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边陲明珠》(2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4: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鹏鸣

  ——市委办公室陈玉彭同志到会泽县金钟镇青云村驻村帮扶以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同镇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深入施工点和农户家中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克服山高路远、生活不便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帮扶工作。在工作之余,还主动和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的疾苦,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市畜牧局兽医防检站的蔡荣甫同志作为下派到会泽县火红乡龙树村的驻村挂职干部,面对有人说他不老实,认为他是为了镀金的种种议论,真情地说道:“驻村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我却收获了一种内心深处的亲情感、快乐感和成就感,那种快乐和成就,绝非任何笔墨所能形容,远胜过任何荣誉和奖励。”

  宣威市西宁街道党委副书记晏汉友是曲靖市交通银行抽调的挂职干部。他说:“我们下来挂职必须和原单位彻底脱钩,全心全意待在村里。我们每天早晚都要开会研究方案,一家一户走访做宣传、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有时一天要跑3个自然村,工作l0多个小时。”派驻师宗县高良乡笼嘎村委会的挂职扶贫干部赵云安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里,为了结束弄老村不通公路的历史,他多方奔走协调了2l万元修路资金,还帮助最偏僻的瑶人沟村群众想办法解决搬迁问题。一段时间下来,干部的作风务实了,干群的关系和谐了。

  朱秘书长还说:

  ——“866”工程是曲靖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时期的建设工程,面对各个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状况,要着力解决资金缺额大、工程建设难度高、群众增收难、部分农户思想意识不清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各级干部拥有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解决疑难问题的勇气和能力。“866”工程的实施,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培养和锻炼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和下派驻村挂职干部的能力。如市总工会51岁的雷天荣同志到会泽县者海镇油房村担任驻村挂职干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面对该村33年前就想修、经过7次测量规划都一直没有修成的村庄道路,同当地村“两委”干部一起,在协调23万元资金后,带领群众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艰难险阻,说服群众无偿让出26棵核桃树、22棵梨树、33棵苹果树、2间厢房、5个厕所、20余亩山地,炸毁长200余米的石门坎,终于在2007年11月30日修通了者海镇油房村委会至大井镇马鞍村的“油马”道路,圆了当地群众盼了几十年的梦想。

  我们喜欢故事,作家就是故事家,无论小说,无论影视,都是故事的集合体。在采访中,我们发现曲靖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也都喜爱讲故事,很少理论说教,这正应了本书的原则之一,要有强烈的文学可读性。

  下面,就讲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没有政府,我哪住得上这样的新房啊!”

  在会泽乐里村五组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幢三间新房,那灰瓦白墙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丽温馨。我们穿过长着各种蔬菜的小院,登上门前石阶,与正在吃午饭的主人交谈起来。他叫张兴德,年过花甲,老伴已吃完饭在门口忙活,因跌伤显得腿脚有些不灵便。本来他家有4口人,在实施“866”工程前有茅草房3间,收入仅靠种植稻谷、玉米、红薯,全家年收入2000元左右,人均约500元。

  实施“866”工程后,村民小组长黄明昌为他购来水泥、砂子、瓦片、椽子,发动党员组成党员建设小分队。用两个月时间,投工80多个,将3间茅草房改建成了1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住房。由于大儿子成家,他将此房留下,另建住房。

  按“866”工程补助标准5000元,他的新房尚未封顶就盖不下去了,村、镇领导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又筹集得2000元给他,终于将房子建成了。

  张兴德指着原先未封顶时留下断墙的痕迹告诉我们:“没有干部帮助,我的房只能建到这儿。没有政府,我哪住得上这样的新房啊!”

  住上了新房的张兴德主动申请参加党员建设小分队,帮助其他困难户;而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黄明昌则与他“一对一”结对帮扶,引导他科学种植冬早蔬菜一亩、水稻二亩,养生猪三头,共收入6000多元。同时,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将他的小儿子输出到昆明打工,每月600多元收入。张兴德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安居房作为“户8有”的“首有”,是“866”工程投入较多、着力较大的部分,有些村甚至因而提前解决了可能数十年、几代人不必再解决的住房问题。

  市委副秘书长许尚鸿同志,是宣威热水镇人,从小家境贫困,是当地第一个出来工作的人,按当地百姓的话说:“许家坟上长出了鸡枞,他是出鸡枞的头一人呀!

  他讲家乡故事时说:

  ——宣威市羊场镇普瓦村,720户有688户拆旧建新,21户加固,近99%的住房一律砖混结构。人们说:“旧普瓦从地球上消失了!”不到普瓦,谁会相信在这穷山沟里一年竞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据下派干部段宏波说:“拆旧建新,‘866’工程投入5千,引群众投入5万。为此激发他们发展生产,打工挣钱的积极性。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不想再混日子,过穷日子了。”“866”工程带给贫困群众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远远超过了建房本身。

  我们了解到:

  ——马龙县通泉镇昌隆铺大箐苗族村,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山区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为455元,居住条件极为恶劣,东倒西歪,漏风、漏雨、人畜混居。实施“866”工程后,对全村25户的住房进行改建,目前已新建安居房6户,在建18户,一律为联排两层砖楼,我们进村看到,一楼多已入住,二楼正在加紧施工,不要多久,“旧大箐”也要从地球土消失了,3公里长的进村公路将把一个“新大箐”和外面精彩的世界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往后过日子不愁了!”

  我们的车正行驶在通往宣威市羊场镇普瓦村的路上,被几头牛挡在了半道。不一会,赶牛的人出现了。

  他叫刘大白,今年45岁,全家4口人,妻子常年有病,女儿在外读书,儿子弱智无生存能力。“866”工程实施后,迫切需要找到一个产业来支撑这个家,于是去年他投资3600元赊了4头母牛来养,到现在加上小牛已有10头,他估价在18000一20000元,预计再过一年可以达到16头,价值40000多元。

  靠着养牛,再加上“866”工程的扶助,他家建了安居房、沼气池、卫生厩,还种了4亩核桃,谈起往后的日子,他笑着说:“今后不愁了!”

  实施“866”工程以后,像刘大白这样努力寻找特色产业来支持经济、以持续脱贫致富的例子,遍及全市各县、市(县)、区。例如:

  宣威市乐丰乡建文村的单庆鹏,在“866”工程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一口气建了卫生厩7间,达120平方米,是过去的3倍多。

  工作队不仅指导他养新推广的良种猪,而且请专家来传授熟改生喂等新的养猪技术,使他的生猪养殖从2006年的6头,扩大到2007年的l0头,今年更翻一番达到20头,人均养猪纯收入可望超过3000元,养猪一项收入占到他家庭总收入的75%。

  他计划到2010年发展到养殖肉猪100头,母猪5头。看看卫生厩里那些或抢食、或酣睡、或悠闲地走走停停的大肥猪,我们仿佛觉得它们就像一个个硕大的储钱罐,里面正装着一捆捆钞票哩。

  富源县委常委、县党办主任冯建新带领我们看了几处“866”工程点。他告诉我们:

  ——在富源后所镇嘉河流域的卡泥、小冲两个村,“866”工程引导他们在抓好包谷、水稻、洋芋、荞子等传统农业,保证高产稳定、粮食安全的同时,依托科技,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已种植核桃4000亩,栽桑3000亩,实现了人均一亩经济林。

  此外,发展养殖户1039户,占总产数的38%,户均养猪5.6头,还养牛、羊、鸡若干。“866”工程实施以来,他们已开展科技培训15期,大大提高了种植、养殖的技术水平。

  更值得称道的是会泽县五星乡的大坪子村,他们采用“送母分仔”的模式扶持贫困户,即送养殖户一头母猪,下仔后要无偿分送两头仔猪给贫困农户,带动贫困户脱贫。陈国宝书记介绍说:

  “他们如今已投资555.9万元建起了占地42亩的高标准的‘畜牧养殖科技示范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