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创造了两个奇迹
柳青告别大城市到皇甫村一座破庙里落户,受到习仲勋等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来北京开文代会和有病住院期间,受到周总理的鼓励和慰问;胡耀邦同志在关键时期视柳青为同道彼此作心的交流。经过自己切身的观察和体验,柳青终于修成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大山。因此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宣扬柳青精神,号召向柳青学习,学习什么?其重点应该是: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二、了解人民、讴歌人民。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旨在让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讲话》是柳青的“圣经”,柳青是《讲话》最虔诚的践行者。柳青以惊人的顽强意志,义无反顾,深入生活长达14年之久,留下划时代的《创业史》。我们不妨作一番比照,毛主席以上所要求于文艺家的,哪一条柳青没有做到?文艺界能找出第二个人吗?
柳青下到基层后,找了一座破庙安家,拉扯一大家子艰苦度日,在感情上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为农民兄弟办好事。他编写农业管理“三字经”,调停人事纠纷家庭矛盾,宁肯自己吃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有哮喘病,日常医疗费没有报过,稿纸也没有在作协领过,却怜贫惜幼,自己掏腰包为农民兄弟解困,最后连《创业史》的稿费全部捐给公社建机械厂。他把自己从里到外变成老农,上北京开会坐软卧,差点儿被赶下火车。
陈忠实是学柳青的,他说:“我坚信深入生活是可靠的……生活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素材,也可以纠正我们的偏见,这一点,我从不动摇。”不深入到农村,不同农民掏心窝子,柳青敢写4万字的《狠透铁》而且特别注明是“1957年纪事”吗?敢对抗一轰而起的合作化高潮吗?敢在拳打脚踢、罚跪、抽耳光迫使他承认自己是走资派、《创业史》是毒草时,非常冷静地说:“要承认了,我就不是柳青了。”
柳青打破艺术构思、叙述策略、心理描写诸方面老套的技法,塑造出梁三老汉、梁生宝、郭振山等新的人物典型,以美不胜收的生活细节建造成一座庞大的宫殿,一砖一瓦都是清晰的。作为庄稼汉在一种类似宗教精神鼓动下的翻身运动行将到来和已经到来时其面貌和心理的目击者、体验者和创作个性的表现者,柳青感动了中国。
柳青对于文学的贡献,在于继承五四以来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把外来的、特别是苏俄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传统拿来,与本土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成就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情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长篇范本。
柳青走了,《创业史》留下来了。《创业史》把长篇小说艺术推向新的审美层次,其叙事之严谨和细节之精致,对灾难中人性的表现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一新人的耳目。难怪路遥称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把《创业史》读了7遍,陈忠实也把《创业史》读了7遍,没有《创业史》就没有《人生》《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
然而,《创业史》在合作化道路的框架里多次修改,留下了遗憾。柳青置身无休止的运动之中,纠结、无奈、反思、痛苦……
柳青死得太早了,但柳青精神不死,他已经创造了“扎根人民”、“表现人民”两大奇迹。我们纪念柳青,向柳青同志学习!
学习为了继承,继承而后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