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诗意尼勒克》(61)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7日14: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2012年最新统计,尼勒克县人口18.69万人,其中哈萨克族83287人,其他主要民族为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

  公元前2100年,塞种人迁居喀什河流域游牧、农耕。吉仁台峡谷的古岩画、尼勒克沟的石刻文、巩乃斯岩文都是他们生活在这里的佐证。

  西汉初年,冒顿破东胡王迁至伊犁河、喀什河流域,攻击了塞种人,塞种大部分部落南迁。游牧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追杀,被迫西迁。大月氏人为生存而战,赶走了塞种人和匈奴人,占据了水草丰美的喀什河流域。

  游牧于祁连山附近的乌孙王猎骄靡率旧部以复仇为名,向匈奴借兵,从孟克特古道进入唐布拉草原,袭击大月氏,攻占了喀什河流域,建立乌孙国。汉武帝为夹击强大的匈奴,与乌孙联姻结盟,乌孙和汉人亲如一家地生活在这里。

  魏文帝宣初三年( 222 ),衰落的乌孙被柔然所破,喀什河流域成为悦般人的游牧地。东晋时,柔然首领社伦率军西征,灭了乌孙国,盛极一时的乌孙悄无声息地从历史舞台销声匿迹。柔然在喀什河流域兴盛,建立了柔然汗国,声势浩大,威胁到北魏的安宁。悦般请求北魏联兵讨伐柔然,在两支大军夹击下,柔然败逃,悦般收复喀什河流域。

  北魏永平元年( 508 ),被西方人称为“白匈奴”的嚈哒人占据了伊犁河流域,铁骑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北周时,西突厥和波斯帝国联手,消灭了嚈哒。西突厥占据喀什河流域,管控西域诸国。

  唐高祖时,在统叶护的铁腕统治下,西突厥强盛起来。后来因内讧,西突厥衰败。原先在阿尔泰的葛逻禄部迁居伊犁河流域,设牙帐于碎叶城,统领七河流域,后属喀拉汗国。

  成吉思汗西征时,封二子察合台统管七河流域,称察合台汗国。17世纪中叶,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迁牧于喀什河流域。清顺治元年( 1644 ),成吉思汗后裔喔尔提部首领包嘎斯率400蒙古人迁入尼勒克,发展为最早的10苏木,极盛时达4万余人,后经一场瘟疫,所剩无几。

  康熙二十年( 1681 )时,噶尔丹从南疆迁来大批维吾尔族农民,在伊犁河流域、喀什河流域垦殖农桑。后来策妄阿拉布坦又从南疆迁来大批维吾尔族农民来喀什河流域耕种,接着又将战俘、工匠遣来建立手工作坊,采铜、冶炼、制炮,促进准噶尔汗国的经济发展。

  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伊犁将军阿桂从南疆迁来200户维吾尔人在尼勒克麻扎、苏布台、喀拉苏兴办回屯。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大批哈萨克人迁居尼勒克,在喀什河流域游牧。清嘉庆六年( 1801 ),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率440名锡伯族人进驻尼勒克地区的麻扎、喀拉苏一带农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巩哈县,调入一批汉族干部巩固新生政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山东、江苏、山西热血青年自愿来支援边疆建设,改变了全县的民族结构和文化层次。80年代以后,大批内地青年来尼勒克自由谋生,并逐步定居下来。

  两三千年弹指一挥间,在喀什河流域发生了多少悲壮豪迈、如泣如诉的故事。如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因为尼勒克这片热土上,积淀了太多的历史传奇和民族文化,所以知道了生活在尼勒克各民族的迁居历史,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利用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增添绚丽色彩。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被游客直接感受到的物质文化现象;二是反映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认知模式、审美情趣的精神文化层面;三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制度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层面民族的物质文化包含着吃、穿、住、行各方面的内容,它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形成的物质资料和物质环境。如新疆维吾尔族小花帽,其色彩绚丽、做工精巧,居住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四棱子小花帽。每逢节日、婚礼、歌舞盛会人们都要挑选心爱的小花帽装饰打扮自己,这是他们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在集市巴扎上的花帽市场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随着“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

  因此,尼勒克县很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满足各地游客的需要。

  根据尼勒克县委十二届三次( 全委 )扩大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这一目标任务,尼勒克县在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建设了首家以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卫拉特民俗风情园。

  卫拉特民俗风情园占地面积15亩,总投资320余万元,建筑面积1984平方米,已于2013年10月底正式对外营业。园内建有160平方米的蒙古包4座,1024平方米的蒙古大营一座,是全国第二,新疆第一大蒙古包,可同时容纳600人就餐。在园区内游客可充分体验蒙古族独特的婚庆风俗、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蒙古族奶酒和各类美食。

  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西域民族风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祖国西北边陲辽阔富饶的宝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横贯亚欧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纵深内陆,深藏着世界古文明交汇的秘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北疆最能代表新疆特色的地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因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不同的现实经历使各种文化获得自己特有的内涵,孕育并塑造了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是旅游产生的核心动因。

  尼勒克县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满足了跨文化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美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发了游客观光旅游的动机。

  尼勒克县生活着24个民族,主体民族是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这些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都不尽相同,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民族节日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两大传统节日,即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其他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

  节日期间,民族群众要穿上盛装,准备丰富的食品,有的人家要宰羊,民族之间互相登门拜访,表示庆贺。肉孜节又叫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每年必须封一个月斋,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封斋期间白天不吃不喝,太阳落山之后,才能吃喝。10月1日为开斋日。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是伊斯兰教历每年的12月10日,具体为肉孜节后的第70天,公历日期每年不固定。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的纳吾热孜节、蒙古族的麦德尔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塔吉克族的巴罗提节( 灯节 )和播种节、俄罗斯族的帕斯喀节和满族的颁金节等等。

  民族风俗

  在饮食方面,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凡是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居住的地方和单位,都专门设置了供他们进餐的清真餐厅,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餐厅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餐厅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清真餐厅的管理人员和炊事人员一般也由少数民族职工担任。

  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数民族很重礼节。亲友见面,一般都要握手问候。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群众在遇到长辈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把身体向前倾斜30度,并连声地说:“撒拉买里孔木( 意为祝您平安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