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俄思想史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召开
来源:文艺报 | 孙艳新  2016年07月15日06:39

6月24日至2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芝加哥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及电影与媒体研究系和克莱门森大学语言学系合办的“中俄思想史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文学院院长马自力,芝加哥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罗伯特·博德,克莱门森大学语言学教授杰夫·乐福在开幕式上致辞。首师大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主任林精华主持开幕式。

此次会议是中美学界首次面对面讨论地缘政治背后的思想史差异问题,会议力求实现评估学界的知识状况、区分出重要的研究领域以及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中俄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目的。与会学者讨论涉及中俄思想研究中的四个方面。俄罗斯思想史内部的复杂问题,成为讨论最为集中的话题。徐凤林通过对比天主教和东正教,认为东正教在信仰起点和灵修过程中比西方基督教具有更多自由。闻一提出,研究东斯拉夫文化时不能仅仅关注俄国与乌克兰文化的相同,更要正视差异性。刘文飞系统谈论了索洛维约夫的俄罗斯思想史意义。宋云森分析了普希金作品中《圣经》的寓言、譬喻以及基督相关传说等的东正教元素。王志耕认为,尽管苏联文学中充满革命叙事,但其东正教因素也导致了一种“反革命”的叙事。温玉霞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政治和宗教总是处在二元结构的极端位置,最终走向一元化的思维模式。朱建刚聚焦“官方民族性”与19a世纪上半期帝俄民族意识的崛起问题。

在“俄罗斯文学与思想史中的中国因素”的讨论中,耶鲁大学教授克拉克以上世纪20年代两位来到中国的苏俄作家为例,论述了苏联拒绝“异国情调”的殖民写作被进一步政治化,成为苏联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一个特点。林精华以《俄罗斯思想之困境与俄国文化构成中的中国因素》为题,探讨了19世纪俄国主流思想采用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的文化体系,导致中国的知识不能被纳入主流思想体系,使得俄国的汉学研究再发达,也不能改变俄罗斯思想的矛盾性。吴泽霖论述了托尔斯泰和中国文化古典思想的关系。罗伯特·博德把电影作为比较思想史研究的资源,以西方和苏联纪录片中的中国为例,通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镜子》的长镜头说明积极的艺术概念不但具有批评的功能,而且还在历史内部扮演了构建的角色。

中国对俄罗斯文学和理论接受背后的思想史根源问题在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安启念回顾了20世纪俄罗斯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社会背景。陈建华梳理了中国的俄国文学史书写过程,指出其发展脉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张冰讨论了俄罗斯汉学家鲍里斯·李福清对经典文学的阐释和对现代中国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风格的独特分析。肖铁围绕中介和自然性,讲述了中国革命年代在列宁主义影响下对大众的想象。 (孙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