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年人对事物的态度会很深地影响孩子。书籍由于它的权威性,对孩子影响更大。所以,童话写作和一般的文学创作还有所区别,并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写的,童话的写作和出版真正是积德的事,责任很大。
为孩子选择童话时,家长们往往纠结于让不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阴暗面。其实,并不是呵护孩子心灵的纯美,就一定要回避现实的黑暗。黑暗是客观存在的,问 题不在于让不让孩子看到,而在于让孩子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北岛说:“黑暗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诗的力量不在于他指出了黑暗 的存在,而在于他为黑暗注入了理性和希望的光。这也是童话应有的态度。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随心写出好文章》等)
成长建议
别给孩子的世界涂上黑色
◎东边有雨
看到“丑小鸭变烤鸭”的这则故事,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在想,如果是我家的小孩在幼年的时候,看到这样恐怖的童话故事,他还敢鼓足勇气踏出家门去追求美 好吗?孩子还在成长阶段,他的大脑正处于广泛接受外界事物的时期,一段美好的童话故事就是展现在面前的美好世界;而一段黑色童话,无疑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 可怕的阴影。
我有一位同事,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可她还是不敢走夜路,即使从主干道拐进小区的短短几十米没有路灯的夜路也不敢走。同事 说,她很小的时候,就是听着奶奶的鬼故事长大的,那些可怕的鬼故事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恐惧感,以至于把晚上的黑暗和鬼联系在一起。即使现在成年了,不相信世 界上有鬼,但身处黑暗当中,她还是不自觉地有种来自内心的恐惧感,让她不寒而栗。儿时的鬼故事,一直影响到她的今天,可见那层阴云有多厚!
有人认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让孩子全面认识外面的世界不都是美好的,能让孩子提早感知真实的世界。但这种说法恰恰忽略了一点:年幼的孩子接受外面世界的 能力有限,心理上还不具备这样的承受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像一棵刚刚钻出地面的幼苗,你迎头就给幼苗一顿暴风骤雨,幼苗能够抵抗得了吗?诚然,暴风骤 雨是世界上常会遇到的灾难,但对于幼苗来说,这种考验实在太残酷了。
我们教育孩子,就像对待一棵幼苗那样,先给予幼苗以阳光和水分,让幼苗健康成长。等幼苗有了足够的抵抗能力,再去经风历雨。好的童话就像阳光和水分,它们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而那些恐怖的“黑色童话”,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种摧残。
丑小鸭变成天鹅,曾经给多少平凡的孩子带来希望和憧憬。而这则丑小鸭为追求美好而被宰杀的童话,又会熄灭多少幼小心灵对美好的向往?
当然,童话世界里也不一定充满光明。我记得童话故事《小红帽》里,天真无邪的小红帽就上了老狼的当,轻易地告诉老狼奶奶家住在什么地方。结果,连同奶奶 一起,被可恶的狼吞进了肚子里。但在童话故事的结尾,是猎人把狼打死了,从狼肚子里救出了小红帽和她的奶奶。这个故事教会小孩一个道理,就是不要轻易相信 陌生人。孩子在听这个童话的时候,听到老狼吃人肯定会紧张,但最后又得知小红帽获救,心情就会阳光起来,完全驱赶走了可怕的紧张,孩子的世界依然阳光明 媚。这样光明的结尾也只能存在在童话世界里。童话故事里有点黑暗不可怕,但一味黑暗到底注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童话故事升华的光明结尾才能让孩子在 受到教育的同时,又能享受阳光的世界。
童话故事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意义非凡。特别是在孩子早期接受教育的时候,童话故事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续的心理形成。“黑色童话”跨越了孩子所能承受的心理能力阶段,给了孩子一片灰暗的天空。社会必须摒弃“黑色童话”,还孩子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
家长感悟
守护好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童话故事,是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向儿童期、少年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孩子们心智发育的重要营养之一。
我的儿子在三岁前后,每天晚饭过后,我都会给他念《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念完之后,我俩还常常一问一答地进行交流。我清楚地记得,当读完《海的女儿》 时,儿子哭着对我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写一篇让美人鱼和王子在一起幸福生活的故事。”我抚摸着他的头,一边替他擦着泪水,一边认真地告诉他: “不要太难过,那只是个童话。”
童话在儿子懵懵懂懂的心中,渐渐地种下了爱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地懂得了,人生有时就像一部 童话故事,故事里有亲情、友情、爱情。要让童话故事有完美的结局,就要像美人鱼一样,懂得牺牲自己、懂得换位思考、懂得顾全他人;那么,超越现实的幸福 感,就会时时萦绕在心间。美人鱼为王子割去长发,牺牲了甜美的歌喉,但她却用微笑传达对王子的爱,甜蜜之感溢满心间。她活在每一天的幸福里,因为她的世界 里有王子;美人鱼以最美的泡沫之影,守候着王子和他的幸福。《海的女儿》告诉我和儿子:有一种幸福叫放弃。
我们一起读《白雪公主》的时 候,儿子懂得了“善恶有报”这个人世间的真理。当儿子听到恶毒的王后最终被自己的妒忌心活活气死时,儿子两只小手拍得啪啪响。书中深刻的寓意,让善良的种 子在儿子幼小心灵中扎下了根。如今想来,在现代社会中,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富有,不管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性的真、善、美却不能丢弃,我们每个人都应以善良 博爱之心待人,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是《白雪公主》告诉我们的真理。
然而,与《格林童话》的“真善美”背道而驰的“黑暗童话”,在恐 怖血腥的故事情节中是“假恶丑”的灵魂污染;离奇阴暗的描写,伤害的是孩子纯洁的心灵,玷污着孩子们无邪的精神世界。这类是非颠倒、正义邪恶扭曲的儿童读 物,是文学领域里的“负能量”产物。如果任其流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不堪设想的。
作为家长,应引导自家的孩子多读世界经典名著和阳光健康的少儿读物,坚决远离这类低级趣味的文字垃圾,全力守护好孩子们纯净真挚却又脆弱的精神世界,带领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
成长笔记
童话的基调应该是真善美
女儿小时候,我最爱给她讲《七色花》的故事:……看着最后一片花瓣,珍妮说:“飞吧七色花,让他的腿脚赶紧好起来吧!”威嘉马上变得又活泼、又健康…… 每次讲到这里,我的心里就暖洋洋的,女儿也激动得眼睛发亮,说自己也希望有这么一朵七色花,然后给七片花瓣安排各种用途:给妈妈买新裙子,给自己买一个超 大洋娃娃,让幼儿园门口的月季马上开花,治好表妹尿床的毛病……我们俩都特别喜欢这个童话,它让人觉得温暖,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
有一 次,我讲一个童话,故事里的小姑娘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家。3岁的女儿小鹿居然恐惧地睁着大眼睛,小手紧紧地堵住嘴巴,然后一头扑过来大哭:“小鹿不要迷 路,妈妈,不是这样的。”我吃了一惊,赶紧安慰她迷路的不是小鹿,是故事里的小姑娘。小鹿迷茫地看着我,过了好久才停止哭泣。
后来我通 过观察,发现每次听故事,小鹿都会把自己放到童话故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选择地讲故事了。简而言之,我挑选的故事都能够让孩子从中 汲取到正能量,《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还有就是跟《七色花》一样百听不厌的《丑小鸭》等。毫无疑问,这些故事能让孩子学会勇敢坚强善良等等许多优 秀品质。
多年以后,当读到龙应台那篇《终于嫁给了王子》之时,我发现,作为一个母亲,我与作者的经历是如此相似,她的担忧,我感同身 受。那些残酷的、黑暗的、暴力的、自私的东西,实在不必让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去接触。尽管在未来道路上,孩子们面对的不会都是真善美。但是,童年是那么的 短暂,在美好的童年种下什么因,长大以后必定收获什么果。所以,作为大人,我们有责任在孩子们走入社会之前,给他们内心深处奠定一个温暖坚实的基础,好叫 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直面假恶丑,而不至于从小灰心丧气悲观厌世。
丑小鸭成“烤小鸭”、灰姑娘受火刑、睡美人变女巫……这些童话都是把黑暗的现实寓于童话之中,来讽刺当下的某些现象。然而,它们都是成年人的故事,而不是传达美好的、属于孩子们的童话。这些阴暗负面的内容,将无可避免地伤害他们稚嫩的心灵和对美好的认知能力。
童话的基调应该是真善美。归根结底,只有能让孩子领略到崇高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能让人回味无穷的童话,才是适合孩子的童话。
教师
发言
认知社会阴暗面,用不着吓唬孩子
◎张晓彤
社会是复杂的,孩子眼里的社会却是简单的,如何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地认知社会,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课题。
是不是呈现一个完美社会,让所有黑暗都隐藏起来,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当然不是,那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缺乏对社会阴暗面的了解,容易上当受骗。所以,社会上的问题,还是有必要让孩子认识的。
但是,并不是把他们吓住,让他们对阴暗面产生恐惧才是全面的认知。有一次在楼下,一位小朋友看见邻居家的小狗过来,摇摇摆摆走过去要摸。身后的奶奶大吼一声:“别摸!咬你!”孩子吓得大哭起来,从此这个小孩见到狗就哭个不停。
记得我小时候,外婆讲得最多的是《狼来了》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正确地认知如何面对危险,如何正确求助。我没有恐惧,没有惊慌,却一样学到了自我保护的方法。
到了女儿小时候,我喜欢讲《小红帽》的故事,同样没有恐怖的场景,没有吓人的内容,孩子却理解了社会中,是有坏人存在的。她知道有坏人不是要害怕,而是懂得如何面对和自保。
童话故事不是一个童话陷阱,让孩子失去对阴暗面的认识能力。童话里一样可以用最纯真的内容,最唯美的画面,帮助孩子认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丰富。
记得一次带三个孩子去看《睡美人》,八岁的男孩会明白,里面的仙女是保护者;十岁的女孩懂得了坏人是存在的;连五岁的小家伙都知道,要保护自己就得去找好人,找那些仙女。
同样是童话,并不需要把天鹅变成烤鸭,才能教育孩子认识到社会的阴暗面。仙女和巫婆同样可以让她们认识到,社会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是保护自己的,坏人是要躲避和设防的。
最近报道有假冒快递员进门抢劫,同事为了帮助四岁的孩子知道,不能给陌生人开门,给她讲了《三只小猪》的故事。里面没有恐怖场景,只有三只小猪不给大灰 狼开门,团结起来自救。当我问小家伙,我来你家敲门,你会开吗?他用稚嫩的声音告诉我:“不能开,妈妈在家才能开,要大人开门才行。”
童话,就是一个纯真的世界,它教育孩子的方式,应该是积极正面的。那种孩子看见狗就吓他会被咬的教育方式,早就该退出教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