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推进双边交流 繁荣戏剧文化 中俄戏剧交流研讨会举行
来源:文艺报 |   2016年07月15日06:40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召开“中俄戏剧交流研讨会”。社科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刘跃进、研究员刘平,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林荫宇,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吴晓都、研究员童道明、苏玲等围绕新时期以来中俄戏剧交流过程中的经历、活动、主要剧目及相互影响等话题展开讨论。

刘跃进指出近年存在一种全盘向西的倾向,文化交流以实用为主,中俄文学交流越来越少。中俄双方不乏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文化合作却很少或者不够,很少有机会能够坐到一起谈谈文化交流。怎样延续中俄文化交流的传统和脉络,推动中俄双方真正的双边会议,形成声音并传达出去,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刘平介绍了“中俄戏剧交流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该课题从收集资料开始,重点关注中国举办俄罗斯戏剧艺术家们的纪念活动以及演出活动,同时做好中俄戏剧交流大事记,包括交流活动以及重要剧作的影响。中俄戏剧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1935年梅兰芳在莫斯科等城市演出,当时俄罗斯的戏剧家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都看过他的表演,并与梅兰芳进行了广泛交流。俄罗斯话剧对中国话剧产生了很大影响。丹钦科的回忆录《文艺·戏剧·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等及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契诃夫、安德列耶夫、罗佐夫等剧作家的著作陆续被译介到国内。上世纪40年代,国内剧团多次上演俄罗斯话剧,如《大雷雨》《复活》《大马戏团》等。50年代,中国戏剧界提倡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对中国新时期话剧创作和表演产生了较大影响。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首,全国各地话剧院团大量演出俄罗斯话剧,如《樱桃园》《三姊妹》《万尼亚舅舅》《复活》《大雷雨》《底层》《带枪的人》《检察官》《布雷乔夫》《保尔·柯察金》《海鸥》等。两国的话剧院团也经常进行相互访问和演出,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童道明提到梅兰芳对俄罗斯戏剧界的巨大影响,他认为俄罗斯戏剧界对梅兰芳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其中梅兰芳带给俄罗斯戏剧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就是“戏剧的假定性”,“假定性”概念后来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戏剧革新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中俄戏剧观念的相互影响。童道明建议,中俄戏剧观念不同,这样的课题研究很有必要,应该抓紧机会采访一些年纪大的专家艺术家,抢救“活的资料”迫在眉睫。

林荫宇谈到俄罗斯戏剧对中国戏剧界的影响,从19世纪至今,我国话剧舞台上一直在搬演俄罗斯戏剧作品。新中国成立不久,辽宁人艺就演出了当时最著名的俄罗斯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翻译家高莽是把保尔·柯察金搬上中国舞台的第一人;郑君里《角色的诞生》一书则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中国戏剧如何接受苏联戏剧的影响。林荫宇还谈到《论假定性》发表之初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50年代的中国戏剧虽然在“假定性”上运用得很充分,但表演上一直坚持真实、自然和写实,演员的第一自我第二自我一定要化身为角色,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实践了“假定性”。但俄罗斯导演运用“假定性”自有其内涵和意义的,而国内剧团大多是无意义的耍宝,在这一点上,中俄双方还有一定差距。林荫宇提出,不同年代俄苏的戏剧经验或者戏剧理论传播有不同特点,应该建立分类标准,可以以年代分类,也可以以剧作家或者导演分类。

吴晓都认为,无论俄罗斯文学史或俄罗斯戏剧史,都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中俄戏剧交流研究这类课题很有必要。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梳理纯学术层面的积累,如中俄戏剧交流的学术史和现状;整理翻译过的俄苏戏剧的口述史;梳理中俄戏剧交流的实践史。吴晓都说,要从学术上深度分析中国对俄罗斯经典戏剧的革新,同时也要拥有民族文化自信,观照中国独特的戏剧观念对俄罗斯的影响。

苏玲提出,“中俄戏剧交流研究”是关于相互影响的课题,需要双向的互动。而现实是中国对俄罗斯戏剧接受得更多,在交流史上是单向的,难点在于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或传播。好在强调文化输出以来,中国戏剧输出增多,比如2012年北京京剧院《白蛇传》赴俄演出,北京人艺2015年去圣彼得堡演出,都是中方文化输出的实例。

与会者认为,中俄戏剧交流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同时关照历史与现实并放眼未来,为推进双边交流、繁荣中俄戏剧文化提供独特有效的渠道。(汤 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