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
陨
蚀
等你的第一声呼叫
抛在我头上的全部月亮
张若虚的
王昌龄的
李白的
苏轼的
一齐坠落
天空是你的
第一个月亮 由你升起
( 任洪渊《 第一次命名的新月——给女儿TT 》 )
关于月亮的诗篇,从古到今数不胜数。张若虚、王昌龄、李白、苏轼等众多名家高手都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不少作品我们都能够背诵。但在诗人任洪渊眼里,关于月亮的最美的最有生命力的诗篇,不是张若虚、王昌龄创造的,也不是李白、苏轼创造的,而是他女儿创造的。小姑娘面对月亮的一声呼叫,是最新鲜的最有生命力的诗,它使古代一切关于月亮的描写显得陈旧,全部坠落。
诗歌创作中的陌生化,可以分为局部陌生化和整体陌生化。局部陌生化是指一首诗中的某些词语、某些句子、某种意象给人以新鲜超常的感受。而整体陌生化是指,某一首诗虽然就局部意象或其中词句看似乎没有奇特之处,但由于独特的叙述方式或结构排列方面的非同一般,从而造成一种整体上的陌生化效果。当然,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局部陌生化和整体陌生化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里,我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陌生化表现形式,只就我自己感受比较深或考虑比较成熟的几个方面与大家作一番交流。
( 一 )词语的活用、妙用
词语的活用、妙用可以带来陌生化效果。这可以说是局部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尤里·梯尼亚诺夫说:“词没有一个确定的意义。它是变色龙,其中每一次所产生的不仅是不同的意味,而且有时是不同的色泽。”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于生活实用语言,诗歌的用词用语更是如此。
汉字来自古老的象形文字。汉语相对于拼音文字来说,更具有它自身的魅力。许多汉字本身很形象,很能说明问题。比如“雨”、“雪”、“山”、“月”这样的字一出现,马上会使人联想到它们的形状,使人仿佛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这就是诗意,是最基础的诗意感受。汉语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性思维。汉字是很适合写诗的一种文字。
汉字是一种富于诗意的文字,还表现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以及词的多义性、不确定性。一个词有多种多样的用法。它们在诗里的用法,有时你想都想不到,你只能体会它的妙处。这就是陌生化,是词的灵活运用带来的。中国诗里有许多名篇、名句,也有许多名词、名字(
有名的、令人称道的词和字 )。如:
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宿建德江 》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维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抒怀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
秋兴 》其一 )
春深杏花乱。( 储光曦《 钓鱼湾 》 )
至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等,更因王国维《
人间词话 》的欣赏而广为人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的人留下的诗不多,甚至只有一首,但由于其中一两个词用得出色而流传千古。如唐代诗人王湾,洛阳人,留诗不多,但他的《
次北固山下 》历来为人称道,原因在于诗里有好的句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而这好句子又是由词的妙用造成的。
以上所举,都是唐宋诗人的例子。而实际上中国古代诗人炼词炼字的现象早已存在。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
下面讲新诗中的例子。中国诗歌注重炼字、活用词语的传统,也为现代诗人所继承。现代新诗中活用词语造成陌生化效果的,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在某些当代诗人那里,词的选择与妙用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诗人任洪渊在他的一篇文章《
找回女娲的语言 》中曾说,他要“给名词第一次命名”,“给动词第一动力”,要“还原形容词的第一形容”,他还要“还数词以无穷数,还量词以无限量,让连接词组合新的结构,让前置词把世界置于新的时空”,充分表明了诗人“词不惊人不罢休”的陌生化艺术追求。请看几个例子:
云的一半滴成巫山雨
从宋玉的青春湿到我的青春
( 任洪渊《 长江 》 )
他 被阉割
成真正的男子汉 并且
美丽了每一个女人
( 任洪渊《 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 》 )
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中
天开始一个劲地高
海开始一个劲地阔
蓝水兵
你便一个劲地蓝
( 李钢《 蓝水兵 》 )
写诗的时候,可以考虑多使用动词。在诗人的遣词造语中,动词被认为是最富于表现力的。动词最能体现诗的灵动,也最能体现诗人生命和情感的涌流,多使用动词也有利于形成干净、简洁的文风。当你感到现有动词不够用时,可以想办法把别的词转化为动词。
相形之下,形容词被认为是苍白无力的词性。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在《 词义的变化 》一文中,曾谈到诗歌运用形容词所造成的弊端。他说:“在将修饰语(
多由形容词充任 )用俗了的文风中,这些定语在它们的使用意义中,即成为传统用法,已不起什么积极作用。”就是说,形容词的堆砌、滥用已无新意可言,已成为惯常化。托马舍夫斯基举例说,19世纪20年代的诗歌中出现“姑娘”一词时,往往用“年轻的”、“温柔的”,或者“亲爱的”作修饰语。而这样的修饰语几乎对所有的姑娘都适用,所以根本达不到陌生化目的。
但是,如果把“亲爱的”这样的修饰语用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身上,而且称邓小平为“亲爱的孩子”,那效果可能就不一样。我这里不是说笑话,简宁的《
小平,您好! 》就是这样做的。这首诗出现在80年代的《 诗刊
》上。它以新颖的视角,陌生化的言辞,带给人非同一般的感受,堪称新的时代背景下领袖题材诗歌的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