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寓言 >> 作品评论 >> 正文

孟子寓言谈概(4)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22日16:34 来源:中国寓言网 杨启鲁

  孟子寓言中的齐人、宋人、郑人、孔子、孟子、舜、子产、庾公之斯、王良、陈仲子、曾子、弈秋之徒、冯妇等形象栩栩如生,为丰富寓言人物宝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墦间乞食》中,用172个字,刻画了三个场景:齐人妻妾起疑、齐妻盯梢、妻妾相泣于庭中,有对话,有细节,有意义,讽刺了世人钻营富贵利达之可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追求利达而不择手段的可憎面目,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描写得细腻逼真,引人入胜。难怪有人说是它是中国短篇小说的开端,实在不为过!

  5.2 逻辑推理,引人入彀。

  孟子生活在战争频仍的战火中,那时正是处士横议的时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需要进行游说和辩论活动。孟子就是以当时好辩著称的。孟子论辩的对手多半都是当权者,不是孟子直言骨鲠就可以使他们从谏如流的。孟子既要批判他们,又要争取他们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寓言这一艺术形式,恰巧适应了这种需要。寓言的运用,表现出了孟子在论辩中的灵活、机巧和惊人的智慧,同时又使他的文章锋颖精密,笔墨超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行(滕文公上)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听完陈相介绍许行的思想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先后用了“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许子冠乎”、 “奚冠”、 “自织之与”等十二个问句,逼得陈相不得不承认许行是以粟米交换别的生活用品的。孟子利用许行思想的矛盾提出他思想上的偏狭,而后说劳心、劳力的差别,人类必须分工合作,才能营造群体生活。本来驳论可以到此结束,但他在寓言之后,锋头一转,又列举先王们因为劳心民事而躬亲耕作却对人民做出巨大贡献为证,最后还对陈相不能用夏变夷违背其师陈良的教训,严加训责。陈相仍不甘心,勉强再举许行以量制价,又被孟子痛批只问量不问质的荒谬,使陈相陷入了毫无招架之力的窘境。

  在《托妻游楚》(梁惠王下)中,孟子先以臣子个人之事作喻,让齐宣王作出结论;再询士师不能治士之事,引王入彀;然后迎头痛批,问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这种层层推进的逻辑力量,使王陷入了无法回避的境地。

  5.3 对话为主,反衬对比。

  《孟子》与《论语》一样,都属于语录体,对话较多。而《孟子》较《论语》更为详尽细致。孟子寓言也多表现为对话体的形式,且常常使用对比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显示寓言任务特征,增强寓言效果。

  瞽叟杀人(尽心上)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

  这是一则典型的对话体寓言,在孟子和他的弟子桃应的对话中,讨论了权与法,同时又强调了情的重要性。寓言告戒当权者应公私分明,切不可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以羊易牛》(梁惠王上)通过对话形式,说明王将以羊易牛衅钟,使羊和牛在数量上作了对比。《孟子受金》(公孙丑下)在“受”与“不受”上作了对比和阐释。《许行》(滕文公上)以问答的形式揭示了自耕与交换的矛盾。《援嫂》(离娄上)生命了拯救天下与援助个体的方法及原则。《先敬哪位》(告子上)在乡人与伯兄、叔父与弟弟之间作以对比,生命由于礼节要求不同和地位差异,人在内心的恭敬和外在的恭敬可以有所区别。

  6.孟子寓言的现实意义。

  薛贤荣在谈到寓言的文体风格时说:“寓意蕴籍,余味无穷,耐人咀嚼,语言凝练机智而多弦外之音,含蓄中透露深刻,是它的主要特点。隽永既要求藏而不露,又不能流于晦涩,宛如林中幽径,指引读者一步步探索,又如口嚼橄榄,既能很快尝出滋味,又能慢慢咀嚼回味,穷尽其妙处。”[11]寓言是智慧的火花,是披着外衣的真理,它可以启迪心智,反映社会,折射生活,提供借鉴。

  6.1 管窥古代社会。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史书上都有所记载,从孟子寓言中也可以得到反映和佐证。战国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孟子说“王好战”,可知战争频繁。

  杀人是兵(梁惠王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其剥削人民、压榨百姓的状况在《何待来年》(滕文公下)中有所反映。《墦间乞食》(离娄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孟子不朝》(公孙丑下)、《阳货馈豚》(滕文公下)、《杯水车薪》(告子上)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士阶层的思想状况。《父子杀舜》(万章上)、《冯妇搏虎》(尽心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6.2 启迪智慧。

  孟子寓言是孟子论辩的有利武器,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少寓言都具有普遍的哲理意义。《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强调客观规律性,《一傅众咻》(滕文公下)和《君声相似》(尽心上)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这些与孟子寓言的主要内容之一──说明事理密切相关。其中有些寓言已形成成语故事而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杯水车薪”、“一傅众咻”、“何待来年”、“校人烹鱼”等。

  6.3 提供生活借鉴。

  寓言在培养道德情操和提升人生品位上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孟子寓言对我们今天仍有可资借鉴的作用。

  掘井(尽心上)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水烧到九十九读仍算不得开水,只有再升高一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寓言全面人们进德修业,须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济人溱洧(离娄下)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子产济人,是小惠,他不懂得为政之大体。寓言说明,当权者为政不能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应为人民群众作长远打算。这为我们的领导科学提供了借鉴作用。

  此外,《西子不洁》(离娄下)告诫人们,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使美者益善,瑕者改之;逢蒙杀羿(离娄下)和庾公追师(离娄下)说明交朋友要选择正直的人;《工师求木》和《雕琢璞玉》(梁惠王下)阐明了内行、外行的关系;《杀人》(公孙丑下)界定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问题;《何待来年》(滕文公下)告诫我们有错要立即改正。凡此种种,读来不无裨益!

  7.结语。

  孟子寓言是先秦寓言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来以少而精著称于世。开发和研究孟子寓言,于古于今均有益处。孟子寓言从其来源看,当属现实主义;从其内容来看,与他推行“仁政”密切相关;从其表现形式看,丰富多彩;从其艺术特色看,简约隽永,逻辑性强。我们应当突破前人对孟子寓言之成见,广拓深挖,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古代寓言研究,推动当代寓言之发展。

  注释

  [1]陈建国。先秦寓言的奇葩─孟子寓言再探[A]。西南民族学院学报[J].2003.2,93;

  孔漫春。试析《孟子》中寓言的类型及作用[A]。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2006.1,34.

  [2]过常宝。先秦寓言来源及其修辞功能[A].中国文学研究[J].2007.3,29.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04.

  [4]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4,53.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9.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5.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中华书局,2007,727.

  [8]《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丞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9]陈乃祥。寓言百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93.

  [10]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10.

  [11]薛贤荣。寓言学概论[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228.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许登孝。孟子导读[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3][清]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4.

  [6]鲍延毅。寓言辞典[Z]。济南:明天出版社,1988.

  [7]陈蒲清,汤可敬,曹日升,蒋天桂.中国古代寓言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8]刘国正,马达,戴山青。寓林折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