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崇祯皇帝》
 | 姚雪垠  2013年07月18日14:01


作者:姚雪垠

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

书号:978-7-5134-0411-2

定价:86.00元
  《崇祯皇帝》节选于《李自成》五卷本的前四卷(10卷本的前8卷),全书分为19个单元57章,80余万字,约为《李自成》全书的四分之一。由于内容的侧重和结构、人物的变化,该书与《李自成》相比,在主线、副线的安排与叙述上,亦随之有所变化。原书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为主线,以崇祯皇帝朱由检和满清崛起为两条副线。而此书则以崇祯皇帝为主线,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和满清的崛起为两条副线。该书反映了崇祯皇帝内忧外患的宫廷生活、明朝末年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揭示了农民起义军为什么由低潮到高潮蓬勃发展进而推翻朱明王朝;一心想成为“中兴之君”、“千古英主”的崇祯皇帝为什么成为亡国之君;满清为什么迅速崛起入主中原进而统一全国,从而改变了中国近300年的历史;这样一些历史的真实面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经验教训,都在书中真实地、艺术地作了反映。本书严格按照原著节选,在不影响原著小说艺术的原则下,为紧扣全书主旨和各章节的衔接与照应,便于读者阅读,尽管对节选章节的个别地方作了删接、补叙等技术处理,对原来个别的单元之名也略有改动,但读起来有一种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之感。没有看过《李自成》全书的读者,很可能感觉不到这是一部节选本。
  内容简介:
 上 崇祯皇帝 — 北京戒严
  崇祯十一年十月,清兵再次入侵,北京戒严。对清是和是战,朝内两派尖锐对立,在崇祯对内“剿贼”对外求和的暗示下,杨嗣昌、高起潜对卢象升事事掣肘,使力主抗清的卢象升,在既无援兵又无粮草的情况下,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河北巨鹿同数倍于己的清兵血战中壮烈殉国。
  同年冬,李自成在陕西潼关陷入洪承畴、孙传庭所率明军的重围,一场血战,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妻女俱失,最后,仅率十八骑兵逃脱,潜入商洛山中。 次年端午前后,张献忠按照事先对李自成的承诺,在湖北谷城重举义旗,震动朝野。
  在内乱外患中,大局日益糜烂,崇祯忧心如焚,陷入焦躁、失望、悲怆、孤独、痛苦之中,暴露出多疑、专断、刚愎、自信、诿过、冷酷等个性特点。
  崇祯十二年秋,崇祯力排众议,派辅臣杨嗣昌为代他出京督师,对“剿贼”成功给于厚望。他先在宫中召见,赐宴、赐诗、赐尚方宝剑,还让满朝文武大臣在广宁门外为他饯行。杨抵襄阳后立即部署,督促各路明军围剿农民军。
中 崇祯皇帝 — 紫禁城内外
  当农民军被围困于鄂西时,崇祯自己也被层层围困于紫禁城中,苦撑危局。因连年灾荒和战乱,国库空虚,为筹措军饷,他不得不向勋戚借助,首先从武清侯李国瑞开刀,李坚不借银,由此引发了宫廷内外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五岁的五皇子、首辅薛国观等多人在这场斗争中死去。田妃也因帮李家说了一句话而遭“严谴”,送入冷宫。崇祯乃以借助失败告终。
  崇祯十三年初夏,李自成冲出武关,进鄂西,继入豫,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十四年正月,破洛阳杀福王。张(献忠)罗(汝才)联军奇袭襄阳,杀襄王。杨嗣昌以“剿贼”失败告终,在绝望、自负、恐惧中于沙市服毒自尽。从此,农民战争又进入新的高潮。
  崇祯十四年,皇太极统率清兵围攻锦州。原想等待时机,稳扎稳打,但崇祯连连下旨,逼他出兵,结果,洪承畴奉旨率十三万大军出关,援救锦州。但部分官兵临阵脱逃,导致全军崩溃。洪退守松山堡。崇祯十五年二月,清兵攻入松山堡,洪承畴被俘。崇祯自信洪会为朝廷尽忠,亲自修改祭文,赐祭九坛,就在此时,得到洪降清的确讯,惊惧、失望、悔恨、恼怒搅在一起,立即下旨停祭。
  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后,崇祯越来越清楚,李自成非一般流贼,须全力对付。为避免两面用兵,崇祯暗中促使对清议和的进行。不料议和条款泄漏,满朝哗然,迫使崇祯杀陈新甲,以推卸责任。
 下 崇祯皇帝 — 魂断煤山
  进入甲申年,清朝势力日盛,辅政亲王多尔衮具有雄才大略,倚重洪承畴、范文程等降清大臣,关注关内时局变化,密议南下方略。
  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破潼关,进入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十七年正月初三,李自成率大军渡黄河,入山西,破太原,过大同,一路所向披靡,直逼北京。 在大顺军逼近之初,崇祯从陆路、海路都有逃往南京的时间,是坚守北京,还是逃往南京,反反复复,当断不断,就在他和大臣们议而不决、议而不定之时,大顺军包围了京城,彻底失去了南逃的机会。在即将破城时刻,崇祯命太监护送太子、永定二王出城逃命,说明在明朝覆灭前夕,崇祯对朱明王朝死灰复燃尚抱有一线希望。同时,下旨周后、袁妃自尽,亲手劈杀公主和幼女。在极度悲愤、绝望中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着,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年),河南邓州人,现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长篇小说《李自成》。《李自成》蜚声海内外,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一座丰碑。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这种文学批评的尊严的丧失不仅在于有些作家抵制合理的文学批评,而且在于不少文学批评家不能接受正确的文学批评。这就是中国当代有些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互不尊重,甚至相互排斥。这不但严重妨碍文学争鸣的正常展开,而且严重阻碍文学批评符合规律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