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诗意尼勒克》(6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7日14: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像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

  哈萨克族曾经信仰过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后来才信奉了伊斯兰教。即使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后,他们仍然还保留着不少原始宗教的遗迹。如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等。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哈萨克草原,到15世纪以后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中,带有较浓厚伊斯兰教色彩的节日主要有两个: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哈萨克族的美食主要是面做成的各类食品及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酸奶等。他们平时喜欢用面粉做成“包尔沙克”( 油果子 )、纳仁等。肉食比重较大,最主要的吃法是手抓羊肉,即清炖羊肉,将宰杀后的羊肉切成大块放进锅中,加盐和清水煮熟,吃时放些洋葱,味道清香可口。

  熏肉也是哈萨克族十分喜爱的食品。在尼勒克草原上,哈萨克族的手抓羊肉、清炖羊肉、马肠子、熏马肉、哈萨克土豆等都是非常出名的美食。

  马背上的草原骄子——蒙古族

  尼勒克县文广局党委书记滕桂国为了让我们领略蒙古族风情,请我们到他的一个同事家做客。尽管北京离内蒙古不远,也接触过一些蒙古族朋友,但对蒙古族文化却是知之甚少。

  此前到尼勒克县科蒙乡采访,曾请教过一个蒙古族老先生,后来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蒙古族风俗习惯还是一知半解。吃饭时,蒙古族姑娘唱着歌献上洁白的哈达,然后捧着金碗银碗过来,真把我们吓着了,幸好有“酒仙”王红旗保驾护航,不然早就烂醉如泥。

  蒙古族的马头琴和长调悠远悲伤,能让人潸然泪下,艺术是不分地域和民族的,只要能打动人的,就是优秀的民族艺术。

  尼勒克县的蒙古族主要聚集在科蒙乡。因为历史原因,曾经在喀什河流域、伊犁河流域叱咤风云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在大清三代君王的征剿下,部众奔逃,烟消云散,只留下很多美丽的地名。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忍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 蒙古秘史 》《 蒙古黄金史 》《 蒙古源流 》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的毡房是苍穹微缩的模样,史诗《 江格尔 》中描绘的毡房气势辉煌:“宫帐有四十四根塔尔木,有四千根结实的乌木,有纯银做的小环;扣绳的飘带,用十色的锦缎做成。门楣上刻着鹤雁在相啄。门槛的右面刻着狮虎在相扑,门槛的左面刻着鹞蛇在相攫。”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大会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并表演歌舞。载歌载舞的欢乐海洋中,马头琴奏出万马奔腾的气势,表达着蒙古族驰骋草原的豪情。“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

  中国的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抓羊肉待客等等。

  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出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很善于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

  蒙古族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 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

  蒙古族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 蒙古语称交和 )、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蒙古族在敬酒方面很有一套。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各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能歌善舞的花园式居民——维吾尔族

  尼勒克县的维吾尔族是清初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从南疆迁移过来的,从事农耕,蒙古族人称他们为“塔兰其”,意思是种地之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为“团结”或“联合”之意。现今,维吾尔族大多居住在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尼勒克镇和乌赞乡,他们仍以从事传统的农业、商业、食品和手工业为主。

  维吾尔族建筑体现出多元文化的风格。塔楼耸立拱顶穹圆的建筑,作为维吾尔建筑艺术的标志凸显。

  尼勒克县的维吾尔族喜欢住平房,以家族为单位自成院落,家家户户都有庭院,庭院大门设在显眼的位置,装饰上着意刻画,讲究室内外装饰。维吾尔族崇尚自然,他们的居住区总是林荫蔽日,小渠流水,院内鲜花盛开,花果飘香。很多人都在房屋廊檐前的空地上栽种葡萄。葡萄架搭至廊檐口,架下宽敞、凉爽又幽静。维吾尔族的房屋被称作花园式民居。

  我们在尼勒克接触的几个维吾尔族干部都年轻有为,为人谦和,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普通话说得比当地汉族人还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