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于丹、张颐武谈——孔子文化形象的当代传播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必须不断与当下生活融合才能丰富壮大;任何一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也必须有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与创新理解,才能够真正活在当下。近日,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共同做客由中国文化报社理论部主办的第12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围绕孔子文化形象的当代传播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人对于孔子形象有不同层次的认知,画孔子者、塑孔子者、书孔子者,大抵都是在展现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形态各异的孔子形象不禁让人发问:孔子究竟是谁?其实对于孔子形象的认知有多重维度,而人们常常在社会观察与文化传播中,将不同维度糅合在一起。对于全球文化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对于外国汉学家来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孔子则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正是这些不同身份的叠加共同形构出孔子文化形象的复杂所指。
张颐武认为孔子形象具有三重维度。首先,孔子是一个人,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出现的人,《论语》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次,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更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事之中。最后,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教授汉语的中心,从包饺子开始,从物质文化语言开始,一直延展到在精神层面的对外输出。在海外,孔子无疑是认识中国文化核心内容不可逾越的重要部分。
吴为山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雕塑创作中的融渗与表现,代表作《孔子》《孔子问道老子》屹立于世界多个国家,对于孔子文化形象当代传播的有效路径,他有独特的心得体验。吴为山认为,我们今天要把中国的孔子像放到国际舞台上去,放到西方主流社会的空间环境当中,特别是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作品本身就要有艺术的创新,要有现代艺术的形式,融入到现代艺术的空间,在艺术语言上有一种对话性,而不是文化的翻版。
于丹认为,孔子文化形象的当代传播应在摆脱功利的文化差异坐标下,完成一种内心诚意的唤醒。讲儒家思想、传播孔子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符号化和语言层面,而是要完成一种深刻的语言翻译,不只是把它翻译成英文法文的问题,而是翻译成现代人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与自身相关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只有这样建立一个自我体系,才是孔子文化形象当代传播的有效路径。孔子文化形象的当代传播难免会遇到现实的龃龉,所以,首先要有一个自省的状态,知道有一部分关于宗法礼教的理念过于保守,没有形成与现代理念的有效沟通。我们要按照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坐标,心平气和地把它放在故事的传播里转化成当下语言,让孔子的形象走出去,而不是说仅仅将孔子塑造为一个刻板的万世师表的符号。让孔子能够走下神坛,真正还原他内心的情怀,是我们今天要做的事。 (许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