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2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我们一行人走在宽敞的通乡柏油公路上,看着路旁那写有“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的巨型牌子,心中情不自禁地涌起赵立雄书记常常挂在嘴边上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乡村城市化”等等这些充满幢憬和幸福的词儿……

  “我们也要像城里人那样生活!”

  来到富源县黄泥河镇慕色谷村,在村中一个大水池旁边,赫然矗立着几幢颇具欧式风格的独体别墅,虽只完成主体工程,尚未装修,但那风姿、那气派,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在茂密花木的簇拥中,并不比城里那些讲究的别墅区逊色多少。

  起初,我们以为这一定是哪位有钱的大老板盖的,一问村中的群众才知道这是农民打工挣钱盖的。

  大一点那幢的主人叫郭斌,他一家3口人,因为穷,从1999年始,30多岁的郭斌就外出到天源煤矿务工,月收入近3000元,只留妻子和孩子在家务农。

  实施“866”工程后,村委会干部打电话叫他回村看看。他将信将疑回到村里,干部向他详细介绍了正在实施的“866”工程,他深为党和国家的扶贫惠农政策所感动,于2008年元月拿出多年务工积蓄的19万元。并投工投劳建盖了这座面积达600平方米的三层“洋楼”。

  在建楼的同时,他还带头对村里的公益建设出工出力,并现身说法,打消那些不理解的人心中的疑虑,他说:“现在党和国家对咱们老百姓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不借此机会好好搞好家乡建设还要等到什么时候,难道我们就不能为家乡的发展打下更好基础吗?我们也要像城里人那样生活!”

  与他毗邻的另一幢独体别墅是村民郭闯建的,他单身一人到浙江温州打工,实施"866”工程后,他也同样不要建房补贴,而拿出打工积蓄的16万元盖了这座400平方米的三层“洋楼”,并计划今年年底就在完工的新楼里结婚。

  还有村民耿跃,全家5口人,起先都到浙江温州打工,实施“866”工程后,他们家拿出务工所得25万元建盖了四合院式的三层楼房,现已完工,留下3个孩子继续在温州打工,夫妻二人则回到村里劳动。

  曲靖市委常委、麒麟区委书记傅学宾是位十分有魄力的领导干部,他告诉我们:

  ——想过城里人生活的不仅仅表现为盖好房子、大房子,这不,麒麟区越州镇新田村阿土寨的陆德昌老两口就出省去旅游。

  陆德昌今年64岁,妻子李金娥65岁。为不拖累儿女,老两口单独过。他们承包了3.l亩土地种植砀山酥梨、桃子等果树,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技术培训,聘请技术员指导,学习施肥、拉技、套袋等新技术,并在果园中养150多只鸡,每年卖三拨,果树和鸡两项合起来,全年净收入超过两万元。

  钱多了,老两口在不要儿女一分钱的情况下乘飞机到北京、天津、武汉、苏州等地旅游了一趟,亲眼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了见识。

  今年,他们经营的果园又获丰收,老两口打算有机会要去国外走走。说起这些,老人很感慨:“要不是遇着党的好政策,我们老两口根本就不可能坐飞机去旅游!”

  我们知道:

  ——“户8有”的每一“有”都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走访中,我们深深体会到“866”工程带给贫困农户的是切切实实的实惠,而政府、干部获得的则是像创建新中国时群众拥护共产党那样的“民心”。如果说“866”工程的“户8有”、着重从民生的角度改善最贴近贫困农户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那么,自然村“6有”和行政村“6有”,就主要是解决基础设施、活动场所、公共服务和“两委”班子建设,以及建立维护群众利益好制度的问题,从而,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走访中,我们每天都被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为实现“村6有”而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穷在山、困在路、缺在水、苦在电”,是贫困村普遍存在的现实,就让我们讲几个关于路、水、电的故事。

  路的故事

  “要致富,先修路”,不论走进哪个村,我们对此体会都很深。

  陆良县委书记朱党柱说:

  ——陆良县大莫古镇烂泥沟村曾流行着这样的民谣:

  好个烂泥沟,深居山后头;

  地外一个坡,村内像猪窝;

  下雨满街流,出门就犯愁。

  烂泥沟不仅“烂”,而且杂“乱”,甚至泛“滥”,所以也被人喊成“乱泥沟”,写成“滥泥沟”。

  实施“866”工程前,一下雨就到处是烂泥,人们都怕出门。无奈外出时,往往是“跌倒的老人扶起跌倒的孩子,跌倒的孩子拉起跌倒的老人”。几代人盼望着能有一条雨天可以走的路,实施“866”工程后,才半年就改变了百年村庄的旧貌,首先就是有了进村的、村中的、入户的水泥路,如今连盲人陈宝云也可以在村中方便行走了,他说:“我虽然看不见,但能感到村中的新变化。”

  在修路的那些日子,75岁的老党员保学方、70多岁的大娘张冠美都争着投工投劳,许多人家为修路、建小广场自愿捐出本属于他们的土地,如为拓宽村中道路,邵红家拆除两个烤房、一个猪圈,献地120平方米,邵小树家拆除一座百年土炮楼,平老七家拆除一个烤房,在村中小广场(其实是一个亭、树、花、石如画的公园)中心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王小柱、王富华等21户自愿让出小烤房、烂厕所、粪堆所在地的名单,所捐多则100多、少则10多平方米。

  于是,共1200多平方米的小公园得以建成,村民们从此有了一个赏心悦目的休闲、娱乐好去处。

  富源县委常委、党办主任冯建新在参观时说:

  ——在富源县营上镇的新发自然村,过去流传着一句话:“新发村,泥塘齐腰深。”以致打工上学的出去就不愿再回来,姑娘也只有嫁出去而没有嫁进村的。

  如今实施“866”工程,已建成6公里长2米多宽的水泥路,拖拉机小汽车顺利出入。村民小组长万学奎说:“今天的新发村,水泥路面加路灯,往后好日子有路奔,别人看了都动心。”

  曲靖市扶贫办主任许云华说:

  ——宣威市东山镇色米依和崔家村两个自然村,有74户人家,靠种包谷、土豆为生,想卖点猪肉到山外,那仅有四五公分宽、斜挂在悬崖上的山路,人只能紧紧贴着崖壁一步一步挪,跑一趟下来,人累得几乎散架不说,肉价也掉成豆腐价了。故有“色米依,色米依,路险好比爬天梯,有女不嫁色米依”。

  实施“866”工程后,干部群众风餐露宿,日夜苦战,那10多人用粗绳拴1人,到滚滚赤那河岸崖壁打炮填炸药的情景,几乎就是当年河南林县修“红旗渠”的再现。

  经过近半年,耗资200多万元,投工投劳9000多个,终于让这条修了八年都未修成的路成了通向致富和幸福的“天路”。

  女县长张长英说:

  ——老寨是罗平县最穷的旧屋基彝族乡里最穷的村,因路不通,他们的生姜油菜籽卖不起价,猪也只能卖小的,大的背不动出不去。因是喀斯特地貌,无土无沙,炸石成路,那路面石块如刀锋般锋利,曾不止一次割破汽车轮胎。实施“866"工程,多方筹资,其中县市政工程公司老总李建枢以每公里20万元的成本价接下工程,并以最后每公里16万元结算,实施“以工代捐”60万元。

  现在老寨的13个自然村都有了公路。投资近600万元的几十公里水泥路,被村民们称为“致富路”、“发展路”。

  师宗县县长徐宏波是个实干家,说的很少,但干得很多很实。他向我们介绍说:

  ——在师宗县丹凤镇阿梅者村,为修路,不仅村中男女老少起早摸黑地干,而且凡外出务工者,户户都有捐款。路通了,村子漂亮了,村风民俗也随之改变了,讲究卫生的习惯开始养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