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到1945,中国作家在烽火与热血交织的大地上,在呜咽与战歌共鸣的山河间,用笔写下不屈的觉醒。抗战文学参与了硝烟弥漫的民族记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典佳作。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英勇献身的先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将于2025年9月1日开幕。该展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展览开幕前夕,中国作家网特推出“笔醒山河”系列文章,分享策展人眼中的手稿、书信日记、报刊,以及文学文物背后的抗战往事。(栏目主持人:陈泽宇)

笔醒山河 | 《呐喊》《烽火》

笔醒山河 | 《呐喊》《烽火》

《烽火》是《呐喊》的另一个名字(张霁雯)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的序厅中,有一本杂志被特别呈现,它的名字叫《烽火》。在深红色的山河背景之上,点点星光如烽烟般跃动,象征着民族危亡之际仍不熄灭的抗争之火。这一视觉意象与《烽火》的名字彼此呼应,也与那段燃烧的文学史发生深刻的情感联结。
  《烽火》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文学刊物,由茅盾主编,巴金担任发行人。它不仅汇聚了鲁迅精神的延续者,也点燃了青年作家的理想之光。 [详细]

笔醒山河 | 《差半车麦秸》

笔醒山河 | 《差半车麦秸》

这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是泥土中生长的战歌(王十)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静谧的展厅里,一份泛黄的1947年怀正文化社版《差半车麦秸》静静陈列。这部由姚雪垠创作的薄薄小册子,穿越八十载烽火岁月,成为抗战文学的一座丰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这部诞生于硝烟中的杰作,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一个农民的成长史诗,更是一部抗战文学如何深扎民族土壤、唤醒民众力量的壮阔诗篇。
  《差半车麦秸》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有力地回应了抗战初期关于民众角色的重大争论……[详细]

笔醒山河 | 《笔征日记》

笔醒山河 | 《笔征日记》

一份日记,如同显微镜下的“抗战长城”(徐莹)

王礼锡(1901—1939),又名王庶三,笔名王抟今,江西安福县洲湖乡王屯村人。
  1939年,作家战地访问团北上前线途中,尽管危险重重,又紧张又劳累,王礼锡仍然想尽办法详细记录下访问团的活动和他自己的生活,或许他未曾想过这些文字会穿越战火,历经风风雨雨八十余载,成为一把打开抗战历史的特殊密钥。这部日记手稿,在作家战地访问团征途中诞生,在王礼锡夫人陆晶清的守护中得以留存,又在当代学术视野下重焕生机。《笔征日记》不仅是王礼锡的生命绝唱,更是一部兼具文学灵韵与历史证言的特殊抗战文物。 [详细]

笔醒山河 | “杨晦日记”

笔醒山河 | “杨晦日记”

1940年元旦,岩洞里的松花糖(王雪)

1940年1月1日的日记开篇,杨晦便记下“汽车票涨价了,法币两元一张”……
  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的杨晦抗战日记(1937-1940),以私人化的书写为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生态留下了珍贵注脚。其中1940年元旦前后的两篇日记,以“乘车票价”“空袭警报”“友人交往”等日常碎片,拼贴出大后方知识分子在战火中的生存图景。这份由杨晦家属杨铸捐赠的文物,纸页厚实,保存完好,蓝黑墨水字迹清晰未洇,其未经修饰的即时性记录,恰是官方史料之外的重要补充,为理解抗战时期文化人的精神状态提供了独特视角。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