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伯驹身世钩沉》
 | 寓真  2013年10月24日16:50


作者:寓真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

书号:9787545707977

定价:48.00元
  内容推荐:
  《张伯驹身世钩沉》主要内容包括:墓志铭:镇芳的忠心与才干、是攀靠袁世凯走上了暴富之路吗、临战辞职,感喟百姓痛不聊生、北方商业银行之创始者、借重张勋为盐业银行张翼、称帝大肆挥金,哪能顾得盐行、寒云怒责镇芳,伯驹为父辩诬等。
文化人的担当与文化精神的传承
——关于《张伯驹身世钩沉》的研讨发言
一,钩沉史料,写出贤者拙者的文化品格,即便是让人心向往之,即已达到写作的目的。
张明旺:
寓真先生曾任山西省高院院长、省人大副主任,也是著名作家、诗人,  近年勤奋耕耘,不断发表出版文学作品和专著,《张伯驹身世钩沉》(以下简称《钩沉》)是他继《聂绀弩刑事档案》(以下简称《聂档》)之后,又一部重要著  作。之所以说重要,因为两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厚重的史学和文化价值。两部作品写的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人士,张伯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民国四公子之一。有关描写民国四公子的图书甚多,但大多停留在故事的叙述上,甚至不惜发挥想像,藉以媚俗。能够揭示文人雅士的内心世界、人生境界和精神品   格的写作,不是很多,寓真所著《钩沉》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这部著作的两个特点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一)搜集独家史料加以稽考,揭示人物身世之谜。关   于张伯驹的身世,寓真几乎将读者熟悉的部份全部省略,重点钩沉其“情曲微露”的东西,大多取自第一手史料,令人目不暇接。(二)深入揭示了张伯驹作为文人  雅士的特别禀赋、精神和气质。当我们从书中读到张伯驹一家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经历时,可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决绝得几乎要逃离这个家庭的生活态  度,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表现出一个文化人的优良精神品格,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应当受到启迪,应当坚守的文化品格。
杜学文:
寓真先生是一位身栖两界的专家,既是一位终身从事法律工作的  领导干部,也是一位非常执着的诗人,一位具有文化使命感的作家。他的作品不断问世,表现了他对文学、对文化的执着和忠诚。《钩沉》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  (一)倡导了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观,书中着力表现中华民族士人的风骨和精神,他们如何看待钱财、事业,如何守护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品格,这种品   格在我们现时代尤其需要张扬和传承。(二)作者所依据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档案材料,还有其他大量的文献方面的资料,写成这部书非常不易,除了文学方   面的特色之外,书中所体现的史料的严谨性、对传主的责任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三)这部书可以作为一部社会文化学著作来读,对于张伯驹人生经历的时代背   景,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许多其他史料中没有提及或很少提及的东西。比如他父亲的身世,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历史;再比如说盐业银行的建立,这个时候晋商已经   衰落,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迎来一个转折期,书中也有一些介绍;再比如说,新文学运动的风云人物,我们更多地知道他们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但少有人提到他们在文   物方面的贡献,这部书中都有一些披露。总之,《钩沉》一书为我们全方位立体式的再现了张伯驹及张伯驹生活的大背景。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报告文学来读,也可以  把它作为历史著作来读,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在一个人身上的折射,也可以看到其他史料和典籍当中很少提到的、对我们来说很有价值的东西。
胡平:
(一)这部《钩沉》,的确是钩沉体,和作者的法官职业结合得非  常好。寓真先生的文字很冷峻,也有点像法官的精神,用词、用典,一些事迹的考察都非常严谨,非常可信,和市面上流传的一些吸引读者眼球的东西有很大的差  别。这部书学术性很强,文学性也很强。和一般传记也不相同。钩沉不是非要把张伯驹从头到尾写一遍,而是着重写大家不清楚的,着重写作者在他研究过程中发现   的张伯驹,其中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史料。寓真先生绝不敷衍成篇,写作态度是很值得尊敬的。(二)钩沉里还有一些辨伪,对其他书里、传说里有一些说法,给予了   澄清。比如说民国四公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我去东北的时候听到当地对张学良的一些评价,和寓真先生经过研究后得出的论点是很相近的。民国四公子是一个很   有意思的话题,寓真作了一一的辨析,也是这部书的贡献。(三)更可贵的是,寓真下了很大的力量去钩沉去辨伪,但不是以此为最终的目的,他的最终目的是表达   一种对传主高尚人格的敬意。在《聂绀弩刑事档案》中作者说:“当今有些书,为名人做传记,身世经行,巨细尽陈,却写不出骨肉来,写不出人格来。”所以,寓   真来写这些传主,是要写出骨肉,写出人格来的。我感觉到作者在写聂绀弩、写张伯驹的时候,对传主的崇高人格很敬佩,心向往之,这也是这部著作与其他著作不   同的地方,他要写出传主真实的精神情操。寓真概括张伯驹的人格,说他是“贤者拙者”“书生本色,风流名士,散淡人生”,其中也表达出对当下越来越俗气的时   风的反感。也许在当今的时代,像张伯驹这样的贤、拙的文化人已经是极少极少的了,而作者正是感慨于这种极少,才极力弘扬传主高尚的精神情操。书中非常重视   对张伯驹家学渊源的研究,对张伯驹及他的家庭的研究是非常着力的,其目的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张伯驹这个人。通过这些,所体现出的作者的创作方向,我是   很赞同的,通过这本书,可以使更多的人心向往张伯驹先生的崇高人格,哪怕只是让人心向往,也已经达到了目的。此外,我觉得,这部书可能是钩沉体对它造成了  一点障碍,文笔非常冷静,如果在文字上再多一些修饰,可能会使书的力量更强。
二,在不动声色的写作中,还原历史现场,给人一个历史的新的认识,作出人物的终结评传。
阎晶明:
(一)关于寓真创作的蜕变。我与他认识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前一时  期,他是一个法官诗人;后一时期,他是一个学者、一位作家。他在由中年向暮年过渡期间,创作上有了一个新的爆发,这种爆发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力量,使他成为  一个非常有见地的、有扎实功底的学者、作家。从《聂绀弩刑事档案》发表,再到《张伯驹身世钩沉》的面市,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足以说明他不只是抒一己之   情、感一时之怀的诗人,而是一个勇于担当、厚积薄发的知识分子。这可能是我们过去对他的诗作认识也不够清晰、不够深入的原因所致,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寓真本  人这些年来的一个新的崛起和努力地结果,而其中的艰辛也是难以想像的。
  (二)本书的意义所在,可以使读者对民国史有一个新的认识。寓真写的聂绀弩、张伯驹这些人物,其实都是一些知识份子。他通过对这些人的一些描  述、一种叙述、一种勾勒、一种钩沉,通过这样一些创作方式,使我们不但对张伯驹他们本人,甚至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化、整个文化潮流的认识,都非常有帮助。   因为中国现代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后的意识形态的原因,对现代史的研究成为是一个艰难的事情,对于主流来说,中国现代史的研   究也是一个党史的研究,在这个概念下又容易造成一个很硬的壳,而这个壳是很难敲碎的。寓真从写聂绀弩、到写张伯驹,这个写作,恰恰是走了具有启示意义的道   路,他是非常到位的。史料是非常充分的,功底是非常扎实的,叙述是相对客观的。材料充实,但绝对不是材料的堆砌,因为他有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但这些历  史观、价值观又不是跳出来说,不是戴个帽子或是前头后尾简单说一下而已,而是贯穿到自己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当中的。他的这种写作,给我的印象都是不动声  色,但都是有见地的。他始终忠于史料、忠于客观性,所以可信,是读者可观可读的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归宿。
  (三)寓真是张伯驹传记的终结者。关于一个人物的传记性、评传性的描述,首先是作者本人有没有一个作为终结者的勇气。寓真的写作就带有一种终结  者的意味,他写聂、张这两部作品,若有人再写、并想超越,那真的是很难的。尽管他选择的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而不是完整的一生,但他所选取的,正是对社   会、对历史最有影响力,也最有启示性、最有总结意义的那些部分,这样的创作就是有终结者力量的。加之于他的写作还具有一定的扩散性,并不是揪住传主一个人   一味地抬高,有助于读者认识传主本人,同时对认识传主周边的很多人和事也有帮助,特别是对于改变我们对这些人和事一些简单的看法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   作者还原现场的能力是很强的。这本书里面,我们除了知道张伯驹的那些林林总总事情之外,我们还知道了他周围的和他有关系的很多大小人物的事情,比如说张的   父亲、家人那些奇闻异事,比如说袁世凯、民国四公子、以及张学良、阎锡山、蒋介石等等,有时候你在看这本时,觉得不是在看张伯驹,而是在看阎锡山对一些事  情是怎么看的,张学良其人是应该怎么评价的,而那些东西恰恰可能是关于阎锡山、关于张学良的书中所读不到的,而通过《钩沉》这么一部书我们反而读到了历   史。寓真选用“钩沉”这样一个书名是非常有勇气的,也许叫一个“风流才子”,或者“张伯驹评传”之类,在销路上要好一些,而“身世钩沉”给人一种感觉,只   有精英学者,只有专业的人才会关心。但据出版社说,寓真坚持这个书名,他做的就是身世钩沉,忠于自己的书作,不是为了什么,不管后果如何,前提是不容忽视  的。
刘绪源:
(一)材料罗列方式与高雅文学性。寓真这本书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是在大量史料的排列方式中,表现出非常高雅的文学性。他将档案材料和大量的史料,用一种罗列的方式放在这样一部作品当中,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很强的真实  性,有很强的史料感,同时里面渗透着非常微妙的趣味性,如数家珍的趣味味性,从文学上来说,就是一种更高雅的文学性。过去一些名家的作品,很出色地运用了   材料排列的写法(举例略)。这种材料罗列,是有“活气”在里面的,有一种学者的心境在里面的。这样的写法,不同于现在的研究生写论文,研究生在网络上找很   多材料,找一些冷僻的东西堆积到一起,虽然材料很多,但是材料无生命,没有活气在里面,就是材料的堆砌。其实低端和高端有时候就是相通的,书法作品的最高   境界,恰恰如小孩子的字,最早的儿歌、童谣是直接打动人的,现在的通俗文学也是直接打动人的,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在于:纯文学是需要再创造的,作者   虽不动声色,而读者已被打动,因为作者的再创性,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的观察,对历史的情感,其再创造所形成的审美,比直接打动人的审美情感要高雅的多、   深刻得多、强烈得多。寓真的这种大量罗列材料的写作,却没有堆砌的感觉,每一个材料都感觉是新的、有活气的,这里边就有着在梳理材料过程中的作者心情的灌  注。
  (二)历史背景的再现。寓真在对张伯驹个人身世的钩沉中,写出了整个历史背景。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写一个人,其历史背景是极其丰富的。寓   真也是这种写法,写张镇芳在历史材料非常丰富,还有袁世凯那段历史也写得很重,通过一个人的身世看到非常复杂的背景,看到时代的变迁。材料用得很好,用了  档案、野史、洪宪纪事诗、张伯驹的词,以及当时笔记,从多个角度形成一个时代感,书的趣味就在这里,这要比看历史书有趣得多。
  (三)法官意识的体现。作者的法官意识,在这本书中达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有几次提到沈家本,他对沈家本特别有感情,评价也很高。沈家本在中国   的法律史中,是晚清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书中还写到了对民国法律的评析,民国的法系和现在的法系的对比,当年的官员和现在的官员的对比,以及宪政问题,虽  然用笔不多,甚至只是那么一点,却都能显示出作者对当代社会的关怀,这一点是非常珍贵的。
  (四)结构上的率性。结构的率性,看得出文人的一种品性。《钩沉》这本书的结构上的率性,包括材料的罗列,结构安排,包括写法,书中间有随意的  插话,写到后面,身世的叙述却嘎然而止。这样的写法,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心境,一种个性。总之,这部作品是既有法官特点,又有着独特的视角,有作者的个   性,严实、可信、真实、可靠的传记作品。如果说有不足之处,我觉得是清俊有余、丰韵不足。清俊的意思,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瘦、不够胖,作品还可以更丰满一  些,各方面的史料如果能再多一点吸收的话,就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摇曳生姿,历史的感觉能够更丰富。
三,写出家国情怀、身世之叹,以读书人的担当、匡时弊的抱负,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性的、美好的文化精神。
李建军:
(一)寓真的“中国梦”。寓真的这两部作品,《聂档》和《钩  沉》都包含大的忧患在里面。他试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掘出对救济当下世风、人心有用的东西。所以说他的作品是忧患之作,不是泛泛的用一些噱头,或者是能   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来写。他一定是要发现值得写的人,而这个人身上一定凝聚着他认为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是写聂绀弩,还是写张伯驹,他是要抓住传统文   化陶树起来的气节、人格、道德风范,其中那种诗性的、优雅的、仁义的东西,而又恰恰是我们当下最缺乏的。现在我们面临着“礼崩乐坏”,如果说寓真先生有一   个中国梦的话,那他的中国梦就是光大中国文化中诗性的美好的文化精神,来救治趋于崩溃的礼义和世态人心。在寓真的笔下所写的生活,以及他所写的那些人物的   性格、信念,那种传统文化,是有规矩的,与之对照的就是我们长期的无法无天,用《诗经》的话说是让人“忧心烈烈”。那种今昔对比,雅俗对比,教养与野蛮的   对比,在这本书里都能看得出来。寓真有他的视角,他是学法律的,法的精神的缺失,导致了人们内心世界和行为生活的随意性和无规矩。寓真抓住了非常根本的问   题,就是我们长期以来用一种想象出来的阶级文化,取代了具有民族普遍意义的民族文化,而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性认同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国民性,而不  是把人根据财产的多少化分成阶级,造成对立、矛盾、仇恨和隔膜,那样是不可能促进我们的整体认同和社会和谐以及我们的文化、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的。写聂绀   弩、张伯驹可以说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招魂、昭雪,光大其事,借助于张伯驹、聂绀弩他们的这种精神、气节,这种诗性,来彰显传统文化的诗性。所以我觉得寓真   这本书包含着深深地救人心、救世道、匡时弊的抱负,包含着他的一种忧心切切的中国梦。(二)反思五四以来在传统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寓真的书中,在今昔、雅   俗、文明与野蛮对比非常强烈,他是在反思、校正五四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出现的偏差。我们现在应当冷静看待五四问题,我不是要否定五四这个伟大的启   蒙运动,但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五四运动导致我们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导致我们对西方文化不理性膜拜倾向,一直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一   直到我们十三亿人中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的无知、没教养的现象,这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从这个角度讲,寓真书里面体现了校正五四对现当代文化建构,对中国   传统道德、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出现的严重的偏差。作者有学问,而且很理性,他的文字如老吏断狱,一丝不苟,所有的判断都是用事实说话,这种态度也很宝贵。   对我们当代的作家,我攻击得较多,攻击一些作家基本上是不学无术、不读书、不学习、没文化的人,包括一些著名的作家,而这些没文化的人成了我们的文化偶像   是非常危险的,你看看他们的小说里那些诲淫诲盗的内容,那些暴力呀、性呀,滥加渲染,而中国人传统的温柔敦厚、诗性的东西看不到多少。所以我觉得在这种对  比下,寓真的写作,其意义的所在,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王 风:
寓真先生的研究品味很高,不管是聂绀弩,还是张伯驹,尽管背景很不一样,一个  是革命出身,一个是北洋遗少,但是这两个人都是人中龙凤。《钩沉》这本书其实不能看成传记,每个章节都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关于张伯驹身世问题的一个论文  集,中间作了一些联缀。作者有他的资料,眼光很高,因为别人写过的他不想写,不想再去重复,书中就只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家掌握的资料,独立的研究,由   此形成这本书的结构特点。我从头到尾没看到一个错字,这是小问题,却是当今的大问题,现在学术界已经对文字没有基本的卫生习惯了,对文字的不尊重。寓真的   书基本上没有错字,足见其认真的写作态度。这本书的最大贡献,是把张伯驹这个人物形象丰富起来了。市面上关于张伯驹的图书,涉及到他的传奇和故事很多,但   猎奇的居多。寓真这本书不同,比如其中说到张伯驹与他的妾、妹妹的官司问题,还有他被绑架过程中的一些事情,都能够看到张伯驹的不同于以前传奇的一面,他   也有世俗的一面,也有普通人的烦恼,他并不是飘来飘去的翩翩佳公子。我听老人们说过相关的故事,张伯驹有一种大爷脾气,寓真没有回避,写出了他的性格。张   伯驹除了对书画之外,他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如戏曲、古琴等,他喜爱并且不希望把这些东西断绝掉,所以他一辈子的精力就是希望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把美和   艺术保存下来,这是张伯驹的精神,寓真的书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印象。寓真作为法官的身份,对他的写作带来了一个别人没有的好处,他在研究中像法官那样尽量  作持平之论。有所遗憾是书中对于有些资料来源没有注明,会影响到学术的引用,如果标注清晰,会让寓真的这一著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韩石山:
寓真先生是个读书人,也是一个有大境界的人,人有境界,诗也有境界。诗的  境界,我最看重的是“家国情怀,身世之叹”,这些在他的诗里都有。我编《山西文学》时,发过他一首五言旧体诗,叫《己巳夏日纪事》,北京动乱平息那时,他   因父亲病逝、安葬,正在老家,接上级命令要当即赶回省城,诗里写了他一路上的心情,既忧国体之安危,又忧黎元之福祸,焦虑不安,又从容笃定,颇有古时大臣   的风度。这就叫家国情怀。我还见过他写的一首七律,其中两句是:“亲丧十载谤无止,官擢千员怨愈多。”这就是一种身世之叹。原先他一直写旧体诗,最多的是   七律,懂韵律,见性情。这几年写人物传记,不是那种从生到死的传记,而是以钩沉史实为主,以写人物的命运为主,最大的长处是材料多来自历史档案,真实、可  靠,有的还让人惊悚。聂绀弩、张伯驹这两个人,都是高人,也都是不容于时的人。寓真有那样的境界,才选了这样两个人物,倒过来也一样,选择了这样两个人   物,必然有那样的高境界。写什么有时候像是演戏,有的戏很好不是人人都能演得了的。正如寓真书中的一段话:“演员为什么有的角色能扮演好,而有的角色就扮  演不好,原来要看演员的气质性情,适合于怎样的角色。”   聂绀弩、张伯驹这样的人,就应该由寓真这样的人来写,他写了这两人,必然与这两个人有共性的地方。这本书我大致都看了,总的感觉是,材料铺排得体,有开有   合,跌宕有致,如果说《聂档》有材料堆砌的话,这一次材料有了调度,开阖有序,常是迤逦而来,又迤逦而去,有时候还七拐八绕、欲进又退,不管是拐还是绕,   是进还是退,总能落在正题上。还有一点,就是大气,写文章、写书,一定要大气。韩愈有首诗写道:“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这气势多足!不是当  了那么大的官,经历那样的事,是写不出来的。由此我有个感觉,有才华的人,还是要当大官,这样有大境界,有大经历,准能写出好作品。当然,当不上那样的  官,并不等于可以放弃我们的责任。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担当,在精神方面,多给国家人民提供些好东西,以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品格。
四,一本有思想的书,写出了高士们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足可令人在阅读中藉以塑造自己的内涵。
王 干:
(一)寓真的暮年成长。寓真先生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好像还是一  个正在成长的人。我们相识时,他已经快60岁了,一般人到了60岁不是成长,甚至是倒退的,记忆力、体质方面都在减退。但寓真不是,我了解他先写诗词,又   写书法,再到著作,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作为一个官员,到了这样一个年纪,作品一部比一部写得好。我就把他做一个横向比较,发现我们很多的作家,60岁以后   往往都出于一种倒退的状态,包括一些著名的作家,60岁以后写不出特别像样的作品来了。寓真本身是一个法官,但是他这十几年来写出这么多的作品,而我们的   专业作家他们创作却基本成衰退之势,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我想是不是这些作家之前已经把能量释放完了,而且对文学、对文化没有寓真这么投入。不管是《聂   档》还是《钩沉》,其实是需要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对文学的投入,投入度和热爱度影响成书,从这个方面讲寓真先生已经是一个传说了。(二)通过塑造人物也在塑   造自己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学、文化方面的努力,本身营造了一个传说,通过写聂绀弩、张伯驹,也是在营造一个寓真先生的形象。在我的认知里,他就是通过这些   高人形象的塑造,使我看到了他本身的形象,这就是在塑造别人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三)寓真体的形成。《钩沉》这本书,作者特别冷静特别客观,这与他的法   官的身份有莫大的关联,他非常重视材料,“身世钩沉”充分体现了重事实重材料,也体现了作者的一个诗人的心、文人的心,对士大夫高士的向往之心。对于已逝  的高士心向往之而不可得,那种遗憾就成了书里面一声美好的叹息。《聂档》与《钩沉》在慢慢地形成一种寓真体。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叫非虚构体,但   是,一些作品的毛病是主观色彩太强。非虚构的本质应该不是作家在说,而是人物在说,材料在说,历史在说。寓真体的特点就是人物在说、材料在说、历史在说,  这就是构成寓真体的三个基石。
胡殷红:
近年来看到寓真的作品,不论是遵循古典形式的诗,还是创新的,以至写历史  文化的大散文,都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寓真在准备写聂绀弩的时候,多次希望让我去找黄苗子,去印证一些事件。我觉得现在作家中是很难做   到这一点的,都是率尔操瓠“急就章”,没有寓真那么严谨。他这种文学情怀的坚守很值得尊敬。写诗的人一般内心都比较澎湃,他对用词却相当吝啬,写古典诗词   用词简洁,涵盖很多意思,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的体味来。现在他写人物评传,写作态度非常严谨,这和他的性格,和他长期简炼地写古典诗词的方法有关。这本书   写张伯驹,虽说是钩沉,但体现出他对当下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比如书中写民国四公子,就联系到今天“传统文人的儒雅风流扫地以尽”,书中写道:“当我们滑到   沟壑下面的时候,即使再去看当年的小丘,也已若高山仰止了。”他还评价说:“他们接触的是完全‘纯种’的汉文化,即使经过了新文化的一次激烈的颠覆,他们   仍然不为所动,仍旧做文言文,仍旧做旧体诗,仍旧演旧戏,而且还要煞费苦心地收集保护那些几千年的古董,从这一点来看,民国四公子还算是传统文化的坚贞守  护者。”   而当下的某些没落现象与当年的十里洋场相比,甚至是有过之无不及。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寓真为什么要写聂绀弩,为什到要写张伯驹,正是为了“传统文化的  坚贞守护”。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那种传统的文人情怀的坚守,这是他的写作的现实意义所在。。
杨占平:
(一)一本非常有思想的书。近几年类似作品也读过很多,但是很多人  的书停留在资料的整理汇集上,有思想的有,但是不像寓真这本书思想性这么强。钩沉就是对资料的梳理,如果你没有思想是很难钩沉得到位和准确的。这本书通过   对史料的钩沉或者梳理,寓真先生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关知识分子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无数遍,在中国这个社会或者时代情况下,知识分子   是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寓真通过张伯驹和聂绀弩为我们提供的话题,其实是一个思想,这也表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我们敢于研究这些知识分子,这就说明社   会在进步。我们从这本书里面,看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个人的一些看法,他的一些思想已经是超越了过去我们对于知识分子的看法,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二)一   个启示。我们想要做一个研究,必须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也就是从资料做起,因为我们学术界也好,文学界、批评界也好,可能受各种大潮的影响,   我个人感觉都是有一些浮躁的情绪,很多人一知半解,本来可以写一本书的内容做成三本,甚至有人将一万字文章资料可以做成十万字。而寓真是把甚至一百万字的   材料做成十几万字的这一本书,他在做研究过程中是非常慎重、非常严肃、非常注意从基础做起。这一点给我们做研究工作的一个非常好的启示,如果你把材料梳理  清楚了,完全吃透了,那么你做出来的就非常有价值,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李骏虎:
多年与寓真交处,而这次读《钩沉》,还是超出了我对他的阅读期待,  感到从他写作《聂档》之后,有了更为深沉的思考,更为深厚的情怀。书名冠以“张伯驹身世”,但是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传记,它以张伯驹为抓手,左右勾连,   深入浅出,以人说史,借古鉴今。有关这段历史的书,之前我也多次读过,但是这次读寓真的书就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寓真用这样的一种梳理史料的方式,以前   没有读过,用我们搞创作的人来说,这样的写作是有野心的,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解构,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进行反思、重构,我觉得这部传记实际上是一部从写   个人角度出发的思想史,并且在评判人物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历史观念,作者评判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个人历史观对我们是有着启示意   义的。这里我谈三点感受:(一)寓真是一位饱学之士,文章高手。《钩沉》这本书中,他高谈阔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词采飞扬,随心所欲,而且大开大合,  立意高古,论断准确,在做历史评判的同时,对社会秩序,对世道人心能够鞭辟入里,体现出深沉的人文精神,并且印证了“文章老更成”的说法。(二)人文精   神。我们读人物传记,尤其是读名士传记,对做学问和做人都是大有裨益的。通常在生活当中,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无论你居于什么高位,都有可能是一个形容猥   琐、举止失据的那样一个角色。这种情况之下,名士的不合作精神,卓尔不群的风采,通过阅读是会塑造我们的内涵,让你能够内心强大,能够不怒而威,能够令人   肃然起敬。甚至他们个人在历史洪流之下,被携裹的那种无奈和悲怆,实际上也是一种沉淀的情怀,也足以令人感动。《钩沉》以传主张伯驹为切入点,并且从李白   说起,以李白和张伯驹的精神气质为纽带,互相映照,身世又溯源到了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所写不拘一人,但是在精神上面是贯通的,体现了高士们穿越时空的思   想对话,并且作者与传主的精神与高士的精神也是贯通的,古代与近代,近代与现当代的高士精神也是贯通的。(三)文学造诣。这虽然是一部评传,而故事讲得很   好,人物形象刻画得也很好,比如其中有个人物陈宧,四川的督军,对袁世凯行嗅脚礼的那个人,而后他又出尔反尔去反袁,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把这个丑角,这种   人骨子里的那种奴性都刻画了出来。其次,虽然是一部评传体,而写出了思想。比如说张镇芳,书中把他的思想根源及在各个历史选择关头的内心矛盾,都表现了出   来,这样的评述需要很强的笔力。涉及清末民初到现当代的诸多的风云人物,几乎都用同样的笔法,臧否鲜明,论述有力,使历史真相拨开迷雾露出原貌,使人物形   象跃然纸上,把诸如洪宪帝制等等重大事件当中的各色人物,都打回了原型,笔力是非常厉害的。从这一点来说,《钩沉》不逊于中央台的“百家讲坛”的任何一位   教授的讲座,甚至文风更加的纯正。但这也是我觉得不满意之处,还是有一点靠近“百家讲坛”的风格,假如能够在行文当中去掉偶尔出现的对读者说话的姿态,完  全变面向读者为背向读者,就是说我在说史,但是我不是面向读者,我是背向你在说,这样会更加深沉,更能够击中人心的痛处。
五,现在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要以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
降大任:
我简单说三点感想。(一)生命与文化。生命与文化二者如果不可兼得,要  舍生命而取文化,这种精神在张伯驹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现在已经是到了一个谈文化的时代了。我所说的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舍生取义,杀生成仁,张   伯驹有这样高的境界,是中国士文化的的精华。(二)做官和文化。这是对寓真先生做官的一个看法,做官的人不能没有文化。过去有一种偏向,土豹子当官是名正   言顺的,知识份子你只能改造。现有一些官员似乎也文化了,但凡一个官员出来就是一个书法家,这书法家是要加引号的。寓真和我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是真正重视   文化的,他在文化方面的积淀是很深厚的,《钩沉》这部书里面就充满了诗意,其中引的诗文、诗词也是很多的。特别是他退休以后,他的诗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而且产量很高。他对文化的执着、文化的担当、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尊重,我是非常钦佩的。我曾经对他这部书中个别字句提出过意见,哪怕只是一些无关宏旨的小   意见,他也非常重视,显示一种尊重文化的态度。(三)金钱和文化。主要是说出版社,应该感谢他们大力推荐出版这本好书,不是把经济效益、金钱摆在第一位,  我觉得能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是非常可贵的。
陈飞雪:
我将《钩沉》这本书是从头读到尾,虽然是以史料  钩沉为主题,可是我读下来觉得作者有很多的牢骚,他有诗人的情怀,在这个书里面其实是一个精神的很活跃的存在。寓真没有被材料所压倒,他对这些材料的理  解,以及他的家国情怀,针对现实的一些感思,我归结之为牢骚,其实这也是中国诗人的传统。寓真有一种非常冷峭的文笔。我们看他的文风里面,有一种讥诮所  在,比如说我们看十四章的标题——“终于成了无产者”,前面的标题都是平铺直叙的,好像我们在看法院的材料一样,但到这里终于跳出来了,看到后面的两章,   我觉得就是作者忍不住要说了:“他终于成为一个无产者”。我们看张伯驹,他年轻的时候是有从政的心愿的,到了他三十岁的时候,彻底离开政界,作者其实总是   让我们去想,为什么这样一个青年才俊有志于家国,要做一些事业的,在他黄金的岁月里离开了政界,那又为什么到后来积累了这么多文物,哪怕是被绑架生命受到   威胁,哪怕是三次诉讼,完全没有钱,也要应付过来,都没有将文物卖掉,但到了五十年代后期,他终于都完完全全捐给了国家。我们就可以想一想这后面的背景,   人的一种无奈,甚至张伯驹这样一个翩翩公子,他到了五十年代的时候,后面到了吉林,再后来回到北京的时候没有着落,那样一种身世,我觉得作者写到最后他也   已经忍不住了,后面的两章让人看得特别激动。前面有专家发言说到这个书名的影响,我觉得不必担心,即使面对流行的阅读情况,完全降得住年轻读者,作品有扎  实的材料,也有非常深沉的吐槽。
李晓东:
《钩沉》书中写道:“历来的文化人时刻幻想着一种清风朗月、高人雅士的  情景,但这世间总有纷扰烦浊的事情让人无从躲避。”我认为这句话,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宗旨。我在以前看到的张伯驹与潘素的故事,感觉这对夫妇人格、文格、品   德、情操是非常高尚的,在各种刊物上看到的介绍,更多是了解了他的文物书画的收藏,而对他的家世、身世方面知道的非常之少,《钩沉》这本书确实是全面、准   确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深刻的张伯驹。我觉得这与寓真先生的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和纯粹的做文化的人不一样,文人一般都是有一种很浪漫  的思维,想一些事情都会从那种浪漫的角度去考虑,比如说会觉得张伯驹是一名翩翩佳公子,从寓真的书中才发现他有大爷脾气,但又非常经济的一个人,做过实   业,还在军界待过,与很多近现代历史人物有交往,这本书的价值就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张伯驹。我们以前对张伯驹的认识和研究,许多是虚浮的、神仙化的,而这  本书里看到了为俗事所烦恼的张伯驹,这是一种还原式的研究。“钩沉”一词用的非常好、一方面是钩身世、是钩史料,另一方面也是钩当前的虚华的研究之  “沉”。此外说到上海,人们总觉得三十年代的上海如何风光,而如今已经风光不再,而这本书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个流氓遍地、妄为横行的上   海,一个真实的还原,可使空幻破灭。这是还原本像的一本书,其价值首先表现在他的真诚。但我感觉书中有些议论,与本书宗旨稍显脱离,显得有些“松”,还可  以写得更紧一些。
舒晋瑜:
《钩沉》这本书是寓真先生一次本色的写作,是他在特定的时  机认识张伯驹,又是在合适的时机写出了张伯驹。他在法官的位置上,又要执行法官的天职,又受着法外的一些干预和要挟,这是忍辱负重,这个时候因为对张伯驹   诗词的喜好,引起了他对张伯驹身世的兴趣,曾有人形容张伯驹“其人无俗容,无俗礼,讷讷如不能言,他的一切皆出于自然真率”,我觉得寓真先生恰恰也是这样   一个人,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怒自威、不动声色,他是一个不动声色的人,他的叙述也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他的这种独特的身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如   何运用这种庞杂的史料不至堆砌,我觉得他是下了功夫的,所有原始资料的引用都是最有力量的,他善于调度,使整本书就显得有一种气势。透过寓真的写作,使得   张伯驹的精神世界得以被观照,同时我们也由此看到了寓真的精神世界,他写张伯驹其实是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强烈的愿望,那是对传统文化艺术,对一切濒临衰   退的传统文化艺术的抢救和抗争。这几年跨领域跨行业写作的现象非常的多,也非常的突出,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我觉得寓真不仅是跨行业跨领域,而且是找到了  自己的位置,寓真写张伯驹就好像张伯驹演诸葛亮,就是一次本色的演出。
李顺通:
寓真不论是写聂绀弩也好,还是写张伯驹也好,都有一个独到的眼  光,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所谓独到的眼光,就是有诗人的敏锐的眼光,才能发现史料,发现人物的亮点;还有一个法官的眼光,冷静地用事实来说话,钩沉史料,道   出真情。我说寓真有悲悯的情怀,因为我通篇看下来是感到非常压抑的,“钩沉”是把被历史遗忘的东西翻腾出来,“身世”中很多是人生不幸的遭遇。我觉得这部  书给我们一个反思,应该如何对待学人,像张伯驹的文物收藏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尤其是《平复帖》真迹能保存下来非常不易,这个分量就是无价的,本来富可敌   国,奈何却到了无立锥之地的窘境,这应该是我们民族的一个反思,怎么样对待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觉得这部书塑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守护  者。现在我们都在讲我们这样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土壤,我想这部书对于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光大我们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启迪意义。
  王稼句、韦泱等与会专家也先后发言,一致认为寓真以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写出了一个文  化前贤的高尚品格,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大家在研讨中也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之处。寓真先生最后发言,对各位专家的批评指导表  示由衷的感谢,他有感于大家的评论,并回思自己的写作,十分感慨地引用了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诗说:“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附注:《张伯驹身世钩沉》研讨会由山西省作家协会于2013年12月在太原组织召开,本文由《黄河》杂志、三晋出版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