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青岛街巷里院传奇》(4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刚成立青岛市新华书店有职工20余人,1954年,中国图书公司青岛分公司并入新华书店,职工92人,图书发行网点4处。1956年到1965年网点发展到27处。马龙青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直担任青岛市文化局局长,对青岛市新华书店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七十年代是青岛新华书店的春天,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许多文学书籍缺货,而党的各种文件又要求各个企业购买达到人手一册,所以,书店的营业任务相当繁重,新华书店在中山路、胶州路口新建营业面积1750平方米是当时*的图书发行网点。在威海路台东一路拐角建设了于1996年组建了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为全民所有制大型二类文化企业。在全市新建、扩建网点25处,营业面积达到56000平方米。万米书城的建设标志着青岛市新华书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图书发行行业的深化改革,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进行了改制,于2003年6月组建了国有控股的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发展经营网点100余处,经营图书、音像流转品种20万种,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繁荣图收发行事业做出了贡献。(集团)公司曾荣获全国图书发行双优奖;连续三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讲信誉、重服务”先进单位;全国服务“三农”农村图书发行奖;全国先进“收货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全省图书发行十佳单位”荣誉称号;青岛市“流通十大突出贡献企业”;“精神文明标兵建设示范点”;“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多项国家、省、市有关单位授予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写到这里,我不由的怀念起早已经故去,我们学校的书法老师宁推之了,他是一个很平凡的老师,却和许许多多革命先驱一样,为青岛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我们青岛市的新华书店的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青岛港参观记

     晚霞一片绯红,像是画家用笔轻轻一抹,就在青岛港那浅蓝色的天幕上形成了一朵又一朵的盛开的云花,淡淡的,轻盈的,似在飘动,又似在留恋这美丽的港湾。

  大海浪花翻腾,码头上耸立着高大的塔吊,一艘艘来自五大洲的巨轮停泊在岸边,那雄伟的气势,和大海、蓝天交织的绮丽诡异的风景,是一幅最美丽的图画。

  最早接触青岛港是在1968年文革时期,我们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被安排在市北区辽宁路街道办事处的大车运输队做临时工,每天驾驶着地排车到码头拉煤炭,拉矿石,拉烟包,那时候,码头上卸煤装车都靠铁锨,靠人工,靠人海战术,到处灰尘飞扬,我们拉一天地排车,脸膛和皮肤都沾上一层黑色粉末,晚上下班回家,必须洗澡,刷牙,不然,吃饭都感到口里有煤灰,有沙,鼻涕也是黑色的。

  那时候的码头,没有绿树,花坛,所有的房屋,桌凳物件都是黑乎乎的,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青岛港怎样了呢?

  周日,我们论坛的网友,在港务局公安处工作的踏浪马车(马世柱)带领下,参观青岛港,参观矿石码头,确实令我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蓝天上白云在飘,大海在轻轻歌唱,码头上塔吊如云,巨轮巍峨矗立成排,随车一路走来,我们没有看到过去那黑色的煤堆,黑色的矿石粉,码头大路坦荡如砥,空中不见丝毫扬尘,地面不见丁点杂物。办公楼房的外墙是白色的,宽大明亮的玻璃窗,路旁那一排排绿树,鲜花盛开的花坛,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原来,过去的石炭线码头已经成为大港公司的办公区,污染严重的矿石和煤炭已经搬到了黄岛的港区。

  随着马世柱的脚步,我们漫步到黄岛的矿石码头。我不由的想:这是那装卸煤粉和矿石的码头吗?码头那些污染环境的货物呢?我看到路旁不时耸立着绿色覆盖物盖得严严实实的小山丘,覆盖物上,纵横有序地压有绳索紧系的沙包。马世柱介绍:这就是现在的矿石码头,覆盖货物就是码头近年来防止散装货物粉尘污染的有力举措之一:“盖被子”。通过严密覆盖对散装货物进行污染治理,并且安排专人不断对暴露的货堆进行中水喷淋,使其粉尘遇水湿润后不能扬起造成环境污染。

  为确保码头的环境洁净,他们研究了许多办法,对进入码头运输这些货物的卡车,驶离货场前必须经过车轮的洗刷清理,将车轮沾粘上的东西冲刷得一干二净,以防止造成运输途中的污染。

  现在由于这些有力的措施,我们再也看不到“水泥路”、“扬灰天”了,那些粉尘被彻底治理了!

  “怎么码头上装卸的工人不多啊?”我问走在身边的马所长。我知道,在60——80年代,码头上的劳动全部靠抬,拉,抗。那时候有一个话剧《码头风云》就是写的码头工人的故事!

  马世柱听了我的话以后笑了:“那是历史了,您看那里!”随着马世柱所长的手我看到远处无数台吊车比肩而立,几名身着整齐橙红色工装的工人们端坐吊车驾驶室中,居高临下全神贯注地操纵吊车,一座硕大的桥吊,挺着坚实的吊臂,正吊着一个吊斗往一只轮船上装载着什么。

  “这个62吨,最大的68吨,一般每个火车皮的载重量是66吨,一吊斗就装满了。”听到马所长的介绍,我却大吃一惊,一个解放牌汽车最多拉6吨,这一个吊斗可以装十个解放牌汽车的运输量。 我们还看到现场一艘20万吨的铁矿石巨轮正在卸船,三台大机器一刻不停地作业,一抓斗就是62吨相当于一个列车车皮,卸下的矿石通过6.9公里的传送带送到花园式的货场。这儿可以停靠全球任何大型的货船,全国六分之五的进口散装矿石、煤炭从这儿延伸到全国各地……

  就这样,今日青岛港空中不见扬尘。整洁,绿化有序,到处一片优美环境。工人们每天穿着整齐的工作服,下班回家先洗澡,穿的西装,上下班班车接送,职工食堂里,饭菜可口,有荤有素,昔日的码头工人彻底翻身做了主人,走上了幸福的生活!

  “青岛十一中”——红色的崇德中学

  综观青岛百年历史,青岛人民在反帝,反侵略,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始终站在前列,而每一次斗争都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发起,而阳信路的崇德中学却是我们地下党的根据地,地下斗争的发源地。

  早在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聂克林夫人创办了崇德中学的前身明德中学,在校门口建了马路。一九一九年,北京学生发动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当时青岛市区人口虽然很少,又在日本军事统治之下,但位于阳信路明德中学的学生们不顾安危,上街游行,要求日本交还青岛,游行到商业区,跪求商家拒售日货,市民看到学生如此赤诚爱国,纷纷拒购日货而遭到日本占领者的查封,学生们被迫流亡潍县借读,直到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才得以返回。通过这次斗争,擦亮了师生的眼睛,激发该校的爱国主义激情。

  明德学校被日本当局查封。中国收回青岛后学校复校,1923年又发生与美国学校学生械斗事件,再次被关闭。1926年,其原址新办了胶东中学,著名音乐家,中国电影音乐创始人之一的王云阶等曾是这所学校学生。1928年停办。1929年又在原址建崇德中学。与市中、女中、文德、礼贤、圣功是青岛有名的“老六校”(三所男子中学、三所女子中学)。崇德中学是男子中学,因为有这所明德——胶东——崇德中学,人们才知道阳信路的崇德中学自“五四”运动始就有革命传统。

  1932年,共产党员乔天华在学校任美术教师,做地下党工作,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青岛“左联”党团书记,主持党的“文委”。他一边教学,一边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推荐辅导进步学生读一些宣传马列主义的普及读物和左翼作家的进步书刊,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参加革命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考察,把向往革命的进步青年孙长江、李启英、罗训书等六人发展为中共党员。这一个时期,青岛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在全国也很突出。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二次占领青岛,进一步激发了岛城爱国学生的抗日热潮。1939年,崇德中学的学们秘密组织成立了比“团结同学,共同抗日”为宗旨的“大众解放中国抗日先锋纵队”,徐文洵为书记,成员有陈翼、于峻笙、聂希文、安茂仁等10多名爱国学生。他们发动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编演进步剧目,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