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的融合:2014文学关键词

悄然告别了2014,这一年,在传统文学之外,网络小说、类型文学、新媒体文学等此前经常被忽视的文学样式几乎占据了文坛的半壁江山,更在普通读者中保持着持续热议。批评家张柠与 “80后”学子霍艳、李壮等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讨论中,我们或许可以对2014年的文学有新的认识。 [详细]

文化

刘 萍2014年轮里的文化印记

在许多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声中,2014年倏然而过,回望那些铭刻在年轮里的文化印记,不仅是对过去文化记忆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2014年,是我国文化大发展之年,伴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呼声,涌现出了一批文化热点: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立法、封杀劣迹艺人……它们折射出过去一年国人经历和关注的文化事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以人民为中心”犹如灯塔,引领文艺工作实现新发展。
  回顾2014年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遴选出“十大文化热点”,与读者朋友们一同重拾文化记忆,展望文化愿景。[详细]

杨晓华2014文化热点回眸

2014年注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在文化领域,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一系列部署,出台多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文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使命,增添了新动力,创造了新机遇。这使得文化发展和文化生活呈现出主旋律昂扬向上,各声部精彩纷呈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详细]

王国平 等2014年十大文化新闻

2014年已经结束。这一年,有太多的文化事件引起关注,有太多的文化话题引发讨论,也有太多的文化现象值得反思。所有这 些文化事件、文化热点、文化现象构成了2014年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图景。在此,让我们一起回眸过去一年那些值得记忆的文化事件。以这些文化事件为坐 标,不仅可以触摸这一年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新一年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气息扑面而来。[详细]

小说

白 烨2014年长篇小说:世情与人性的多维透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越来越呈现出两极分野的明显趋向,严肃文学的写作主要在圈子里叫好,通俗文学的写作主要在场子里叫座。两类不同取向的 小说作品,各有各的读者,各有各的场域。2014年的长篇小说约有4100多部,比2013年的4800多部减了不少。长篇小说数量的增与减、多与少,主 要为网络长篇小说转化纸质作品出版的力度所左右。若从文学市场的销行状况来看,2014年的严肃类长篇小说,大多属于小众化的作品;但从开掘历史与现实的 新的生面、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家看取生活的深度,艺术表现的力度等方面来看,2014年的长篇小说较之以往,都有显见的拓展与可喜的进取。[详细]

李 雪宽阔地状写时代与人性——2014年长篇小说创作管窥

作为一种文学体式,长篇小说集中显露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态势。纵观2014年长篇小说,可以发现其数量可观,题材广阔,在描写历史风貌的同时,在认知的多元化、人性的深刻化和表现手法的个性化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详细]

王 迅边缘立场与叩问气度——2014年中篇小说主题学分析

2014年中篇小说现场可谓气象万千,亮点热点很多,但若整体上给以概说却存在一定难度。在此,笔者只能就个人阅读视野所及,侧重于从主题学角度考察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面向,并结合小说主题史的梳理进行评析。当然,我们对文本的任何分析,都不能把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主题学研究也必定伴随必要的形式分析,作者的气质及立场、叙述者、结构、语言等要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主题类型与主题形态。因此,本文以小说叙事学分析为入口,着眼于这一年中篇文本的主题形态,及其与文学史上同类主题的牵连,试图提炼出2014年中篇小说的主题特征,并探讨其现实意义与思想价值。[详细]

孟繁华2014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与我们的文学理想

短篇小说是否已经成为小众文学的判断不再重要。一个作家的文学理想,从来就与时尚或从众没有关系。20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加拿大短篇小 说作家爱丽丝·门罗,不止是为风光不再的短篇小说带来了重新被关注的可能,重要的是,她让我们看到文学理想的维护在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中都可以实现。如果是 这样的话,那么,在2014年的短篇小说中,我们看到是一种对文学理想坚持的执拗,看到的是短篇小说作家孤绝的勇气和背影。[详细]

程天翔2014年短篇小说:从乡村到城市

在文学这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中,短篇小说似乎是一个热闹的绝缘体,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不温不火。2014年的短篇小说依旧发展平稳,正在进入一 种常态化、惯性化的书写模式。有意思的是,短篇小说在题材比重上发生了变化,势头正劲的城市题材已逐渐取代日益衰落的乡村书写,成为当前的创作主流。乡村 题材和城市题材的一衰一兴之间,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时代转型。[详细]

王 干2014年中短篇小说:土地·反腐·青年

2014年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在平稳中见变化,在有序中见发展。一些中青年作家展示了雄厚的创作实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方方的《惟妙惟肖的爱 情》、徐贵祥的《对峙》、弋舟的《所有路的尽头》、马原的《湾格花原历险记》、叶兆言的《白天不懂夜的黑》、鲁敏的《徐记鸭往事》、陈武的《支前》、王妹 英的《十一种光》等中篇小说在题材上、风格上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提供了一些新的元素。总体看来,2014年的创作有以下特点值得关注。 [详细]

贺绍俊2014年长篇小说:在突围中向着更深处掘进

2014年,长篇小说作家们大多怀着突围的焦虑和冲动,以期获得创新。突围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要轻易放弃阵地。突围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扩大阵地,是为了更好地掘进。
  当代文学具有强大的写实传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的理论过于神化写实传统,甚至将其当成一种不可侵犯的东西,逐渐便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它约 束了作家想象力,而且也培育起一种写实性的阅读习惯,批评家依照写实性来评论小说,习惯于寻找小说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仿佛对应关系越紧密,作家的写作就越 成功。现在,我们应该从写实的堡垒中突围出来。不少作家意识到了过于依赖写实性所带来的问题,他们的写作有着从写实性中突围的尝试。 [详细]

岳 雯长篇小说和我们的生活

没有哪个文体比长篇小说更依赖思想。然而, 思想从何而来?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匮乏的小说家拥有极具深度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永远在考验今天的小说家。2014年的长篇小说恰可以看作小说家回 应生活的质询的结果。不同的小说家以不同的方式深入生活、穿越生活,有力地解释生活。
  生活,汪洋如大海变幻如风云的生活。小说家就是那个长久地持续地凝视生活的人。没有哪个文体比长篇小说更依赖思想,然而,思想从何而来?很难想 象一个生活匮乏的小说家拥有极具深度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永远在考验今天的小说家。2014年的长篇小说恰可以看作小说家回应生活质询的结果。[详细]

贺绍俊别样的风景——2014年中短篇小说评述

文学,一直在传播正义和真理的声音。但我常听到有的人批评小说远离现实了,其实这种批评错误理解了小说是如何与现实发生关系的。小说并不是为了 告诉人们现实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要告诉人们,作家是如何对待现实的。小说正是以这种方式,抵达了现实的纵深处和隐蔽处,我们从小说中看到了别样的风景。
  读小说,首先都是想读到一个好故事,小说介入现实的方式也是通过故事来完成的,但只有把讲故事当成一种艺术追求来对待,才能讲出有价值的好故 事。王方晨的短篇小说《大马士革剃刀》就是艺术精品。它的叙述密不透风,却处处暗藏“杀机”。2014年的中短篇小说的确讲了不少好故事,而且每个作家获 取故事的来源和组织故事的方式都不一样。 [详细]

散文

韩小蕙2014年散文:老树新花与青春新蕾

2014年的散文创作依然汹涌澎湃。也许其中没有划时代的大作品,但还有让我热泪盈眶的数篇力作。它们抵达心灵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厚度似乎都更激情,它们有正统散文中所丧失了的一些素质,有时候让我们更加感动。[详细]

李林荣2014年散文:在谦卑和宽广中显现力量

2014年的散文,仍游走出没于文坛边缘,扮演着年度文学大戏里兢兢业业而又毫不起眼的配角。但尽管如此,全年超过300种的散文类图书的出版 量,报纸和杂志数以千计的散文篇章的发稿量,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层出不穷的散文和散文家的页面推介,依旧在多方面地显示着散文稳定的社会亲和力和传 播热效应。当然,与往年一样,报刊、图书和网媒所传布的散文,是古今中外的合流,年度新作仅占其中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正需在此给予全面详察。[详细]

纳 杨个人价值被重新定义和发现

2014年的散文创作,是作家们为读者奉献的一场精神盛宴,细细密密的文字里潜藏着的是一个大大的、实实在在的“人”字。随着“中国梦”的提 出,“个人”与“国家”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奋斗被鼓舞,个人的成功被赞扬,“个人”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定义。散文创作也呈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写 作路径,一是保持了传统写作特质的文化视角写作。这类作品有着文化散文的气度和格局,有着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是作家思考的结晶,承载着文学的教化 功能。另一个方向则是平民视角写作,以普通人的心态和视角来看社会、看人生,写感悟、写情绪。这类作品更加突出“个人”,代入感强烈,容易引起共鸣。[详细]

诗歌

霍俊明2014年诗歌:如何奉献一部诗篇

无论诗歌被业内认为多么繁荣和具有重要性,总会有人对诗歌予以批评和无端指责,这就是诗人的“原罪”。诗歌噱头、娱乐事件、“不良”诗歌的新闻 炒作都使得诗歌在公众那里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公信力。从“诗人的诗”及其场域来看,我们现在一方面是“繁荣”而喧嚣的诗歌现场——诗刊、诗集、诗选、诗歌朗 诵会、大型诗歌节、跨界诗歌的公益活动以及采风、研讨、颁奖等形形色色活动的频繁举办,另一方面却是诗歌刊物的销量不断走低,大众对诗歌的“圈子化”、 “精英化”、“小众化”、“自我窄化”的诸多不满,“诗歌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质疑之声犹在耳边。[详细]

梁 平生活的感动与安静的力量——2014年中国诗歌印象

2014年过去了。中国诗歌的收获可圈可点,很多诗人远离诗歌场域的折腾,各种奖项、各种活动的吸引与影响已经渐渐消减,诗人们更关注自身诗歌写作的出新与突破,注意力转向了文本的价值、意义,以及写作介入现实生活新的思考和实践。诗歌切入生活的路径有了新的变化,不少诗人自觉地进入有温度、有重量的写作,一批有血有肉、接地气的诗歌显现出奇异的光彩。同时,很多优秀的诗人寻求安静的思考,在写作中多了一份非凡的洞察,批判与颂歌皆力透纸背,振聋发聩。这两个方向的诗歌,为过去一年的中国诗歌注入了活力。 [详细]

张定浩从房间走向阳台

2014年秋天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见一段有关新诗的话,觉得特别好:“在现代传播业和大众媒体泛滥的时代,不断重复一些人的名字,意味着将这 些人临时经典化,还可能意味着稀奇古怪的荣誉地位和市场利益,这与衡量一个真正诗人的标准相去甚远,对冀求能够深度体验作品的真正读者而言,也是无关紧要 的。”[详细]

军事文学

马晓丽 裘山山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最是橙黄桔绿时

近年来,从事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越来越少,许多曾经占领过中短篇小说高地的实力派作家,都纷纷转入了长篇大潮。而长篇创作颇有成就的徐贵祥,却出人意料地在去年连续推出了两部中篇小说,且均为战争题材。小说《对峙》的背景是那场发生在西南边境的自卫反击战,徐贵祥用精准的笔力描写了一个兵,一个叫张金树的有些令人讨厌的老兵。这个兵虚荣、嫉妒、功利、钻营,他写血书找师长要求上战场,只为达到提干的目的,他连文字都不通,却深谙宣传报道之道,善于把事实弄得似是而非,以适应文章指向的需要。这是一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沾染了许多现代军营病症的人。可贵的是,徐贵祥并没有简单地把他写成一个反角,而是用探究心灵的笔触,写出了他生命中的对峙状态和在对峙中的蜕变。这个兵一出场就进入了各种不同的对峙:我军与敌方的对峙、兵与部队的对峙、兵与不同人的对峙,当然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兵与自我的对峙。而一旦对峙进入到了精神层面,小说就具有了一种超然的价值,一种不再囿于军营本身的、能够涵盖更多的人性内容,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指向了。[详细]

丁晓平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期待“高峰”

在以长篇小说为主体的纯文学阅读危机似乎越来越严峻的时候,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主题价值,以血性、人性为叙事伦理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总是以其铁血情怀和钢铁旋律占有稳定的阅读市场,并因此在文学界赢得值得肯定的名声。但不容置疑的是,2014年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同样与近年的景象大致相同,获得文学界和读者共同叫好又畅销的作品似乎还没有浮出水面,军事文学的“高原”上依然期待“高峰”。[详细]

朱航满军事题材散文:冷笔写热肠

谈论2014年的军事题材散文,勾起阅读记忆的竟先是一册史学论著,名为《甲午殇思》。这册著述集中了当前中国军队最为优秀的知识群体,他们对于120年前那场战败国耻的沉重反思,代表了一种思想的新气象和精神的新姿态。不少的佳作篇章,乃是善意的批评、尖锐的反思与积极的讨论,可谓是冷笔写热肠,也是饮冰治热病。在当下读来,也颇有些盛世危言的意味。诸如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的文章《从一场战争看一支军队》,分析了甲午海战中的北洋舰队为何必然失败的原因,其认为北洋舰队的成立既有中国官僚体制的先天不足,又有腐败成风所导致的军纪颓坏和作风散漫,并由此导致了战争中必然败亡。金一南痛惜地指出,尽管北洋舰队在硬件实力上稍胜一筹,且战时官兵作战异常英勇,但由于日常军纪作风的散漫、舰艇官员的腐败颓唐,导致战争一旦打响,指挥能力缺乏,战斗合力无法形成,最终造成了惨败。在文章末尾,他这样写道:“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详细]

王凤英军事题材诗歌:鸣鞘声里绣旗红

回顾2014年度军事题材诗歌,试图用聚焦强军梦、文化强军等高频词来概括其文本呈现是不尽准确的,毋须过多强调在驳杂的诗歌生态空间里如何要面对众多角度的路径分支和差异性的观感,便可轻易发现用迥然不同和意料之中作年度综述母语,竟然有着不必言说的默契和神识。喜乐与担忧、成长与矛盾、坚守与悖离同时生长,生命与情感、使命与英雄主义、赞美与痼弊一直在场,而成名诗人创作呈显而易见的散落状态,名不见经传者诗作却往往频有惊喜且颇可期待,这些均成为过去一年军事题材诗坛富于烙印感的诗歌秩序。正如评论家殷实对写诗的描述:“这既关乎社会历史,也关乎语言与文字本身,关乎我们对诗以及原于诗本身的力量的信仰。”(《新诗如何继续成长》) 军事题材诗歌也概莫能外。面对姓“军”的诗歌,姓“军”的诗人们关涉不可覆盖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使诗歌题材指向有了特别选择,纪念性征文、红色历史诗章占据不少篇幅,属于文本本身的诗歌意义在美学的前提下起起伏伏,这就使军事题材诗歌在“身世感”与想象性的存在中必然要被打开、自审。[详细]

常晓军军事题材报告文学:现实考量下的深层思考与使命

回眸刚刚过去的2014年,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始终以传播正能量为主旨,灵活便捷地为时代高歌、为人民书写,坚守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品格,反映着军 队的变革,不断刻画和表现着军味、兵味、战味的气息与魅力。这种敢于直面当下的使命感、责任感,鲜活地表现出兵的生活体验、兵的崇高感悟、兵的心声倾听, 不禁让人心潮涌动。以“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为主题的系列征文作品更是将视点紧紧汇聚于兵的世界,凝重坦诚地呈现生命的担当与思考,以及强军兴军的激 情梦想和守望中的灵魂所在,表现出一种人性的激越和感动。[详细]

报告文学

王 晖 丁晓原2014年报告文学:融媒体时代的生态、守正与新变

对身处融媒体时代的当下报告文学而言,惟有 守正与新变,才有生路。守正的含义在于,坚持以真实性、现实性、反思性为核心的文体规范,凸显文体特质,承继经典报告文学所创造的传统,秉持为人民的创作 导向。新变的涵义在于,强化跨文体优势,利用融媒体平台,彰显文体的存在感、在场性和影响力。[详细]

李朝全2014年报告文学:多向度与多维度的开掘

时代和人民大众的召唤往往能激发报告文学作家最强烈的创作冲动,2014年,报告文学创作出现了多个向度和维度,具体包括:反映时代真实、描写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关注平民,表达百姓情怀;与民生和国家社稷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报告;历史纪实和人物传记等。
  报告文学作家是离现实生活最近的作家,报告文学是感应时代真实最敏锐的文学。时代和人民大众的召唤往往能激发起报告文学作家最强烈的创作冲动, 也造就了报告文学创作的多个向度和维度。回望2014年,报告文学依旧处在文学场域的一个中心。在市场空间的不断挤压下,报告文学依旧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 头,涌现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佳作。[详细]

李炳银散点开花 多面生辉——2014年报告文学创作评点

2014年确立了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以丰富、真实的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和见闻记 录,全面宏观地再现了日本侵略军在攻陷南京后实施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犯下不可饶恕的反人类罪行,为国家立法设立公祭日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单颖文的 《中国境内25位“慰安妇”调查》,也是用事实对当年日本侵略军的罪恶进行文学声讨。2014年还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60年。丰收的长篇报告文学《西 长城》,通过作家自身几十年在兵团成长见闻和采访积累,真实地书写了几代兵团人在建设开发和固守西部边关过程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其中的很多 内容读来使人感叹唏嘘,由衷地产生敬意。像《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和《西长城》这样具有明显“史志”品格的报告文学,都是文学视野下的历史政治文化观察和表 达,具有独特厚重内容和生命力量。[详细]

艺术

郭云鹏2014杂技:海外传播抒写辉煌

长期以来,承载文化内涵、凸显民族精神的中国杂技风靡世界,把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艺术奉献给世界人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勇当排头兵,一直是中国杂技艺术的最大亮点。2014年,中国杂技继续抒写辉煌,无论是参加国际杂技赛场,还是对外的展演访演,以及遍及世界的商业演出,中国杂技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生动诠释。[详细]

于 平2014舞剧:救亡心志与追梦情怀

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虽非“逢十”的“大庆”,但舞剧创作却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纵览2014年的中国舞剧创作,如果要概括众多作品的内在关联,我认为主要不在于舞剧的叙述方式而在其表意取向,也即“救亡心志”和“追梦情怀”。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救亡心志”视为“追梦情怀”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呈现方式;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说,舞剧艺术在“中国梦”的形象体现中是大有用“舞”之地的。或许我们还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创作理念驱动促成了舞剧创作的极大繁荣。 [详细]

紫 茵2014歌剧:歌剧“热”持续升温

在世界经典歌剧文献宝库中,威尔第和瓦格纳的作品永远散射着神奇而独特的光艺,所有歌剧爱好者对他们作品的尊崇与热情永远不会衰减。曾有人说, 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如果只能选出两位,毫无疑问只能就是这两位。所以,2014虽然纪年不再,但他们的作品依旧常演不衰、票房火热。[详细]

文艺气象

放眼2014年的中国戏剧舞台,新葩娇妍,硕果灿然。尤其是各地相继举办的昆剧、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秦腔、黄梅戏、歌剧等多个剧种的展演 与节庆活动,呈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最新面貌。而以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为代表的国际交流活动,更是深入扩展了中外戏剧文化对话。 [详细]

尹 鸿文艺气象(2014电影剧篇)

2014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继续保持着30%左右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观众越来越频繁地走进电影院。与大众日益增长的电影消费需求同 步,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样性。虽然陈凯歌和冯小刚两大“巨头”缺席,但张艺谋、顾长卫等第五代导演,与姜文、王小帅、张扬等第六代导演,以及宁 浩、张一白、俞白眉,甚至更年轻的路阳、韩寒、郭敬明等所谓新生代导演三代同堂,努力坚守着本土电影的话语权,共同为本年度中国电影描绘出一幅多彩画卷。[详细]

宋宝珍2014戏剧;原创戏剧期待突破

2014年是中外戏剧交流广泛、舞台亮点猛增、演出季频繁的一年。中国国家大剧院为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于4月启动了中外莎剧系列演 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2月至3月和8月两次举办“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中国国家话剧院于9月至11月举办“第六届国际戏剧季”,文化部对外演出 公司和北京市政府于11月至12月举办“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此外还有4月至5月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7月至8月“第四届中国儿童戏剧节”,8月至9月“北京青年戏剧节”、“爱丁堡前沿剧展”,10月至11月“第二届乌镇戏剧节” 等,其间都汇集了众多中外有内涵、有创意的戏剧作品。[详细]

郑 莹 李 悦2014综艺节目:样式丰富多彩 原创后劲不足

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一直是各级电视台占领市场份额的两个重要阵地。2014年,综艺节目市场继续呈现出一路高歌的势头,在“加强版限娱令”的总体 调控下,2014年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新节目,综艺节目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与发展趋势。总体来说,真人秀、喜剧、公益、文化,成为这一年电视综艺节 目四大关键词。[详细]

尚 辉2014美术:美术的日常生活

美术离人们今天的生活愈来愈近了。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全国美术馆藏品展出季,开始在2014年收获广泛的社会效益,更多的市民自觉走进美术馆享受 审美的愉悦,去美术馆或画廊观赏作品,已成为今天的时尚生活。2014牵动业界乃至社会广泛关注的,无疑是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创作、推选、评审和开展,而 从获得金奖的中国画《儿女情长》、油画《桥上的风景》、版画《三十而立》、水彩《亮宝节上的人们》和漆画《织情叙意》等作品,也不难看出当代美术创作与人 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美术作品日常情态的呈现,也同时涉及绘画性或造型艺术本体特征的创作话题。这个看似不太先锋的问题提出,或许也意味着在图像化时代 如何追问美术不可被替代的艺术图像的价值命题。[详细]

徐 健话剧2014:激活本土戏剧的创造力

2014年的原创剧目给人中规中矩的感受,现实题材创作成为本年度原创剧作的最大亮点。中国国家话剧院过士行自编自导的《暴风雪》和李宝群编剧、查明哲执导的《长 夜》都是首演剧目。前者聚焦南方雪灾,将一次充满反讽意味的“犯罪行为”与社会热点结合在一起,延续了过士行黑色幽默、怪诞式情境设置的创作特色,在对底 层小人物现实境遇的揭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后者通过一群农民工的命运变迁,展示了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城乡之间、人与人、传承与改变之间的冲突和变异。 北京人艺本年度推出了由宋凤仪、李卫编剧、任鸣执导的《理发馆》,展示一群北京人的生活百态,可以看出创作者竭力向北京人艺“京味儿”话剧传统靠拢的努力。[详细]

大 禹电视剧2014:行业发展回归理性

回顾过去一年,国内电视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电视剧类型同一化创作的趋势 得到了有效控制,往年诸如“谍战风”“宫斗风”的扎堆热在2014年并未出现,多种题材创作较为均衡,其中历史剧、家庭伦理剧取得成绩尤佳,从市场收益和 观众口碑出发,基本可以平分秋色,但从播出量上看,家庭伦理剧作为国产电视剧的大户,在2014年以喜人之势拔得头筹。 [详细]

肖惊鸿 姜无及题材类型各有探索 创作短板渐趋凸显

对于我国的电视剧行业而言,2014年堪称“剧变之年”。从“一剧两星”的政策出台,到“剧网合一”的不断拓展,再到各大电视台自制剧、周播剧 的踊跃试水,电视剧圈在延续了以往的热闹之余,也留给2015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历数这一年位居收视榜前列的热播剧,如《北平无战事》《父母爱情》《历 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毛泽东》《红色》《因为爱情有奇迹》《一仆二主》《大丈夫》《马向阳下乡记》《无贼》《半路父子》等,不难看出革命和历史题材、都市 情感题材仍占主导地位。[详细]

杨洪涛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产业有活力趋理性

2014年,中国电视剧创作、发行和播出呈现出总体向好、稳步推进的态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的数据显示,2014年电视剧生产总量超过15000集,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整个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亮点也留有遗憾:创作题材多 样,内容丰富,好作品不少,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引领口碑和收视的现象级作品不多;在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市场信号的作用下,市场结构不断变化,如 何构建电视剧行业的新常态,激活产业效能,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在全媒体语境下,电视剧的传播渠道和编播方式进一步调整,一些适合跨屏传播的作品特别是 网络剧创作越来越红火,给电视剧发展提出了新命题。[详细]

安 葵进入“新常态” 展现新前景

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之后,京剧、粤剧、藏剧等也先后入选这一名录;自2006年起,我国也开展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程。国家对传统戏剧,首先是对昆曲、京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7个昆曲院团、11个国家级京剧重点院团以及省级的重点京剧院团都得到国家和地方 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通过举办京剧节、昆剧艺术节等活动,展示新的创作成果,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前提下,大家对京剧、昆曲在艺术上如何 健康发展也不断达到新的共识。应该说,京剧、昆曲都已进入一个相当稳定的发展阶段。[详细]

左 衡2014电影:市场期待多元 类型尚需完善

2014年的中国电影令人一言难尽。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市场以296.39亿人民币收官,一举成为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而照此增 幅,至迟在2018年,中国就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与其他地区电影市场的疲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在深远地改变着全球电影产业的 格局。特别是,在这近300亿的票房中,中国国产影片的比例达到了54.51%,这意味着,中国本土电影创作对本土观众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可以与为全球定 制的好莱坞电影产品抗衡。另一方面,中国国产电影也遭遇了猛烈的批评,似乎从思想界、电影学界到公共舆论,对国产电影都有着太多不满。[详细]

民族文艺

杨玉梅2014年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精神的延续与拓展

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放射耀眼光芒,作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新人辈出,尤其是业已选编完成的55个少数民族的《新时期少数 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的一次大检阅。第三届朵日纳文学奖和首届“阿克塞”哈萨克族文学 奖的圆满评选并颁奖,不仅是蒙古族文学和哈萨克族文学的盛事,也是少数民族文学不断扩大影响、备受关注的喜事。[详细]

刘大先到了沉淀与反思的时候——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阅读笔记

2014年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较之前两年算是文学“小年”,这并不是说作品数量少或者质量下滑,而是说并没有特别醒目的表现,很大程度上,题材、风格、思想理念在循着惯性的轨迹稳步向前,这多少有些让人不满足。
  因为种种机缘,从7年前开始,每年我都会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做一个年度综述,虽然以一人之力,几乎不可能读完每年产生的大量作品,但以小说 为中心,也尽量将所能接触到的各个民族作家的重要作品做一个述评式的梳理,并且试图提炼出一些个人看来值得讨论的问题。事实上绝大部分作品很显然在时间的 淘洗中会泯然无闻,但是总可以为当代文学史存一份现场档案,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学现实生态的一部分。[详细]

儿童文学

李东华2014年儿童文学:瞩望高峰 不断成长

2014年的儿童文学继续保持繁荣态势,少儿图书销量同比增长依旧超过10%,而儿童文学则占据了少儿图书市场的43.62%。然而,经受过市 场化和新媒体崛起冲击与洗礼的儿童文学更加成熟和理性,在这一年出现了清晰的转向:从关注量的扩张变为更重视质的提升,并形成了明确共识:创造精品才是儿 童文学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年内原创儿童文学呈现井喷式爆发,取得丰硕成果。
  2014年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举办的“瞩望高峰:向中国经典儿童文学致敬”论坛印证了儿童文学作家们重归经典化写作的自觉和努力。正如“曹文轩 ‘丁丁当当系列’图书发行200万册国际研讨会”所总结的,“艺术坚守”和“大众感动”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相反,对纯真、美好的文学理想的坚守,正是能够 抵达千千万万读者内心的最佳路径。 [详细]

网络文学

王 颖2014年网络文学:新的成长与内外变化

2014年,“中短篇小说”正逐渐成为网络文学的新热点。近年的网络文学发展逐渐表明,单纯靠量取胜,只会消耗自己的名声。只有那些无法被复制、粘贴的作品,其价值才会水涨船高——比如秘密、原创的点子、活力以及完整性等,而未来网络文学的生长点也正在于此。[详细]

邵燕君 庄 庸 高寒凝 等探析时代情况 直面精神难题——2014年度中国文学状况扫描

2014年对于网络文学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声势浩大的“净网”行动和同样声势浩大的“资本”行动,让曾被不少人以为是“化外之地”的网络文 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动。在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的双重挤压下,根植于“有爱”的“粉丝经济”的网络文学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其原有的生产机制和文学生态会 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回顾2014年,我们看到至少有三种核心力量(政治、经济、网络文学自主力量)在网络文学场域角力,其博弈的结果将决定网络文学未来发 展的走向。[详细]

马 季跨界合作 回归主流——2014年网络文学综述

去年是网络文学重要转轨的起始之年,国家有关部委从4月份起开展了历时八个月的“净网行动”,主要打击网络传播涉黄涉黑涉暴等突出的不良现象。此项行动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网络文学向理性回归创造了条件。业界资源重组,以及网络文学的跨界合作成为拉升网文原创力的重要动力,移动阅读平台建成后数年未变的成长模式,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中发生变革。网络文学在互联网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所能发挥的作用再次引起多方关注。[详细]

理论批评

李云雷2014年理论批评:构建“说真话、讲道理”的文学生态

2014年,中国文学批评持续前行,一方面对最新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做出及时的分析与评判,一方面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习近平总书 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 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包含着丰富的含义,为今后文学批评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详细]

科幻文学

韩 松2014年科幻文学:回顾反思 酝酿突破

2014年是中国本土科幻诞生110周年。荒江钓叟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是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最早的科幻主题是太空探索。一个 多世纪来,科幻文学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夏笳说,科幻小说自晚清引入中国以来,就始终作为一种与现代性有关的梦,参与中国现代化方案的想象与建 构。飞氘在《甲午战争与中国科幻的兴起》中提出:甲午战争催生了中国科幻。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兴起了向日本学习的热潮,梁启超、鲁迅等从日本转译西方科 幻至中国,试图以此改变国人思想,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详细]

年度关键词

何向阳对话

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作家艺术家发言的过程中,不断与大家就文艺问题进行深入对话。对话,是人与人思想的平等交流,也是人与人情感的内在沟通。文学,某种意义上,正是人类对话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对话中,我们加深了对世界善与美的认知,也尝试着与他人构建一种更为真实有效的深度关系。2014年,这个认知和这一关系经由文学的创造有力地显现出来。[详细]

年度话题

杨庆祥70后,不再面目模糊

2014年,70后作家安妮宝贝宣布改名“庆山”,这个名字比起“安妮宝贝”来少了几分商业化的色彩。
2014年,70后作家张楚、徐则臣获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加上前几届获奖的李浩、鲁敏,70后在这个国家级文学大奖上斩获颇丰。
  2014年,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出版,推荐语赫然印着“一代人的心灵史”。同年,路内“追随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天使坠落在哪里》出版,与2013年出版的李浩的《镜子里的父亲》、乔叶的《认罪书》一起,构成了颇有意味的70后作家的历史书写。
  也是这一年,孟繁华、张清华主编的《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出版,收入近20位70后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集。同年6月,沈阳师范大学举办了“70后作家研讨会”。[详细]

年度推荐

年度推荐

作家阿来或将凭借《瞻对》而不是《尘埃落定》或《空山》流传后世,尽管今天人们还不能完全认识《瞻对》的价值。
  《瞻对》是阿来生理的壮年之作,也是精神的壮年之作。写作的使命和写作的路径十分清晰,深沉的历史反思冲在台前,台后是强大的现实指向性。被反思现实和还原历史的使命催赶,阿来用学者的严谨和政治家的眼光,对瞻对这一弹丸之地上吵吵闹闹的两百年历史进行细密的爬梳和戏剧性的讲述,生成一个历史和现实对话的空间。瞻对,夹坝,铁疙瘩,这些拗口陌生的音词,经过作家的转译、注疏,枝节横生、深邃多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从历史的迷雾中似乎拨云见日。以史逆今,借史明理,是《瞻对》的写作起点。 [详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