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
 | 作者:[美]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罗汉 田菊连  2011年07月07日16:24


作者:作者:[美]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罗汉 田菊连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书号:978-7-5327-5101-3

定价:45元
  内容简介:
  没有了价格阻碍,我们将容易获得想要的东西,那为什么价格管制会让人们排队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利润是加在产品上不必要的部分,那为什么在取消利润的社会里生产效率下降?资本家是寄生虫,那为什么没有了资本家一国的经济就下滑?移民寄回本国的钱让马来西亚和印尼损失,那为什么把移民赶走后他们的经济就崩溃?最低工资法可以保障就业,那为什么实行了严格的最低工资法的德国失业率高企?贪婪的卖家总是任意定价,那为什么每年都有无数公司倒闭?发展中国家的人工成本低,但为什么国际投资的90%以上流向了发达国家?穷人聚居的地方物价应该更便宜,为什么反而总是比富人地区物价高?
  索维尔用最平实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封建主义等所有社会制度中的经济学的谜题,让听惯部分媒体和政客诡辩的我们大跌眼镜。
  作者简介:
  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美国很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术机构讲授经济学课程。还在政府部门担任经济学顾问。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罗斯与米尔顿·弗雷德曼”学会的高级研究员。
  他的著作有《知识和决策》、《种族主义美国》、《赛跑和文化》、《说话晚的孩子们》、《爱因斯坦综合征》等20多部。他的《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Basic Economics)一书已被译成六种语言。其文章和随笔多次发表于《财富》杂志、《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全国性媒体。
  索维尔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总统人文成就奖、全国人文学科奖、布莱德雷基金奖。
主要亮点:
  1.
  作者语言直白,举例生动,目光犀利,娓娓道来。即使不做广告,应该也有一定的口碑销量。
  2.
  作者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有一本书出版《被掩盖的经济真相》(2009),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
  3.
  自由主义经济学目前在世界上是一种流行趋势。
媒体评荐:
  “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在过去30年中的所有经济学家中,索维尔是最有资格骄傲的。”
  ——《华尔街日报》
  “《诡辩与真相》不但可以给一般读者解惑,这本书对于律师、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华盛顿邮报》
  “我们终于有了一本最适合公民阅读的经济学读物,出自一位经济学大师之手,用的是最通俗易懂的语言。”
  ——《商业周刊》
  “本书的每一章都证明索维尔是美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每个想知道掌控我们生活的经济学规律和真相的地球人都应该看这本书。”
  ——阿瑟·布鲁克斯,美国企业研究所所长
  “经济学的议题让无数人大惑不解,而索维尔揭开了迷雾,让我们一眼就能看清楚。”
  ——戴维·博阿兹,加图研究所副所长
  “正是我们最想要的……所有对经济学书籍望而却步的人应该来读读这一本,他们一定会转变观念。”
  ——克莱蒙特书评
  “本书是一个伪装成甜品的营养大餐。虽然很厚,但是这是值得庆幸的。”
  ——托马斯·黑兹利特,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判断一个人是否理解一件事就是让他给完全不懂的人讲解。索维尔先生确实做到了。”
  ——沃尔特·威廉斯,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建议参考书:
  《牛奶可乐经济学》、《一课经济学》
 读者对象:
  对经济学类书籍感兴趣的中青年读者,白领,大学生,对政治家的言论剖析感兴趣的读者。
 精彩书摘
  什么是经济学?
  没有人可以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法官
  一些经济学基本原理不仅对很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体适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封建主义,等等——其对很多不同的种族,文化和政府也是同样适用的。伟大的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实施的引起价格上涨的政策,在几千年后的美国又再一次引起了价格上涨。租金管制法令在香港,斯德哥尔摩,墨尔本和纽约导致了一系列非常相似的结果。在印度和欧盟国家实施的相似的农业政策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践也显示出了一些不同。苏联时期的制造商几乎要保持可以维持一年的库存,而一些如丰田这样的日本公司却仅保持足够维持几个小时的原料库存,同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会有新的零部件和设备不断运到工厂,它们会在组装的过程中立即被装到汽车上。这些事实里面是包含着经济学的原因的。
  经济学决不仅仅是一种观察各种模式或是揭开各种令人疑惑的反常现象的方法。它关注的主要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这个生活水平是怎样受到个人和机构的某些决定影响的。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看待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时不要仅仅简单的看它们追求的目标,而要看它们所创造的各种激励。这也就是说,结果比目的重要——而且不仅是短期的结果,还要看这些决定,政策,和体制所带来的较长期的影响。
  几乎所有人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都是没有异议的,但在经济学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人们却很少能取得一致意见。在关于经济学的众多错误认识中,有的认为经济学就是可以告诉人们怎样赚钱,怎样经营企业,或是怎样预测股市涨落的一种学问。但是经济学不同于个人理财,或是企业管理,而预测股市的涨落也并非一套可靠的原则所能办得到。
  要了解什么是经济学,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一个经济体。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认为一个经济体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体系。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完整。伊甸园也是一个物品与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系统,但它并不属于一个经济体,因为一切都可以无限制的得到供给。没有稀缺性,也就没有节约的必要,因此也就没有了经济学存在的必要。一位叫里昂奈尔·罗宾斯的英国杰出经济学家为经济学作了一个经典的定义:
  经济学就是对于拥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的利用的研究。
  换句话说,一国关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生产中的使用的决策决定了此国生活水平,而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些决定可能产生的结果。那些决策及它们产生的结果可能比资源本身更为重要,因为自然资源丰富的穷国也是有的,而像日本和瑞士这种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却享受着很高的生活水平。乌拉圭和委内瑞拉的人均自然资源价值量是日本和瑞士的几倍,但日本和瑞士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乌拉圭的两倍,是委内瑞拉的好几倍。
  影响这些结果的决定并不仅仅来自个人,或是工农企业,或是政府政策。影响这些经济结果的主要决定中包括了那些决定了一个社会中负责做出那些决定的长效机制的类别(如拥有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在什么样的法律体系中运转,由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来控制)的决定。在分析所有这些决定以及检查它们引起的结果的证据时,一定要时刻记得我们所使用的资源同时具有稀缺和多种用途的性质,这是非常重要的。
  “稀缺”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每个人需求的加总超过了实际可得。这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它所隐含的意思却经常受到人们很严重的误解,甚至那些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也不例外。比如,纽约时报的一篇特写文章在向大家展示这个星球上居住的最富有的人类群体——美国中产阶级的悲哀和烦恼时,尽管描绘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的画面,它的主标题确实:“美国中产阶级,仅仅可以过活而已。”这篇文章中的其他标题还包括:
  愿望受阻,计划被挫
  目标仍然杳无踪影
  不涨的储蓄,不多的享受
  简单的说,美国中产阶级的期望超过了他们负担的能力,即使他们已经拥有对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们,甚至是早几代的美国人来说都难以置信的财富。但他们,还有做报道的记者,都认为他们“仅仅是可以过活而已”,一位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也说“这些人真是太受预算的约束了”。但其实约束他们并不是如一个预算这种人为的东西:是现实约束了他们。从来都不存在足够的资源可以使每个人都完全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限制,这才是稀缺的真正含义。
  虽然美国的人均实际收入仅一代人的时间就增长了50%,这些中产阶级家庭,用这篇文章引用的福德哈姆大学一位教授的话说,仍“需要很费力的工作以便得到那点仅过得去的收入”。把那种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并拥有饮咖啡的休息时间的工作叫做“费力”,或把这些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叫做“刚刚过活”,世界上大多数的其他人是否会认同确实值得怀疑。不过,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情况还并非完全令人满意,也许甚至还是令人迷惑不解的。
  《纽约时报》曾经报道,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使自己陷入了信用卡超支的困境”,不过后来“他们的金融状况又恢复了正常”。
  杰拉尔丁·弗雷泽说:“但是如果我们走错一步, 账单的压力就会又回来,那是让人很痛苦的一件事。”
  对所有人来说——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新闻界,还是中产阶级他们自己——世上居然存在稀缺性这种东西,并且这种稀缺性还意味着他们不仅需要在生产上做出努力,还需要负责的进行各项花销,不知为什么,这好像很明显是很奇怪的。但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比稀缺性以及伴随它的所有对于节约的要求更具有普遍性了。
  尽管我们有各种政策,惯例和制度,且不管它们明智与否,光彩与否,我们始终无法使我们的各种愿望完全的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好,封建主义或是其他类型的经济体也好,“未满足的需求”始终是存在的。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避免对于利弊的权衡,他们只是在制度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经济学不像消费者那样仅需要考虑货物和服务的现有产出的问题,它还需要考虑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进行生产,即把各种投入转化为各种产出。“多用途性”与“稀缺性”一样在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一种资源就只有一种用途的话,经济学就会变得简单好多。但是水不仅本身可以冷冻成冰,或蒸发变为蒸汽,它还可以与其他物质一起形成无以计数的混合物以及化合物。同样,石油不仅可以用于提取汽油、煤油和燃料油,而且还可以用来制造各种塑料和凡士林。从纸夹到汽车,再到摩天楼的构架,利用铁矿石可以生产的各种钢铁产品。
  一种资源在其多种用途中应该怎样进行分配呢?不论有效率,还是没有效率,每个经济体都需要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对此问题做出回答。而经济学的价值就在于有效的来回答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不同种类的经济学决定稀缺资源分配的不同方式——而且那些决定对整个社会生活都会产生影响。例如,苏联的工业用电超过美国,而其产出却比美国要少。同样,在苏联,更多的钢铁、水泥以及其他资源的使用换来的却是比美国、日本和德国都要少的产出。即使是一个自然资源富有的国家——也许是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都要富有的国家,这样的生产无效率也将导致低下的生活水平。
  21世纪初的中国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生产同样价值的产出,中国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7倍。效率上的巨大差别在这里又一次性成了成百万上千万的人们生活水平的参差不齐。生产效率,即投入产出转换比率,绝不仅仅是经济学家所讨论的一些学术性的东西,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活。当我们在想象这一过程时,想象一下那些实际的东西,如铁矿石、石油、木材和其他一些进入生产过程的投入以及食品、家具和汽车等最终的产出,将有助于我们的理解,而不应把经济决策简单的看作是有关金钱的决定。
  虽然对于一些人来说,“经济学”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钱,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金钱仅仅就是人们为了达到实际目的所使用的一种工具罢了。不然的话,政府只要多印些钞票出来就可以使我们都变得富裕了。判断一国的贫富不是靠金钱,而是看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量的多少。
  经济学关心的不是特定的个人或企业的经济状况,而是整个社会在物质上的福利状况。例如,当经济学家分析价格、工资、利润或是国际贸易平衡时,他们所考虑的是经济体各个部门的决策是怎样影响稀缺资源的配置,并进而影响(提高或降低)整个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
  经济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用于表达观点或抒发情感的话题。它是对你在以特定方式做特定事情时所发生的情况的一种系统研究。在经济分析中,如奥斯卡·兰格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会与像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的保守派的经济学家使用的方法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这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正是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
  就像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中也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同化学或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样,就仅仅是一系列观点的表达。经济学是一种分析工具,是一种已经被证实过的知识体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引申出来的一些原理。
  在做一项经济方面的决策时,甚至都无需涉及到金钱问题。当一支军事医疗队到到战场上,面对战士们各种伤痛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即对拥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的问题。不论是医生、护士、护理人员,还是药品供给,几乎从来都没有充足的时候。一些伤者已经濒临死亡,能抢救回来的机会很小,而另一些则可能因为治疗及时而活下来,还有的则可能仅仅是受了点轻伤,不论是否马上治疗都可以康复。
  如果此医疗队没有有效的对其时间和药品进行分配,而是把时间花在那些并不是很急切的需要得到照顾,或是由于伤得太重,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挽回的余地的人身上,那么就可能会导致一些伤者不必要的死亡。虽然一分钱也没有涉及到,这却是一个经济问题。
  对于需要做这样的决定,我们大多数人甚至想都不愿去想。但确实,如我们所看到的,美国的一些中产阶级在做一些简单的多的决定或是权衡时都会感受到压力。但是生活并不会询问我们需要什么,它给与我们的就是一些选择而已,而经济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充分利用这些选择的方法。当印度和中国——历史上,列位于世界最穷的国家行列的两个国家——在20世纪末对其经济政策进行基本改革时,它们的经济实现了引人注目的增长。据估计印度在10年内有2000万人摆脱了贫困,而中国则每月有超过100万的人脱离贫困。
  正是这些事情使得经济学的学习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