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无人区的大爱支援
来源:文艺报 | 李炳银  2016年07月22日06:38

张国云长篇报告文学《无人区援藏记》,《中国作家·纪实版》2016年第1期

无人区的大爱支援

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美丽雄伟的地方,但又是个因为海拔超高缺氧,很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可是,多年以来,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却一直生活着不少以游牧为生的藏族同胞,由此又引来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故事平凡伟大却鲜为人知,他们常年承受着“高原反应”却都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他们要忍受孤独并在精神和情感上承受很多压力;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他们忠诚信仰,为国家和民族勇于担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援藏干部。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作为及时热情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报告文学,自然没有对援藏工作这样的题材对象给予忽略。张国云的长篇报告文学《无人区援藏记》具备了系统深入和全面整体的表达特点,读后使人震撼感动,让读者对“援藏干部”产生敬意。

《无人区援藏记》以“我的藏区生活”为叙事主题,涵括了历史和记忆、诗性和想象、哲学和沉思。因为作者相关知识储备丰富,对西藏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有适当的呈现。同时,作者本人就是第一批援藏干部,在高原无人区有过3年的艰苦生活工作经历,对援藏工作本身有很丰富独特的感受体验,所以作品给人一种真实的带入感,也构成了低沉舒缓中实现厚重情景表达的特点。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扎根3年,面对“生命的禁区”,足迹遍历雪域高原,不畏高原反应、冒险横穿无人区、误入沼泽地、遭遇狼群威胁等等,可以说,正是这种对苦难的理解、对生死的参悟、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风土人情的包容和欣赏,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宽广和聪敏,成就了这部深沉悠长的作品。这是一种富有诗性散文的轻灵、纪实文字朴素和沉实的文学传达。当然,这更是积极努力和艺术地“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的文学书写,是一种动情、动心的真实书写。

援藏工作需要一种精神。西藏生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这更能考验一个干部对党的忠诚;西藏经济社会相对落后,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我们援藏。“丝路精神”、“铁人精神”……援藏干部把一个个“地标性”的精神融入到西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老西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练就了坚强、乐观、积极、奋进的独特的援藏干部精神气质。在那个“风刮石头跑,满山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的藏北无人区的实际经历和体验,为张国云的这次文学报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真实、现场和深入生动地讲述支援西藏的故事提供了独特的文学叙事条件。张国云把3年的援藏际遇视为一次生命的沉潜与洗礼,他立足高原、仰望天空,思索人之为人的意义,并以持续的写作说出自己对人与自然的热爱、敬畏和感恩。

《无人区援藏记》厚重、辽远,悲怆的命运感中透着人文主义的光芒,虽然个人情怀较为退隐,但他却以纪实的方式,呈现出了逼人的真实,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同时,作者对“因神秘西藏而联结的过往岁月”的缅怀断章,从文学的角度展现出一个人文历史层面的西藏。凭作者笔下文字的渲染和描绘,读者在作品中经由想象所看到的一幅幅西藏景象,要比藏地的实际景象更为鲜明而生动。作品以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思考,解剖援藏者精神世界,叩问人性、关注自然、思索人生。这些蕴涵着不少人性、神性和哲学探求的文字,也许是另一个西藏的个性呈现。作者独具匠心地以西藏为主题,力求以文字之美重塑西藏之美、之厚、之重,取景宽广,体验独特。那些藏北风情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上演的生命奇迹,生死鏖战的建设情景,既是生命意志的颂歌,也是对一个心灵圣殿的神往。

“文章乃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作为流布于社会的文艺,需要经受生活环境和社会读者的选择。事实说明,那些及时关注社会进步建设和精神培育的作品,才能够积极影响社会和读者,富有长久的生命力量。张国云在海拔4500米上书写,写出了援藏背后“对自我生命的挑战”,写出了援藏的真实生态、写活了援藏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境界。更涉及深层次的诸如人生的信仰、人类的生存、生命的价值,永恒、轮回、苦难、神圣、灵魂等问题,其文之深锐、厚度和力度,恰与思考和体认的深入程度相称。

报告文学写作被认为是一种需要行走和现场踏访的文体写作,文艺家需要走出自己的小书房,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天地中观察和感受,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有价值的表现对象,找到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创作出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