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5年8月总第三十四期,让我们一道走进马金莲的《亲爱的人们》。(本期主持人:杜佳 纳杨)
《亲爱的人们》是西海固女儿马金莲浸透多年心血写就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共80多万字,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家庭马一山家三个子女祖祖、舍娃、碎女的奋斗故事为核心……[详细]
《人民文学》2024年第4期|马金莲:亲爱的羊圈门(长篇小说 节选)如今都不怎么养又大又烈的土狗了,悄然流行起矮小的宠物狗来。宠物狗中能蔓延到乡村并大量盛行的,自然已经算不上多好的品种,甚至不像城市人豢养的那种娇贵的宠物狗……[详细]
不远处就是六盘山。抬头遥望,它永远都在,给我一种只能意会的踏实感。这种感觉我不曾说出来,因为写《亲爱的人们》(湖南文艺出版社)时,用文字奋笔疾书比言语更重要,更有抒发和慰藉的力量。对写作者来说,当作品进入“深水区”,大概是最五味杂陈的时段。写到畅快顺意处,你排兵布阵,指挥着千军万马,而一旦卡顿,你又孤军奋战,寸步难行。我的新长篇虽然叫《亲爱的人们》,但其实不管里头的正面人物诸如马一山夫妇、李有劳、舍娃、祖祖,还是反面角色例如李有功、三三媳妇、牛八虎,都曾让我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呈现出并不“亲爱”的面目,尤其当我努力想刻画人物的复杂多面,呈现其性格的立体感时,这种考验是那么严酷。[详细]
十多年前,作家马金莲开始构思《亲爱的人们》,当时她并未想到这部长篇能写80多万字。实际上,马金莲最初只打算写易地搬迁,为此,她走访了不少地方,采访过许多人,还多次去档案馆翻阅文献和数据。准备工作完毕,她一口气写下20多万字,然后就写不下去了。这一耽搁,就是四五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金莲跟芙蓉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杨晓澜聊到这部残稿,杨晓澜很感兴趣,看后数次给马金莲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从题材取舍到整体结构,给马金莲提了不少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她,觉得这部残稿还能“接”起来。于是,边写边改,断断续续,大概又是四五年,终于写完了。[详细]
出生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的马金莲此次带来的《亲爱的人们》是她浸透多年心血写就的新作,据了解,《亲爱的人们》分上下两部,近70万字,呈现出一幅宏大、丰厚、鲜活的中国西部山乡巨变图,作品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家庭马一山家三个子女祖祖、舍娃、碎女的奋斗故事为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末写到21世纪的当下,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史,又有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乡镇变迁史,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新时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变化史,作品通过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地域和全国的关系、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将西海固人民的有血有肉、可信可爱的写了出来,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勤劳包容写了出来……[详细]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感觉前面就是断头路,让你寸步难行,当你大着胆子跨出步子以后,会发现也有峰回路转的喜悦。”在宁夏,在西海固,马金莲的写作愈发成熟老道。她在《亲爱的人们》里捻聚起“厚重的”与“轻盈的”,写就西北乡村四十多年“山乡巨变”。可以说,马金莲作品中的“温情”气质,除归属个人风格外,还参与建构了属于一个时代的总体性写作话语。“短长书”第18期,文学研究者蔡岩峣、杨宇航从《亲爱的人们》说开去,谈及“80后”写作、社会结构与本土寻根。[详细]
阅读《亲爱的人们》,震惊于马金莲愈写愈勇的艺术创造力和“后发制人”式的叙事策略。她不动声色地下笔,不经意地书写,一切仿佛是早已为读者所熟悉的带有马金莲独特审美气质的标志性文学物件。它们是:西海固时空、西海固乡村风物、回族的日常生活情态、乡村劳动、信仰功课、男人与女人、少男少女、老人、孩童……当这一切不疾不徐、静水深流般地融汇入文本,读者是很容易激发起共情、共鸣的。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所激出的心灵震撼和情感激荡堪称巨量,作家艺术蝶变的野心、魄力也便慢慢从文字内里浮现于文字之表。[详细]
女性视角是马金莲写作的基本视角,马金莲的小说中,女性都对自己的身份高度认同,自觉地接受了乡土文明或者旧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规约,按照习俗限定的范围生活,这本来是乡土文学表现中一直被普遍忽略的部分,马金莲让她们在自己的笔下成为绝对的主角,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的。作为女性作家,女性视角是她最便利的视角,这也是她最容易写好女性的优势。事实上她确实于此很有实绩,以女性视角写出了一批别人写不出来的女性,本色地写出了西海固女性甘于牺牲的品质、宽容的情怀、默耐的人生,写出了她们柔软但坚强的担荷、自觉的付出与真诚的守望。马金莲作品里大量女性视角的运用,让她的作品有了更多阐释的价值和意义。[详细]
马一山普遍存在,他斤斤计较鸡零狗碎,他爱耍小聪明,他精明过头,但同时,他又超越着自己的狭隘,坚守着乡土人物特有的泥土般的精神,他是立体的、多面的,他有喜怒,有哀愁,有算计,更有付出,他小气,他又大气。从这个层面来说,马一山不枉我的倾心塑造,这塑造比较成功,至少我自己是满意的。至于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能在下一部作品里去解决。我觉得这样挺好,努力了,同时留有余地,未来可期。[详细]
农民作家是西海固作家群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阅读和写作。他们的作品更贴近大地更有泥土味。他们不一定有诸如电脑、平板等更为便捷先进的写作工具,也不一定具备更高深的理论和更高超的写作技巧,但他们对文学的爱,无疑是最真诚的。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不附加功利条件的。这种爱更纯粹、更扎实。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文学能让我活得充实”。[详细]
十年磨一剑,《亲爱的人们》这部长篇小说,从产生创作想法开始,到素材收集获取,到构思创作,再到打磨修改,到最后出版面世,我花了十年时间。早在20多年前,宁夏南部山区就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十一五”移民规划实施期间我开始关注、跟进、采访、收集素材,准备写一部乡土变迁的长篇。为了把作品写好,我重新大量阅读诸如《创业史》《山乡巨变》《红旗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对长篇的架构把握能力。[详细]
自然是幸运的。我一直觉得是西海固在成全我,所以我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曾经苦难落后的西海固,成全的不止我一人,比如全国有名的作家石舒清、郭文斌、了一容等,都是西海固走出去的作家,还有坚守在本土的比如王怀凌、单永珍、单小花、马骏,等等,都是西海固作家中的优秀成员。西海固诞生了“西海固文学现象”,已经是全国都有影响的文学现象,围绕西海固文学兴起的西海固作家群,正在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家群,这是很令我骄傲的,正是西海固这片土地哺育并成就了它的孩子们。[详细]
爱,是一个写作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多年的阅读和写作生涯,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早就让我磨炼培养出了良好的敬业认知,也明白文学作品应该坚守的内核。这核心里头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爱。爱的内涵和外延都无比丰富辽阔,和我纠缠、厮守又互相折腾的这个爱,时而狭隘仅限于小说中具体事件的起伏波折或具体人物的喜怒哀乐,时而宽绰延伸至想象力所不能抵达的辽远和渺茫,时而真实可感,时而虚妄难辨,说到底要附着在具体的日常烟火人间尘埃之间,才可兴致勃勃地讲述,兴味盎然地描写,有滋有味地铺衍出一篇又一篇成品来。[详细]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