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商精神的生动摹写
端午小长假,我和家人一起赴西安旅游,随身携带着樟叶的长篇小说《钱商》。樟叶是陕西作家,《钱商》写的是陕西的事。到陕西旅游,读陕西小说,用现实所见印证书中所写,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我没想到,书里书外的世界相距那么遥远。白天,我们登古城墙,观兵马俑,游华清池,品陕西小吃,尽情领略自然风光,欣赏人文历史;晚上,我展卷阅读《钱商》,则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我完全陌生的世界。
读《钱商》,我的感觉很新鲜,又略微有点吃力。新鲜和吃力,都是缘于同一个原因:我读到的,不是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们笔下习见的陕西农村与城市,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商业世界;我看到的不是柳青他们多次描写过的憨厚朴实的陕西农民和市民,而是一群积极进取、头脑灵活的陕西商人;我感受到的不是陕西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是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陕商精神。可以说,这部小说彻底颠覆了我对陕西、对陕西人的固有印象,让我从此对他们刮目相看。
19世纪中后期,以渭南商人组成的陕商钱庄发展成为和晋商票号、滦冀帮钱业齐名的金融巨子。《钱商》描述的是1902年至1905年,长安兴盛号钱庄在其第三代掌门人畅方正的率领及其高参汪立玄的协助下,其子畅以训、儿媳罗玉梅夫妇以及兰州分号掌柜杨茂堂等人苦心经营创业的故事,其中穿插了陕西、兰州、自贡三地业务拓展、人物活动,以及与地下钱庄不法之徒的周旋斗争,呈现出一幅幅百年前陕商锐意进取的历史画面。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全面展现了100年前陕西商人诚实创业、锐意进取的奋斗历史。
提起近代中国商业发展史,我们所熟知的是徽商、粤商、沪商、晋商,而对西部商业、商人则所知不多。读了《钱商》我才知道,在近代中国商业发展史上,陕西商人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紧跟时代潮流、立足实业发展、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敢于拼搏、敢于担当、与时俱进、探索创新,表现了积极进取、诚实创业的陕商精神。
樟叶将故事的发生选定在1902年到1905年这个时间段,其时正是“庚子事变,两宫西狩”后清廷变法诏书推行新政之际。上面改弦更张,局面稍开,兴盛号就乘势而上、兴业图强,演绎出一连串生动艰辛而又荡气回肠的故事。尽管作者截取的只是五年不到的时间段,但是却深入就里地铺垫勾勒出钱商扎实经营多年的厚重足迹,描绘了他们因势而应、知难勉行的创业风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生动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钱商》以百年前活跃在中国西部的陕西钱庄商人为原型,以清末中国社会生态为时间节点,以陕西商人驰骋商海的奋斗史为故事脉络,在挖掘和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以畅方正父子为代表的陕西商人的历史形象。
樟叶擅长对人物形象的细部描写。畅方正无疑是《钱商》的主要人物。他善良正派,运筹帷幄;既坚守商业运营应有的制度规矩,又善于根据时局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方略。比如,四川的卷烟、甘肃的水烟本来是畅方正钱庄贷款的主要对象,但是他发现进口香烟已经在沿海地区的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畅方正敏锐地认识到:人心趋势最不牢靠,口味终究会变,必须未雨绸缪,及时帮助内地的烟草企业作出调整。再比如,畅家起家是从无须担保的小额贷款开始的,主要做本地的棉花小麦等农产品。但是现代工业浪潮西风劲吹,如果还停留在农产品手工作坊加工的原始阶段,如何能重振陕商的雄风?畅方正选择了从恢复本省茶叶名牌开始,摸索现代工商业项目的建设经验。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有特色。《钱商》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几十个,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比如“高参”汪玄立的足智多谋与沉稳干练、畅家二公子畅以训的朝气蓬勃与勇于探索、二儿媳罗玉梅的秀美贤慧、兰州顺福号掌柜杨茂堂的敬业与风流、桓侯宫宫察呼延松的狡恶阴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喜坤这个神秘人物的安排。丁喜坤的身份很卑微,只是一个役牛槽口饲喂工匠,也就是喂牛的饲养员。他在小说中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而且他始终半遮半掩,若隐若现,很少有对他的正面描述。直到最后小说才爆出,实际上他是一位富家公子,他长期隐姓埋名、忍辱负重,只为揭开一桩惊天大案。作者借用了清末长安发生的一件震惊全国的钱庄诈票大案为故事原型,书中丁喜坤受命追查元凶,并不见黑风雪夜的刀光剑影,更多的是丁喜坤笑傲江湖,仙路寻踪,让人在感受神秘中仿佛看到了一个百姓社会嫉恶如仇、身怀绝技、忠于职守的大侠,读来使人不忍释手。
此外,小说对于百年前陕西的人情世故、习俗俚语、社会百态、家居衣着乃至各色建筑、日用物件、特产小吃、饮食风味精到细腻的描绘,为我们形象地再现了那段已经远去而又可亲可近的陕风秦味,令人品味无穷。
当然,这部小说也还有可以改进之处。比如,小说中出场的人物众多,作者在每个人物身上用力稍显平均,故而使主要人物的形象不够鲜明、丰满;再如,小说涉及事件很多,脉络不够分明,给阅读造成一定障碍。这些给作者进一步完善作品提供了空间,相信作者在这一题材的发掘上会有更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