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递纸条儿的岁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缪 惟  2016年07月04日16:11

  我正啃着手里的汉堡,一对身着校服的初中生撞进了我的视线。男孩身量不矮,是个细高挑儿,白净的小脸上架了一副与其年龄不太相符的黑框眼镜儿, 透着股少年老成。再看女孩,身材不高但很匀称,微微隆起的胸脯,喻示着青春的萌动。姑娘的眼睛又黑又亮,发散着内心的快乐,是五官中的亮点。只是咧嘴笑的 时候,露出的银色牙箍,让她的脸看起来有点儿滑稽。显而易见,这是一对儿小恋人。看着他们落落大方地依偎私语,我惊叹当下孩子的胆量和张扬的个性,看着他 们,不禁回想起曾经的年少时光。

  相较当下孩子的早熟,上世纪60年代的孩子们实在是属于晚熟。男女生之间那份情感的萌动,可谓姗姗来迟,记忆中直至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班里才冒出了几对明目张胆的恋人,他们之间传情达意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既有老套的,也有创新的。

  在当时“递纸条儿”是男女生之间最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虽然手法陈旧一些,但胜在行动隐蔽且效率高。传递纸条儿的方式有若干种,一是递件人与收 件人之间的直接交割,套句网络用语就是“C to C”。传递的手法以“交接棒式”为主,所谓“交接棒式”,就是把纸条直接交到对方手里,这种方式稳妥、隐蔽,缺点是传递距离有限,适用范围最好是邻桌。

  还有一种方式是“抛物线传递法”,这种传递法就是把写好的纸条揉成个团儿,准确地扔给收件人。此法的优点是可以进行长距离投送,但缺点也显而易 见:对抛扔的技术要求过高,隐蔽性不强。如果偏离了目标,被其他同学捡到,那乐子可就大了。因此,敢用此法者,都是些艺高胆大的主儿。记得当时在班上只有 体育课代表擅用此招,并且鲜有失手。至于他如何练就的这番绝技,一直是大伙儿的困惑,终于在一场校际篮球赛上,大家找到了缘由。敢情这家伙把投篮的功夫用 到了扔纸团儿上,不准才怪呢。

  第三种传递纸条的方式是“中转式”,顾名思义,就是传递人与接收人并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第三方进行中转。这种方式的隐蔽性颇强,以至有些人在 大家眼皮底下长期秘密活动,大伙居然没有一丝察觉。 当然这种传递方式是否安全、顺畅,其核心是要有一位靠谱且信得过的交通员。不瞒您说,我还真的给一个发小儿做过半个学期的中转员,好几次我曾想看看纸条上 的内容,但都忍住了。直至这位发小儿随家人到国外投亲,我这交通员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发小儿曾答应我,作为回报,每周提供一盘港台歌星的原版磁带供我转 录。前段时间整理老物件,又看到了当时转录的那些磁带,我用微潮的毛巾轻轻地抚去磁带盒上的浮尘,那一刻,思绪不由分说地把我扯回了那段难忘的青葱岁月。

  还有一种传递纸条儿的方法最绝,就是“暗语及密码式”。这种方式,一般智商的孩子是玩不了的。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班上一位姓王的天才生。别看 他年龄小我们几岁,可情商一点儿不低,很快就和班上的女学霸交上了朋友。与别的同学躲躲闪闪不同,他们的交往是半公开式的,美其名曰交流学习经验,老师对 他们的举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普通人的纸条儿都是掖着、藏着,惟恐他人看见,可人家二位的纸条儿就坦坦荡荡地放在课桌上,随便看!我们曾借着做值日的 机会仔细研究过他们的纸条儿,内容却仿若天书,我们都不能明了其意。直到今天,当同学聚会聊起此事时,大家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表示佩服。

  每个人都曾有过一颗少年的心,每个时代都有着少年人表达情谊的独特方式。当你从一个抱着水龙头狂灌自来水的莽撞少年,长成了能品出大红袍与金骏 眉不同甘醇的深致雅人,即使已是霜染两鬓,可当夜深人静时,不免会想起把你写的纸条儿紧握在手心里的那个人。 缪  惟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