有时候赚钱,有时候亏本,但是只要你对生活真诚地付出了汗水,生活终会给你相应的报答。”

  隆英足告诉我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对原生态绿色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黑毛猪是湘西传统品种,抵抗力强,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肉质细嫩鲜美,口感好,营养好,现在的市场走势也很好。2016 年,她还要扩大规模,购进 50 头黑毛母猪。她给我算了一笔账,她说一头母猪一年要生两窝猪仔,一窝 12 只,可以生到 1200 只。按照 2015 年的市场趋势不变的话,她搞黑毛猪养殖应该是可以赚钱的。

  隆英足说:“我养猪赚钱了,很多村民们都来和我学,都要发展养猪,有几家还想像我一样办猪场,但是没有本钱,我就叫他们慢慢来。2013 年下半年,我的猪场注册成立了合作社,我要村 里的贫困户加入我的合作社,现在已经注册的有 6 户,实际有 18户。”我问隆英足,加入她的养殖合作社是要有本钱入股还是有什么优惠待遇?隆英足笑着说:“他们都是贫困户,哪来的资金入股?加入合作社是没有本钱的,我就是帮他们、带他们。我的猪场下猪仔了,我送给他们喂养,送 10 头、8 头、7 头、十几头、2 头、3 头的都有,看他们的家庭能力和猪栏大小的情况,再教他们怎么样喂养,给他们打疫苗,是母猪的话,免费给他们配种,等到猪出栏了,他们再把本钱还给我。4 组的刘庆文家,5 组的施 正云家,6 组的施全友家,以及 1、2、3 组的隆宗昌家、隆世满家、隆兴富家和隆正品家,他们都跟我养猪,现在生活都过得可以。隆仕庆家里的变化最大,基本脱贫了,还修了新房,加上院坝前堡坎要 10 多万才做得成,都是喂猪发财的。还有马鞍村的隆秀梅,她和我是好姐妹,我也带她学养猪,现在也发财了,她家车都有了。”

  我正和隆英足聊着的时候,两个年轻人推门走进来了。隆英足给我介绍说,瘦高个的是村支书龚海华,个子矮些的是他们非物质文化艺术团的副团长隆慧,他们是来找隆英足商量艺术团彩排的事情。隆英足说,排料的芷耳寨明天闹苗年,邀请十八洞非遗艺术团出节目参加。他们非遗艺术团准备了三个节目,下午要赶过去彩排。

  此刻,我眼睛一直望着闯进来的两个年轻人,特别是那个高高瘦瘦的村支书,他脸上看来稚气未脱呢,对我这个外来闯入者,他脸上现出些许的羞涩,像个未出阁的大姑娘,可是他是这里的村支书?我心中有些犯嘀咕。

  隆英足看我犯疑的表情,笑着说,你莫看龚支书这么年轻,在村里抓工作可是井井有条,他是我们村的老牌村民哩。

  龚海华是湘西泸溪县人,五年前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学院毕业,一毕业就考大学生村干部,到十八洞当了一名助理村支书,2014 年就正式当支书了。五年时间过去,他对十八洞的各项管理工作已经很有经验,谈起十八洞的发展管理工作,他一改刚才的稚气和羞涩,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龚海华说,我想说说我们村班子的党建工作。农村基层建设中,党建工作很重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们党当前最大的政绩工作。农村基层党建关乎大局、关乎长远、关乎改革发展稳定,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基层,如果党员散了、弱了、垮了,就如同一座房子的基石没了,一座大房子就会歪斜的。在十八洞村,培养干部和党员,我们是从班子抓起,像隆英足,是致富带头人,是村妇女主任,是我们村班子配备的后备干部,是我们党员发展对象,培养她入党,进入到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来,是我们的责任。同时,我们对她也要在书本知识方面给予帮扶,让她提高知识面。去年,州委组织部在加强农村基层建设上要求我们村级组织一村一大,也就是一个村班子中要有一名大学生,有一门专业技术知识,使之知识化、年轻化,才能适应以后社会的发展。我们就推荐隆英足去湘西职院读书深造,学的是畜牧专业,正好和她的专行对口,两年后就可以拿到文凭。

  顿了顿,龚海华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十八洞村的党建工作做得很深入,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在党建引领下完成,精准扶贫工作、村里同建同治等等,都是党建引领来完善。村里有一部分青年,游手好闲,我们通过党员干部有目的地影响他们,让他们转变观念。然后,组织他们成立了一支十八洞村青年突击队,队长是杨锋,6 组的。突击队成立那天,我对他们说,现在的十 八洞村,好多年轻人都为生活出去打工了,全村 4 个自然寨 6 个 村民小组,突击队年轻人加在一起就你们 25 个了。年轻人是村子里的希望和顶梁柱,一个村寨,有了年轻人才有生气啊,我们年轻人要有主人公精神,要敢于担当,要把担子挑起来。十八洞是我们家乡,因为穷,党和国家派扶贫工作队来帮我们治穷脱贫,我们不能站在旁边看热闹,做旁观者,不能光靠工作队,我们要行动起来,为我们十八洞治穷脱贫出谋划策……

  此时,我突然想起龙秀林队长说过他们工作队被十八洞青年约谈的事,禁不住对龚海华支书说,我听龙队长说过他们工作队被十八洞青年约谈的事情,原来是青年突击队干的啊。龚海华脸上又现出一丝羞涩,他说,是的啊,自从那次他们和扶贫工作队接触后,了解到工作队的难处,以后村里面的大事小事,青年突击队都积极配合工作队一起抓。工作队搞房屋改造,村道铺设,机耕路修建,架设电线、电话线等等,哪里都有他们的身影。我问龚海华,这些工作都有补助吗?龚海华说,没有的,一分钱没有,全部是义务工作。

  这时,隆慧插话说,龚支书到我们十八洞五年,老百姓都把他当自己儿子看了,村民找他都成了习惯了,有什么大事小事都找他,就连家里合作医疗本找不到了,电费本找不到了,都找他。龚海华笑了笑,解释说,我们村委搞了个六制工作法,就是党员承诺制、坐班服务制、代访代办制、绩效考核制、一帮一扶制、群众评议制等等,我们村党员年初要做什么事,要向村民承诺,年底由村民考核,村班子成员轮流在村部坐班,帮老百姓办事,方便老百姓。十八洞是纯苗族村子,老百姓讲不来汉话的占多数,到乡政府办事吃力,就到村部来找我们,我们就先给他们登记下来,然后到乡政府代为办理,我们村委会没有多大权力,也没有什么资金,就尽力在这些小事上多帮助老百姓啊。现在老百姓都慢慢养成习惯,有事到村部,都不去乡政府了。

  隆英足说,海华到我们十八洞五年,现在如果要走,老百姓都舍不得了啊。

  而我,看着眼前这个好像稚气未脱的年轻支书,心里暗暗佩服,正如他说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如果全国所有的农村都建立完善农村基层管理机制了,我们的农民兄弟、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安居乐业脱贫致富还会远吗?

  听着这名年轻村支书的话,我心中激动不已。扭头看窗外,才忽然发觉十八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都有点认不出来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依山势而建的苗族特色民居,房角上翘,泥墙黑瓦,很别致,昔日破旧不堪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寨旁的高明山,风景优美,古树成荫,黑白相间的羊群正穿行其间。寨子里清幽幽的石板巷道,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在举目赏景,有的在院坪里拍婚纱照,有的拿起相机、手机合影

  138留念,还有的和村子里的苗族青年对唱苗歌……哦,十八洞的乡村旅游已经红红火火。

  隆英足自豪地说,这些唱歌的年轻人是我们艺术团的!

  至此,我们的话题才转到艺术团上面来。隆英足说,她平常喜欢唱苗歌、打苗鼓、吹木叶,前些年村里老支书组织了一个文艺队,搞活动都让她负责。因为她养猪养得好,是村里第一个养猪致富带头人,2014 年 6 月村干部换届,她被推选为村妇女主 任。2015 年,十八洞非物质文化艺术团成立,他们文艺队的成员都加入到艺术团里来了,又因为她是村妇女主任,就让她当了艺术团团长。

  我问隆英足,你又是村妇女主任,又是艺术团团长,还是养猪场的大管家,这么多头衔戴着,你怎么忙得过来啊?

  隆英足说,我现在当村干部了,没有太多时间管理猪场,都让我爱人管理,我父母 60 多岁,还可以帮忙做些事情,我妹家离排碧不远,她也经常来帮忙,不然我哪里抽得开身咯。还有艺术团那帮姐妹们,她们都眼睁睁看着我哩,我到场了她们才肯排练,只要我到场,她们就干劲足,不睡觉都可以。2015 年 8 月,董马库圩场逢立秋,这是我们这里苗族的传统,如果哪个圩场赶场天逢立秋,赶秋节就在哪个圩场举办。赶秋节在我们苗乡是个大节

  日,各地的狮子队、龙灯队、武术队,会绝技的巴代扎、苗歌手、唢呐手,都要赶去表演,参加庆祝,坐八人秋千,好热闹的。我们艺术团也要去参加。因为艺术团刚刚组建不久,对节目不熟悉,要抓紧排练,那时正当田里功夫最忙的时节,大家白天忙功夫,晚上搞排练,天天晚上搞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睡觉,第二天早早起来又去忙功夫。只要我在场,大家都信心满满,我一离开的话,大家就没有劲了。说着,隆英足自己也忍不住笑了,从她的笑容

  里,我看见了一名苗族妇女发自内心的开心和满足。

  可是,我还是有些迷惑不解,艺术团就艺术团嘛,怎么要叫非物质文化艺术团呢?我问隆英足,没等隆英足回答,坐在对面的副团长隆慧抢着回答了。隆慧说,我们十八洞乡村游现在已经搞起来了,每天都有好多游客来观光游玩,我们想,光看我们这里村容村貌和奇山异水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把我们苗族最古老的巴代文化展示给游客看,上刀梯,踩铧口,舞绺巾,敲竹柝,祭祖祈福等等,神秘湘西,神秘在哪里?这就是很好的展示平台啊,有了巴代文化节目的加入,我们十八洞的乡村游就更有内涵更加好看了。

  我问隆慧:你懂巴代文化啊?你是巴代吗?隆慧摇头谦虚地说:我不是巴代,对巴代文化略知皮毛而已。不过我现在正在拜师学习。我堂哥隆勇光就是巴代,附近村寨人家要祭祖祈福都请他去做法事,我堂伯父隆明辉巴代名气更大,他今年已经 82 岁了,因为年纪大,外出给人家做法事他都让我陪他去,帮他挑巴代的行头家伙,吉首、花垣、保靖,好多地方我都陪他去过。前年,我也开始和他学了,有些寨子搞大型祈福活动,比如接龙、椎牛这样的大祭祀,就需要附近几十个寨子所有的巴代一起参加。我也和我伯父一起参加过板栗苗寨的椎牛和接龙祈福,不过我还不是正式巴代,只在里面帮忙扛大锣。说着,隆慧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对眼前这个苗族青年突然刮目相看了。作为华夏子孙,就应该记得自己的民族之根、祖国之爱,从心灵深处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我们是谁?这是每个有民族自信感的中国人必须懂得的道理。巴代是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苗族巴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道德体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传承,包括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命、平等待人、爱惜作物、爱惜粮食、公平交易、维护公共利益等等。比如“晴天不要骂晴,雨天不要咒雨”“不打骂父母,不虐待公婆”“跛子问路不歪答乱指,瞎子问路不乱指歪答”“量进不能多,量出不能少”“不准取土毁道,不准挖路填坑”“不准放火烧森林,不准操刀剐树皮”等等。正因为这些正能量的传播,让巴代文化千百年来在苗族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承巴代文化,是实现苗区永远富裕的民心工程,苗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千万不可以忽视这个,这是我们的民族之根、祖国大爱啊!

  我又问隆慧,非遗艺术团的节目都是巴代文化吗?隆慧说,也不是,我们艺术团 30 个人,有的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还有演现代小戏、小品的,我们明天去芷耳寨参加闹苗年的节目中就有一个小品“山路弯弯”,一个簸箕舞“十八洞村歌”,一个歌伴舞“山歌唱出好兆头”。这几个都是我们的保留节目,老百姓最喜欢。

  我问隆慧,你们去芷耳闹苗年,你们自己的苗年不过了吗?隆英足微笑着抢先回答说,我们这里的苗年节每个地方都不相同,我们的苗年节还没有到啊,还有半个多月,等我们苗年节到了,你来和我们一起热闹啊!

  我一听,高兴得直喊:我一定来!

  作为一名自小在苗乡长大的苗族人,过苗年是我生活中最大的期盼,因为过苗年可以看到同胞们放肆开心地唱歌、打鼓、展示绝技、说爱谈情;看祭司巴代设坛请祖先的魂灵到场,虔诚而又神秘地祭祀和感恩,祈求祖先保佑寨子子孙发财兴旺,也祈求祖先保佑国泰民安,当祭司巴代念完那句“啊,奉请列祖列宗们先行吃喝受飨啊!”的话后,我们所有在场的家族和亲戚同胞一起围着长龙一样摆设在岩板院坝的长桌宴,吃一餐情趣无穷的苗年大餐,惬意得耳朵尖尖都在颤动。

  啊,我期待着,十八洞苗年节快点到来!

  在湘西,很多人,很多事,都会与歌有关。

  翠翠是沈从文《边城》里面的一个女孩的名字,现在我要说的这个翠翠是现实中的百灵鸟一样的苗族青年歌手吴廷翠,因为她纯真可爱天性活泼,大家都叫她翠翠。

  花垣县文联下属协会中,有一个苗歌山歌协会,这是全州唯一的,毗邻的吉首市和保靖县都有苗歌手入会参加活动。三月三挑葱会、四月八樱桃会、六月六吃新节、立秋日赶秋节的特殊节庆里,这些歌手们相约赶到花垣来,聚集在一起唱歌交流,后来,就连与茶峒比邻的重庆市秀山县的歌手们也受到吸引,纷纷申请入会,在茶峒边城摆歌台唱歌娱乐。整个苗歌山歌协会由 1997 年 成立时的 83 名会员发展到了 469 人,可以说花垣的苗歌山歌协会已经是汇聚武陵山中心地区苗族歌手的一个歌谣协会,而不只是花垣县境内的一个协会了。

  那时翠翠还是个黄毛丫头,才开始学唱苗歌,小小的个子,穿一套洗得发白的粗布绣花苗装,头上戴着一顶遮阳的竹斗笠,跟着花垣籍的三名女歌师以及县苗歌协会的负责人一起来到文联办公室,要求加入我们县苗歌协会,她说她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苗歌传承人。那时候,很多年轻人都向往流行歌曲,喜欢唱流行歌曲,认为唱苗歌是一种落后、土气、没有文化的表现。在苗乡,会唱苗歌的只有中老年人了,处于断代失传的尴尬境地中,而翠翠这个只有 18 岁的苗族姑娘,却从吉首跑来花垣,那么强烈地要求加入苗歌协会,这让我感到很惊讶,也很高兴。为了表示自己对苗歌的酷爱,翠翠现场演唱了几首湘西腔调的苗歌,那甜美的歌喉一下子让在场的人陶醉其中。我们都认为翠翠这样的嗓子应该去考音乐学院,就这样守在湘西大山里唱苗歌确实有些可惜。翠翠听了后,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低头不语。

  此后,每次来花垣交流学习花垣苗歌,翠翠都住在我家,从她的口中,我断断续续知道了她的故事和经历。

  翠翠告诉我,她的家乡是吉首市社唐坡乡,也就是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的家乡。她家有 3 姊妹,她是老大,因为家里困 难,读不起书,她 13 岁就辍学,14 岁随大人南下打工。因为想念家乡,他们工余的时候在租屋里播放随身带去的苗歌唱碟听,大家都听得流眼泪。因为唱的是苗语,当地人听不懂,认为他们是做鬼做神搞迷信活动,几个当地人邀集过来把他们这帮打工的苗人大骂一顿,以后他们再也不敢播放苗歌了。一年后,因为她

  太想念爷爷,就回湘西老家了,后来听到邻近的德夯风景区招收会唱苗歌的工作人员,她带着爷爷教她唱的三首苗歌前去参加考试,结果就考上了。自此,她认定了苗歌是她安身立命的饭碗,每次游客来德夯旅游,她都尽自己所能,用苗歌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带来开心和欢乐。后来,她把同样辍学在家的妹妹也带到德夯,介绍她给一家饭馆洗碗洗菜养活自己,给父母减轻生活负担。但她不满足于爷爷教她的那几首苗歌,她想把湘西所有的苗歌都学会,唱给所有不懂苗族的远方客人听,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苗歌有多么地优美动人。她利用业余时间,到丹青、腊尔山、吕洞山、麻力场、大龙洞、小龙洞、排碧、排料等地,遍访苗族歌师,虚心学习各地的苗歌腔调,2009 年,为学花垣苗歌高腔飞歌,她居然辞掉了德夯风景区的导游工作,专门到花垣来,到苗歌师家里住下,软磨硬缠,不把歌师的唱法学到手她不走。我问翠翠,你辞掉了工作,爸妈支持你吗?翠翠说,阿妈知道我辞工后哭了,阿妈很伤心,因为弟弟还在读书,家里负担重,我的工资要分一些帮他们盘弟弟上学的,现在我没有工资了,弟弟读书的学费怎么办?妹妹做的是洗碗工,工资低,只够糊她自己一张嘴。不过

  爷爷支持我理解我,爷爷说只要勤劳,在哪里都可以挣钱,而唱苗歌不同,现在唱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再过些年,会唱苗歌的老歌师都过世了的话,再想学苗歌也没有人教了。

  勤奋加天赋,翠翠只用一年时间,就学会了湘西乃至贵州松桃一带等湘黔边区苗歌的所有唱调,2009 年 10 月,她参加中国 花垣四省边区苗歌艺术节比赛,获得“苗歌王”称号。2010 年在湘西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她夺得了大赛金奖。此后,翠翠的人生道路出现了曙光,湘西乃至武陵山片区一些县市举办活动,都邀请她去参加,她那原生态的苗歌总是成为活动的压轴节目。2014 年 7 月,她唱着苗族《古歌》,在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争奇斗艳 栏目,9 月参加了中国武陵山区原生态保护节开幕式。2014 年,她还参加了中国文化部第七届原生态民歌大赛,获得铜奖。就这样,翠翠的原生态湘西苗歌,从那一条深深的德夯大峡谷飘出,回荡在中国各地。她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苗歌,居然有一天会唱到丹麦。2015 年 3 月,她加入北京四分律多媒体公司去丹麦 进行艺术交流,8 月参加了丹麦戏剧艺术节闭幕式演出。这是一台由中国、丹麦、英国、德国等四国艺术家合作的节目,叫《寻找勇气》。舞台上,丹麦的音乐家用大提琴给她伴奏,丹麦的老年合唱团用丹麦语与翠翠一起合唱了中国湘西原生态苗族高腔和叭固腔。湘西苗族高腔那优美的旋律,被丹麦艺术家们视为天籁,也被誉为中国的“春之歌”。

  2015 年 5 月下旬,翠翠还受邀参加了中宣部、国家非遗中心、省歌剧院去德国进行传统文化艺术交流的演出。她通过自己的歌唱,争得了荣誉,当上了湘西州政协委员;她也因为唱歌有了收入,自己养活了自己,虽然不多,但是她很满足了。唯一让她耿耿于怀的是,她有一个大学梦没有实现。翠翠告诉我,她好羡慕那些考上大学的姐妹们,她还曾经到吉首大学音乐学院悄悄听人家的声乐课,跟着文艺研究所的老师学习民间音乐知识,利用自己掌握不多的汉字学习阅读文学作品,她说她最喜欢读沈从文的文章。她说,沈从文的文章里写的都是我们湘西的人和事,就像发生在她身边一样,读起来容易懂,感到亲切。而沈从文的

  《边城》更是她长放枕头边的一本书,自己都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

  为了学到更多的本领,2014 年,翠翠再次辞去工作,到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一位老师家里,一边帮老师做事,一边搭老师的小课当旁听。翠翠说,这位老师是湘西怀化人,有着浓浓的湘西情结,对我是无条件地帮助,她让我在她家吃住,帮着做些事情,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啊,就抵我的学费和伙食。

  翠翠告诉我说,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学校里的那些艺术大课她还是无缘参加。好在,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有一天,我突然接到翠翠来电,她在电话里喜不自禁地告诉我,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感动了湖南省艺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现在,她获准得到该校单招名额,不用参加高考,由学校自己出题,明年 4 月,她就要去考试,9 月份就可以进入正规的大学读书了! 现在,她正在做各种准备参加来年 4 月的考试。我问翠翠,艺术

  学院的学费很贵,你家里那么困难,学费和吃住怎么解决呢?翠翠说:“学费一年 1 万多元,我利用自己给人家唱苗歌的报酬,就可以攒得到了。我打算把我的苗歌带到长沙,利用课余时间唱苗歌攒学费和生活费,阿姨你相信翠翠,相信我们的苗歌!就像我爷爷以前给我讲的,我们的苗歌,是古时候祖先胸前的那颗衣扣,他盘绕的布线,就像腊尔山上的土路,够我们在上面宽心行走一辈子!哈哈哈!”

  听完翠翠的电话,我有些激动,我仿佛看见,我们英雄的祖先就站在我面前,我的第一反应是双手合十,嘴里喃喃地说:感恩天地!感恩祖先!感恩祖国!

  放下电话,我又一次陷入深思。在逆境中顽强活下去是湘西人埋藏最深的民族性格。翠翠的经历,让我忧心,以致寝食难安,民族文化的快速流失与消亡,正一步一步地蚕食着湘西人的灵魂,湘西苗族没有文字,湘西土家族没有文字,他们几千年来传承民族文化靠的是巴代和梯玛口授心传。现实中一个苗族巴代或者土家族梯玛的逝去,意味这门古老文明即将灭绝。一个苗医大师的辞世,这门苗族医术可能会完全消失。一位刺绣高手或一位苗歌手的老去,苗绣与苗歌艺术就岌岌可危。如何来传承苗族优秀的民间文化与工艺,应该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来安排。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抢救、帮扶,扶贫工作就是一个远离民族灵魂的工作,这对巩固扶贫工作成果是一种软损伤。

  这也是我采访扶贫工作过程中最揪心的困惑与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