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37)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开始与美英宣战;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等结为“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英国等结为同盟国。由于希特勒歧视犹太人,大肆逮捕、屠杀犹太人,日本也开始歧视犹太人,在青岛没收了犹太人开办的青岛咖啡饭店、开了一家“兴亚讲堂”,本来想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圣战”,但因无人理睬,后来改成了一家小剧场。一代京韵大鼓名家小彩舞(骆玉笙)、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及“四一剧社”等都在这里演出过。

  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被逮捕后,起初,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和英、美等国犹太人和许多非犹太人最初被关在江苏路1号、3号、湖南路4号三个院落组成的集中营里,四周有持枪的日本军人站岗,以后又将他们用火车迁至了潍县集中营。二战胜利后,犹太人重回青岛,政府发还了犹太人的财产。青岛咖啡饭店的希腊籍犹太人但非尼代司和司提凡尼迪斯不愿继续经营,,由中国人王秀臣、鲁寿山等合资买下经营,经营西餐兼中餐鲁莱,当时的“青岛咖啡”的中餐较为知名,蒋介石来青也是由青岛咖啡厨师去做菜,旧中国政要如宋子文、何思源等来青都在这里饮宴,许多名伶、明星、作家等都慕名到过这里。

  解放后,青岛咖啡店实行公私合营,并于1965年更名为青岛饭店。1966年,原来的“青岛咖啡”房屋被拆除,扩建成六层楼;也就是我们举办展览会的楼。记得在我们举办展览会的版面词曾经写到,旧社会的青岛咖啡是富人的天堂,一餐普通的消费就是穷人一年的口粮。我还记得在我编写的版面词有这样四句小诗:“灯红酒绿摆歌舞,富人笙歌穷人苦。豪门碧发通宵乐,风扫长街冻死骨。”

  那时,青岛饭店经营的是大众饭菜,啤酒大碗喝,炒菜大锅菜,月月都亏损,饭菜太单一,接待的都是周边的工人和机关干部,商店的售货员。

  1995年,饭店改造成为一家国际三星级涉外宾馆;档次提高了,服务质量也上去了,饭店成为饮食服务公司赚取利润的大户。

  这时,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藏克家下榻青岛饭店,亲笔为青岛饭店书写了门头。

  2004年3月15日下午14时18分,作为中山路改造拆迁的重点区域,青岛饭店与原瀛州旅社一并拆除改建了新的青岛饭店。

  新的青岛饭店离开了中山路,在最繁华的香港中路安家了,但是,直到现在,一些从台湾回青岛,从美国来青岛寻旧探亲的人还在打听“青岛咖啡”,这些人和所有的老青岛一样,与“青岛咖啡”都有着一份难舍的情缘。我虽然在青岛饭店工作的时间仅仅是整理店史和搞青岛商业展览会的几个月,但是对那在中山路消失的饭店依然怀念,也同样感谢着那些曾经在青岛饭店工作和对青岛饭店做出贡献的人们!

  青岛最早的澡堂——三新楼

  青岛的澡堂子历史悠久,但是建设开业最早的澡堂子应该是位于市南区保定路18号的三新楼澡堂,根据老职工回忆,它的开业应该是民国元年:1912年。当时取名“三新楼”是指:“国新,店新,人新(员工和浴客)”。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当时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该店由黄县在青岛做买卖的丁家所开,开业的时候由当时的市长亲自剪彩,在中山路商圈经营各种买卖的老板们都出席了剪彩仪式,可说是规模宏大,气派非凡。

  三新楼澡堂当时的建筑是三层楼,含雅座,官座,盆浴,盆浴高档单间,每一层楼都设有修脚,搓背,理发,吹风,推拿等,还有衣服快洗,品茶等配套服务,这种豪华的设施和服务配套在当时中山路商业圈已经属于一支独秀,因为直到几年后,由掖县王“二歪”,王化南的父亲在平度路32号开办的玉生池才开业纳客。至于博山路的天德堂,台东的新华楼,明新池,小鲍岛益都路的华新池,西镇邹县路12号的民生池,沧口德仁路的第一楼都是多年后才陆续开业的。

  那时在三新楼澡堂的服务员也是分等级的,有上柜,中柜,下柜。上柜主要指“售牌,算帐,会计,把头”等,中柜指服务员和一般的接待,跑堂人员,做活的老师傅。下柜指池门挑草鞋的,做活的学徒(修脚,搓背)等,我在70年代还有幸见到了几位在三新楼做活几十年的老师傅,他们有张慧,董文耘,盛本桐等老师傅,他们的技术就是精湛,我还结识了他们的一个徒弟战永平,今年也将近70岁了,是现在青岛修脚技术最好的修脚大师。

  那时侯人们看洗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还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公德,而共同遵守着,譬如遇到庆典,婚礼,接待朋友、会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诚和尊敬,洗澡还是与朋友消遣休闲的好去处。

  到澡堂子洗澡的配套服务,搓背、敲背、修脚、按摩、推拿、拔火罐、钎脚、磨砂,还与时俱进地添加去死皮、去角质等等美容护肤的服务以及其他更深入的特殊服务,在旧社会,由于三新楼澡堂地脚位于中山路商圈,这里前来的大部分是周边商人和达官贵人,他们来这里体验的是“痛并快乐”的享受,也只是为了个人的清洁卫生,没有太多意识成份。

  那时侯三新楼的服务水平和做活水平也是相当严格的,因为这里面对的是中山路商圈的老板和从业者,如:“谦详益,瑞呋祥,亨得利,盛锡福,震泰,浮德等”老字号企业的老板和银行,洋行的职员老板经常光顾,因此,在这里打工那可得每天小心翼翼,不然挨打、受骂、下岗和开除是很简单的事情。

  解放后,由于饮食服务公司对澡堂子实行统一价格,洗澡的价格比较便宜,再说绝大多数家庭限于居住条件都不具备洗浴条件,身上脏了,想洗个澡,只有去澡堂,那时候,相当一部分单位也都不设浴室,全市各个企业都发放福利澡票,每个月发给职工三五块钱的洗理费,作为福利。习惯是环境养成的,限于条件,当时人们没有经常洗澡的习惯。只有公休放假,身上脏了,这才洗一回澡。当时中山路商圈虽然有三新楼,周围还有玉生池,建新池,天德塘,但是,企业太多了,居民太多啊!就是我们全青岛市也只有十家澡堂,除周日和节庆前,洗澡的如下饺子,平常日却很少。为什么?洗澡得花钱呀!虽然洗一次澡只要两毛二,雅座也不过三毛,可那也是钱呢!每月只收入三十元左右的人们,穷惯了的人们,能省则省,能将就就将就,到澡堂子洗一次澡,虽不敢说是奢侈之举,但绝对是一件郑重其事的事。

  女同志到澡堂子洗澡,先交钱换牌,进到里面休息厅,凭牌将衣服脱在竹筐里,然后拿上毛巾,换上拖鞋,再到浴室洗澡。

  男同志到澡堂子洗澡,则分为房间与普通,盆浴等,如果洗房间,那就要买房间的牌子,每人都有床铺,有床头橱,贵重物品必须交前柜售票处保管,其他的也必须对号入座。

  浴室一般分为里外两大间,外间是手盆和淋浴,里间是两个水池子,分别灌着温水和热水。里面的温度较高,雾气蒸腾,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少人泡在池子里烫澡,有的泡得兴起,时不时吼上一嗓子———“好!”“痛快,会京剧的有时也会来上两嗓子!,记得60年代到70年代,许多京剧团的老演员每天在团里练样板戏,到了池子里竟然吼起了盗御马”,声音回荡不绝,有绕梁三日之功。

  人们洗完澡,披上浴巾,可在房间或者大厅木制单人榻床上休息。休息厅出售香烟、茶水、青萝卜,躺在那喝壶茶,吃几片青萝卜,或聊天或小睡,可谓是一种享受。

  手头宽裕又有闲功夫的人,有的泡澡堂子成瘾,没事就约上朋友到澡堂子泡澡,解乏解困,喝茶闲聊,一呆就是半天。象青岛市十大澡堂的床位上,每天都有如此熟客,记得青岛市文联主席,曾经和赵丹一起演电影的李石老先生是三新楼澡堂和玉生池的老客,他周一,三、五、到三新楼澡堂,二、四、六到玉生池。老人很和蔼,没有架子,每天来洗澡总是全套服务,中午在澡堂吃饭,晚上和职工一起下班。听说:他活到九十多岁,看来,洗澡对于人的身体很有益,是利于长寿的。

  当然,这些老人也有许多佳话和令人难忘的故事让人们回味,在文革中,有许多老干部遭受批斗,迫害,这些老干部就把澡堂当成了避风港,每天洗澡从早到晚全天呆在房间,也有的老人在批斗后跑来洗澡,由于太劳累,竟然晕堂子,或者发生中风。看到如此现象,服务员赶快请医生急救,在三新楼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旁边的市南区人民医院有妇产科,许多妇女在预产期到来的时候就要洗一次澡,有一个年轻的女同志竟然把孩子生在浴池里。幸亏许多服务员协助,孩子平安无事。

  三新楼那时的洗澡间共有3个洗澡池子,每个都是大约4米宽、6米长,水深不足1米,分为温水池、热水池、高温池。顾客们大多数选择温水池,或坐在水里只露着脑袋,或坐在池沿儿上把两腿浸在水里。遇到周日,洗澡的人多了起来。下到池中的人多了就会感到有些不舒服了,因为满池子的人就仿佛沸腾的锅里煮满了饺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