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中国西部儿童文学作家论》 >> 正文

第四章 间性意识(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14日16:0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利芳

  《那件事很平常》是一个触及少年早恋的题材。叙述者“我”在老师生涯中所遇到的一起在家庭甚至学校都会掀起轩然大波的学生早恋事件,最终被“我”巧妙地冷处理了,挽救了一个可能被学校与家庭抛弃的孩子。“我很想告诉他那件事情很平常,告诉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表达出对美的爱是一个人正常的权力。”这是“我”在与长大后的孩子相遇时想说的一段话。

  《复读生》是又一篇关注小人物的作品。小说写一个家境、成绩都不好的复读生的故事,恰是这个在所有人眼里为坏孩子的复读生在女生张雪遭遇困难时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通过这起事件赢得了同学的尊重,促使他在中考前彻底转变,努力学习,但终因5分之差与中学失之交臂。“我”目睹了这个孩子艰难的转变过程,以及不可挽回的无奈结局。“如果能进中学,谁知道他会是什么样子呢?要知道他只差那么5分,而且快毕业那段时间他曾经那样地抓扯过他的头发,那样地咬过他那支灰杆钢笔。”“我”总是这样在“如果”的假设中询问自己,不忍孩子充满希望的可能性已被剥夺的残酷结局,如果,如果……如果更多的人这样发问的话,那些导致这样的孩子不能健全发展的不明力量就会寻找出来,他们的未来就能好一些,但通常人们是遗忘他们的。

  《棋手江波》是关于一个孩子学棋的故事。作品也是在细微处见真知的,这是李开杰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我”的重视与鼓励,江波对象棋的热爱与迅速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惊讶的,但也是因为“我”不经意的疏忽大意,又使得江波远离象棋。孩子的确是塑造培养出来的,成人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太过重要的角色,教育进程的细节意义多数被大人忽略了,“我”在遗憾中反思着。

  “我”总是在繁花世间中注目着孩子的生活,与他们因大人而产生的困扰。《美丽的金丝楠木》写一个少女心中美好梦想的破灭,因为她目睹了妈妈对爸爸的背叛。李开杰在小说中很善于经营意象,而且核心意象会作为题旨反衬作家意欲鞭挞的东西,如上述的“雪白的水横枝”,以及本篇的“美丽的金丝楠木”,都是纯美意象对现实丑恶的昭示。少女最终走向了美丽的星星花一端的美丽的星星湖,年轻生命的断送让人痛惜……《有个女孩》则是关注离异家庭对女孩心灵的巨大影响,对母爱的质朴向往令“我”震惊。

  可以看出,正是在“我”平民视角的观照下,李开杰写下了系列的现实之作。在这个愈日被他发现的蕴藏着无限问题的儿童世界中,如果说他有时还能板起教师的身份教育一点什么的话,那倒不如说尴尬的他的无奈更为真实了。这种尴尬与对生活的难解在上述作品中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但是在下面的两个作品中,则最为显著。这是因为这两个作品揭示了人类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或一个典型特征。

  《母女深情》又是“我”的教师身份叙事。罗小惠是我班上一个家境不好、身体瘦弱的女生,“我”因对于这个女孩的尊重与关心赢得了她的信任。当关于罗小惠被她母亲冷落、生活处境艰难的传闻与现实阵阵逼袭“我”时,强烈的义愤促使我去捍卫罗小惠欢乐的童年,在孩子面前激烈地责备了她的母亲。但意外的是,我的举动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激,反为有乞求有哀怨有悲戚有伤感而含义十分复杂的眼光,并在3天以后给老师交来一篇充满深情的《我的妈妈》的作文。“我”出于非常善良的愿望的行为,但却多么重地伤害了一颗心,一颗在心中葆有圣洁母爱的幼小童心。

  尽管这是发生在孩子世界里的事件,但已经触及了人类道德生活的悲剧性与悖论性。“道德生活的悲剧完全不在于善和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这个悲剧首先在于一个善和另外一个善的冲突,一种价值和另外一种价值的冲突。”[16]无疑,《母女深情》中发生的是两种爱的价值冲突,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孩子对母亲的爱,这两种爱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立场而冲突了。被卷裹在这种悖论中的“我”,只有悔恨与对罗小惠更为在意的尊重。“我”的尴尬处境引申了我们这样的疑问,面对孩子,成人究竟有多大的自由抑或是在何种可能范围内关爱孩子才能避免这类冲突,这是一个可以提出的真命题,还是永远不得其解,我们都无以给出答案。

  在《善良之谈》这篇小说中,“我”继续遭遇了更为逼问灵魂的事件。这是一起有关选送三好生的事件,被选中的学生可以直接保送到重点中学读书,一次关系学生前途的机遇自然在班级、家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但无论面对多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在老师“我”的价值天平上,砝码已倾向了家境贫寒而读书刻苦的罗小惠,尽管在资格上应该是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学生李洁。“我”的理由是李洁各方面的条件都优于罗小惠,她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而对罗小惠这就是无比珍贵的了。李洁终于在老师“善良之谈”的结果下主动放弃了机会,表现了非常大度的风范,但也因此失去了在重点中学学习的机会。毕业后再次见面时,李洁坦诚地对“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善良与同情是一回事,而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又是一回事。她还说她什么时候想起那件事都认为有种不是实事求是的味道。”我善良而无私的作法被李洁的道理攻破了,这是“我”平民化的价值倾向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打击,它因偏离公平竞争的社会价值秩序而受到诘问。我在道德生活的悖论现实中困惑了,直至意欲的自我否定。

  综观李开杰的创作,平民化的情感立场是其文学精神价值言述的主要范式。这种审美定位是作家对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本质的捍卫,它对商业化时代儿童文学艺术思想的浅表苍白化趋向无疑是有力的反拨。李开杰呈现了一种朴实而完整的艺术形态,内涵着高度的人文关怀意识,拓深了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艺术表达的可能。同时,由于对人类生存境况不懈的勘探,他的文学关怀试图析解生活的难度存在,在每一部作品几近“无事”的结尾中,为读者留下了丰沛的人生“未完成性”的启示意义,去帮助大人、孩子对人的问题,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潜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1] 晏苏(汪晓军):《大漠细语》,“后记”,明天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31页。

  [2] 晏苏(汪晓军):《大漠细语》,“后记”,明天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29页。

  [3]晏苏(汪晓军):《大漠细语》,《仰望雪山》,明天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03页。

  [4] Charlotte S. Huck.Children’s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Winston, 1976 .P394.

  [5][美]埃里克松著,罗一静、徐炜铭、钱积权编译:《童年与社会》,学林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86页。

  [6][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1版,第62页。

  [7][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81页。

  [8] Charlotte S. Huck.Children’s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Winston, 1976 .P395.

  [9] [捷]米兰·昆德拉著,孟湄译:《小说的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1版,第128页。

  [10]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75页。

  [11] [法]让-保罗·萨特著,施康强等译:《萨特文学论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83页。

  [12] “唯我性自我”与“人际性自我”的概念参见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在《发展的自我》一书中阐释的“结构-发展”理论。[美]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3] [美]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中文版译序”第18页。

  [14] [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97-98页。

  [15] [俄]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48页。

  [16] [俄]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0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