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史 >> 文史钩沉 >> 正文

莫斯科档案《李大钊同志略传》背后:沉睡70多年的文件(3)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2月31日15: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晓、胡泊

  ①“河南军事调查表(一)

  任应岐(土匪):李有才旅、王化佛旅、张德胜旅、马少山旅;樊醒民约二万人、梁寿恺旅约一万人等最与民党接近者。”(《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五卷第464页。)

  以括号注明为“土匪”,指1926年春,任应岐所部驻地贫瘠,粮械无着,樊钟秀于山西溃败,无暇他顾。任应岐无奈接受鄂军寇英杰改编,被寇委为陆军第十师师长,下辖四旅,但其得不到鄂军供给,成了一支自谋生计的队伍。樊醒民即樊钟秀,此时樊部近四万人,正在豫西南阳、鲁山、郏县一带休整。此表是以与民党接近与否,把河南军事力量以其政治态度分成了:最与民党接近、次与民党接近、态度不明三类,此为最与民党接近类。任应岐的部队最与民党接近的表现,是能容纳国民革命的思想政治工作,如郑尔拙(1906-1936,字养斋,化名郑重。山东菏泽人),在1926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赴武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人员训练所受训后,就被分配到任应岐部队工作。

  ②“河南军事调查表(二)

  师号:第十师;师长:任应岐;标记:应;兵额:9000;枪数:8000;成分:旧樊部;战斗力:平常;驻地:许昌酃城周家口;任务:驻防”(《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五卷第462-463页。)

  这两则资料说明此时任应岐的活动,已经纳入了李大钊的观察视野,才会发生联合北方一切进步的实力,联合国民军的旧部,任应岐烈士的部队,实行反奉的军事行动。

  1926年9月间,北伐军的先锋部队拿下汉口,与樊钟秀部队建立了联系,从湖北跨过边界推进。与此同时,任应岐率9000之众,高举“樊”字大旗,在豫南大地给予吴佩孚的部队以毁灭性打击。刘世如在《1934年天津国民饭店枪杀案中另一位将军》一文,介绍任应岐生平,资料翔实,遗憾的是未涉及与李大钊的交往。我们只能推断《李大钊同志略传》的写作者,定然十分了解有关的事迹,否则不会在《李大钊同志略传》中指出李大钊“联合北方一切进步的实力,如国民军的旧部,任应岐烈士的部队等,实行反奉的军事行动。”这是在《李大钊同志略传》全文中唯一地、指明道姓地举出的具体事例,更特别将原来已经写上的“师长”改为“烈士”。

  从李大钊的军事政治状况的分析和论说中看到,李大钊策应北伐的军事谋略是全面而精当的,并且在他的积极努力之下,完全地付诸于实施。李大钊为冯玉祥国民军所策划的、在北方打响的南口战役,目的在于把奉、直、晋各派军阀的军事力量牵制在北方,使力量相对弱小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上。

  正如李大钊在《奉军最近军事计划》(1927年1月)对河南军事态势的分析:

  “惟河南方面,在奉方则认为十分危危,盖忠吴(吴佩孚)之军饷械缺乏,无作战之能力。而靳、魏之辈复倾于南,奉方虽正积极拉拢豫中各军,使其打先锋抵御国军,然成效如何,尚不可知。且国军冲至郑州,与党军、樊军并靳、魏等会合一起,势必不可轻侮,而奉军则又不能不入豫与之交战,既无必胜之把握,自非经过重大之牺牲不可。然牺牲之结果,未必能驱除党军、国军、樊军、靳、魏等军数大势力于豫境之外。今日奉方之于河南,真可谓忧心如痗,寝馈难安者矣。”(《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五卷,第175页)这里的樊军,正是任应歧以所部9000之众,重创了在河南的吴佩孚部队,这是记录于北伐战争的史册之中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这也正是李大钊策应北伐军事谋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毛泽东著作中也说到任应岐,如《毛泽东文集》注释:“任应岐(一八九二——一九三四),河南鲁山人,一九三四年五月与吉鸿昌等共同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进行反蒋抗日活动。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吉鸿昌、任应岐同在北平遇害。”

  三、文件背后的一条小道

  李大钊纪念馆的研究同志对文件的考证是严肃认真的,也是高水平、收获大的。但关于文件的作者和文件背后的批阅批示者,没有给出答案。其中认为陈刚是“审定者之一”一句,也似答案眉目未清。

  沿着李大钊纪念馆党史研究同志的考证,本文的考证和“阐述”或称深度叙述,从这里开始。在这里,李大钊略传和纪念馆党史研究者的论证,传出的党史信息和党史知识,相当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

  1.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在李大钊同志生前,至少思路已接近成型。即三大法宝几乎与党同时诞生,同时起步。

  2.李大钊本人不仅是中共理论家,更是实践家,不仅是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还是军事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在李大钊全集里,军事情报工作清晰展示,历历在目。读者可以明了,李大钊还是中共早期情报战线的领导人。

  《李大钊同志略传》里以近身描写的笔法,写了李大钊同志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和实践,并将李大钊同志的性格特点都写得真实朴素又鲜活。关于李大钊是最早的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的创始人和引路人,我们在此稍作一些考介。

  1922年8月,在中共党史上著名的西湖会议或称杭州会议,参加者只有7名领导人,他们是李大钊、陈独秀、高君宇、张国焘、蔡和森、张太雷和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西湖会议没有“南湖”会议因启航那么出名,也没有遵义会议因转折那么严峻,但它也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西湖会议,是第一次国共切实合作的肇始,是中共统一战线从思想到实践的肇始。一般党史书籍记载的是,共产国际主张国共大力合作,中共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以降,一致激烈反对,后来才趋于合作。但有识的学者记载:

  李大钊同孙中山的正式接触,是1922年8月在上海的那几次著名会谈。这些会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已作出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之后,李大钊奉组织的委派而行的。在此之前,李大钊对中共中央作出这一决议起了重要作用。1921年底,马林同孙中山商谈了扩大国民党和建军等问题之后,在回国之前,曾与李大钊等中央同志多次交换意见,讨论关于联合帮助国民党的问题,并取得了李大钊等同志的大体同意。1922年5月,中共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7月又召开了“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在这两个文件里,中共赞扬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真诚地批评了它对内对外政策的动摇性,并表示愿意邀请国民党等全国革新党派,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联合战线。8月,马林重来中国,带来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的指示。为此,中共中央于8月下旬特别召开了杭州会议,对此进行议决。据陈独秀回忆说,当时他和李大钊、张国焘等都“一致反对此提议”,“其主要理由是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但张国焘的回忆则与此不同,他说当马林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时,中共当时的高级领导人中只有李大钊最为赞同,经他向其他人进行“疏通”工作,最后才形成了决议。从李大钊当时的思想和活动来看,张国焘的回忆似更真实。1922年前后,李大钊正热心于搞民主联合战线工作,他认为在坚持共产党彻底革命的纲领的同时,也不妨在改造中国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上谋求“调和”的统一行动。

  龚书铎、黄兴涛《李大钊与孙中山》

  我们顺便介绍的是,西湖会后,高君宇在湖边见到了没参加会议但也到了杭州的毛泽东和刘仁静,并告诉了他们会议内容。这个历史细节,不出名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国共早期堪称轰轰烈烈的合作,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没有专门研究这一专题,但提起读者思考的是,国共两党早期的真诚合作、特别是中共这一时期与国民党真心交下的朋友,许多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独特的作用。可以说,李大钊烈士的独特品格和统战思想,是留给后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遗产”,甚至一定意义上说,本文以后将写到的党中央和红军在生死存亡紧急关头的夜路里,李大钊同志也是“指路人”之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