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隆重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由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成员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作用,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网联合推出“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系列专题,将对计划入选作品逐一展示、阅读、评论、探讨,并以融媒体的形式与大家携手攀登文学高峰。2025年10月总第三十六期,让我们一道走进王十月的《不舍昼夜》。(本期主持人:周茉 王清辉)
《不舍昼夜》以七〇后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书写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3年近50年的时间跨度内个体生命的历程与时代变迁。小说探讨了关于人的成长,时间的流逝,以及命运的流变,探究人何以成为人。《不舍昼夜》入选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详细]
《不舍昼夜》节选他们担心,这样下去,用不了两个月,这具肉身就会提前报废。在经过了最初的兴奋与冲动后,王端午曾想打退堂鼓,支撑他坚持下来的那种自我制造的崇高感在慢慢消退……[详细]
病后,对世界、对人生、对文学的看法改变了。经历了生死,如果一个作家的写作没有因此而改变,如果他对这巨大的变故无动于衷,几乎是不可理解的。问题是,每个人因为身份、地位、经历、所处环境,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甚至于病后症状的不同,这改变也是全然不同的。于我而言,一些过去看重的东西,现在变得不重要了;一些过去轻视的问题,现在变得重要了起来。有些过去不喜欢的小说,现在突然觉得真好,比如黑塞的《荒原狼》,而有些过去曾经无数次阅读的经典,现在却提不起了兴趣。这变化是巨大的,却又一时难以说清……[详细]
我过去写了很多的理想主义者,但我写的,是理想主义者如何在世俗的现实面前低头,写他们的理想主义如何灰飞烟灭。但《不舍昼夜》是反过来的,我想写的,是理想主义者如何用一生来坚持理想主义。这是我对之前写作的一次反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曾经是理想主义者,过去的几十年人生,我不断向现实退步,向世俗低头,就不能再自称为理想主义者。因此过去我写下的……[详细]
据介绍,长篇小说《不舍昼夜》是王十月积蕴十五年、致敬《西西弗神话》的诚意之作。小说以“70后”主人公王端午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书写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3年近50年时间跨度内个体生命的历程与时代变迁。该小说探讨了“关于人的成长”“时间的流逝”以及“命运的流变”,探究“人何以成为人”……[详细]
这次读书会共读我们广东作家王十月的长篇《不舍昼夜》,我想这次阅读对我们也是通向自我之路。王十月是打工文学的代表作家。今天很多人会觉得打工这个词不高级、不平等,试图换成劳动者、工人文学之类,但我觉得打工是一个充满动感、充满能量的命名;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指认,对一代人心灵代价的指认。打工文学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流动与“脱嵌”,见证人往海岸、港口周边聚集,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秩序的革新。《不舍昼夜》是王十月对自己打工身份的确认,也是打工文学的升级迭代。主人公王端午通过打工体验了多重生活,见识了一个广阔的世界,通过阅读改变了命运,并不断自我反思。小说在人物、细节、城乡空间及时代对比,主角对西方文学、哲学经典的阅读转化,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人格的多重结构与中国传统的鬼魂叙事结合,父子代际传承,女性成长,自我诘问与身份认同等等方面均有所思考,值得分析,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详细]
有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往深里去思考,一是这个小说里边讨论了人应该怎样“存在”,从很大的意义来说,我更觉得这个小说有点像向《月亮与六便士》致敬的作品,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特别割裂的情况,一个是面前的六便士,虽然不多,蝇头小利,但它是能够维持甚至是保证你基本生存需要的东西。当然人很难知足,于是深陷在这些蝇头小利中,偶尔看一下天上的白月光。小说写王端午放弃了广告公司,决定白手起家开书店,这是一种想要从地板上的六便士开始追寻自己心目中的白月光的努力。当然追求白月光不是说没有代价,李文艳之死就是王端午一直背负的代价,后来王端午把名字变成“王端”,再变回“王端午”的时候,本身就是内心经历这种成长或者挣扎过程的体现。“王端”在作品里边是个特别决绝或者说纯粹的人,小说里作家可以这么处理,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么坚决,我读这篇小说,看到了普通人在白月光和六便士之间的挣扎、纠结、困顿、自我搏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也许没有办法抛开眼前的这些蝇头小利,但心目中有白月光无疑是支撑他存在的一个理由……[详细]
所以,李文艳的死亡和作品中其他人的死亡形成了蛛网式结构。小说本身是较为传统的线性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但内部又隐藏着强烈的复调意味。就对死亡的讲述而言,王端午得知李文艳的死亡,即位于作品的中部,也位于王端午人生的中部。卢卡奇在讨论小说的传记形式时的看法,正是对这种结构的绝妙概括,“世界的范围受到主人公可能有的体验范围的限制,而大量体验则在自我认识中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朝着发现生活意义的方向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孤立的人、非感性的产物和毫无意义的事件的离散—异质的群体,则通过每一个个别人与中心任务和由其生活历程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生活难题联系起来而得到统一的划分[1]。”《不舍昼夜》中,主人公王端午对于他人死亡的观看,正是“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组织起来的,但这种组织如果单单从时间顺序上看又是松散的,只有把这些死亡置于李文艳之死对王端午的命运所带来的影响的背景中,他们的意义和相互之间的网状关联才浮现出来……[详细]
如果说不同群体的命运构成了王端午肉身与灵魂冲突的具体对照,不容忽视的还有人所存在的具体时空环境。《不舍昼夜》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王十月通过王端午繁杂反复的空间行动,串联起的当代中国的多重空间。这些呈现之间彼此迥异的环境空间既造就了王端午的不同命运走向,也伴随着人的成长持续进行着缓慢而深刻的变革。《不舍昼夜》涉及的空间大致为三个层次:基层乡镇乡村,如王端午的湖北烟村老家,李文艳的江西上饶老家;中间状态的县城,主要是王端午多次返回的石首县,也包括李文艳家乡上饶市横峰县;代表现代化的大都市,如王端午打工的深圳市与他开书店的广州市。三个层次并非纯粹作为背景静态出现,而是与王端午生命历程变化轨迹同步演变的动态坐标……[详细]
王端午在作品中先后经历了四次身份的转变:从烟村务农的王端午到深圳郁金香厂的打工仔王端午,之后转变为名匠公司高管李文艳,再到西西弗斯书店的创始人王端,最后是网红流浪大师王端午。在这五个身份与四次转型当中,王端午并未获得灵魂的安歇。狼王、凡人、圣哲三重身份模态的交叠,也并未有哪一种能让王端午停留。这其中固然有主观选择的成分,但是更多还是源于城市生活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随时面临身份失格的风险之中,难以获得归属感,在焦虑之中频转身份,永远漂泊。“在我这里,漂泊感和恐惧感是相依为命的。《31 区》《活物》就像你所说的,写的是一种意象,漂泊的意象。这两部书更接近寓言,是我内心漂泊感的一种呈现。在这两部作品里,我抽离了生活中 的肉体漂泊,直接地去写内心的漂泊。”⑧可见,漂泊流浪作为王十月小说中常见的意象,身份失格带来的漂泊感也是其新作《不舍昼夜》中情绪主调……[详细]
“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活着难道仅仅为了活着吗?”书中这句话与余华《活着》的哲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书中人物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追寻的,正是能与之倾心交流的知己。作品以王端午为叙事核心,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极具抗争精神却惨遭枪决的四姐王幺姑;在婚姻困境中绝望自尽的大姐;因钱款证件被盗而走向绝路的李文艳;富有个性、怀揣理想却深陷困境的青年冯素素……他们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冲击下不断挣扎、反抗,加之王端午复杂的心路历程与行动轨迹,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而在王端午的一生中,四姐的果敢和鼓励、冯素素的爱、李中标与小黑的情谊,都成为他为数不多的心灵慰藉,随着他们的远离,他还是感到孤独。即便流浪至天涯,家人依旧是他无法割舍的牵挂……[详细]
在书写精神原乡上,王十月用心可谓独特,他不遗余力从故乡出走,携带70、80后绝大多数对农村对故乡葆有回乡的原始冲动与激情回归,“走得越远越好”,脚步是那么坚决,意志是那么坚定,而一旦他们自己有事(比如回乡盖个章)或受到挫折(为解除病痛他徒步从广州回湖北)或老人有事(比如父亲病逝),他们自然而然表现出对故乡强烈的追怀与不竭的惦念,当他们找下对象时,也要带准媳妇回乡,大有告慰祖宗先人、父母亲人之意,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家庭伦理与基本道德。而他们的下一代则不尽然,比如王端午的儿子王快乐,他们则几乎没有精神原乡,他们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大部分生长在大城市,高中或大学就被送往国外留学,他们看似走得远,而实则无根无魂,像王快乐在爷爷死后,一来因为疫情所致,二来因为路途遥远,三来他本身也未必心心念念,作为唯一孙子的他并未在场,正如小说P284所言“王端有些伤感地想,到他们的下一代,对故乡是不会有感情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故乡。这是其一。其二,从姓名符号上来说,王端午曾改名李文艳、王端,最后又做回了王端午;其三,小时候的他以为弟弟是他害死的,因为心里有鬼,所以弟弟的魂魄一直附着在他身上,潜藏在他意念深处,随时跑出来作怪,迫使他形成第二重性格(人格)……[详细]
对于真正有高度的文学作品而言,“写什么”这个问题既重要,也不重要,好的文学作品,能从最寻常中发掘出最不寻常的伟大和非凡,王十月的《不舍昼夜》正是如此。如果没有精神维度的蜕变性提升,在写出了以打工为题材的类似《国家定单》那样的峰巅级获奖作品以后,再写一部《不舍昼夜》这样很容易被贴上“打工文学”标签的作品,意义何在呢?难道说,王十月在自己重复自己,或者说,某种程度地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隐喻性地树碑立传吗?故且放下最基本的文学常识来假设:如果说,王端午的身上携带有王十月的一部分影子和精神印记的话,从文中可以看中,王氏家族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几乎找不到引人注目的闪光人物和闪光事件。王十月为什么人到中年、在写作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头顶已经有光环笼罩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相当老道的写作者,其在选材方面也具有了相当的眼光以后,却拿出好几年的时间,来选择写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族,和这样一群再平凡不过的人物呢……[详细]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怎么能够从体制机制上培养和鼓励像章仲锷、崔道怡这样的编辑家?或者说,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调整和发展出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一:各方联动推精品 形成合力攀高峰] 新时代新征程,为中国文学提高作品质量、攀登文艺高峰设定了新语境、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二:彰显新时代文学价值与尊严的重大文学行动] 一部文学史,就是文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突飞猛进,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谈之三:多方联合搭建 文学精品的传播平台] 今天的媒介环境正在不断更新迭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着我们的文学生活……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一:让新时代文学的沃野结出累累硕果] 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和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二: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正当其时 ] 原创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力作的推出,需要作家和出版者共同经过漫长的艰苦努力,“攀登”一词很精准…… [文学界出版界热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之三:整合优势资源 助推精品力作 ] 攀登计划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热忱欢迎…… [文学界出版界持续关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大家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全过程扶持优秀作品的成长,为文学精品的产生加压赋能,力推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是中国作协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挑战、勇攀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重大文学举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题材,也为文学出版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文学界、出版界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勇于面对挑战,不负读者期待。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 ] 7月3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湖南益阳启动。活动现场,铁凝、张宏森、杨浩东、彭玻、瞿海与32家共同发起单位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敬泽与发起单位签署合作议定书,发布第一批入选项目名单。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同志向第一批项目入选单位代表颁发出版标志。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在益阳举行] 7月31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座谈会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并讲话。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主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中国作协各报刊社网负责人参加会议。 [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出版人与期刊主编出谋划策!] 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真的没有竞争力了吗?作家资源和编辑人才如何培养与寻找?文学面临全新定位,行业生态是否遭遇洗牌?针对这些话题,全国32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文学期刊负责人建言献策,在依据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文学攀登的方向与现实意义,同时表达希冀与展望,为新时代文化版图耕耘文学的辽阔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