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别让黑暗童话 毁了孩子的童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25日10:1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想变成天鹅的丑小鸭离家出走了 想变成天鹅的丑小鸭离家出走了(1 /2张)

  编者按

  近日有一网友在微博中晒出一本书的照片,引发了上万人次的转发和关注。这本书中的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 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最终成了烤鸭。类似的“黑暗童话”还有很多:如睡美人并不是被王子叫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而灰姑娘则遭遇火刑成了王子的 陪葬者。有人说:童话不一定非要充满光明。但这样充满残忍和阴暗心理的儿童作品,究竟想告诉孩子什么呢?

  丑小鸭没变天鹅变烤鸭

  近日,网友“lemurben”在微博中晒出一本名为《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的童话故事书的照片: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了“烤鸭”。这本书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鸭家族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鸭教授,他的学问比海里的水还要深。这天,鸭妈妈带着自己的鸭宝宝,翻过几座山去鸭教授那儿学习。

  小鸭们开始还有些害怕,但看到和蔼的鸭教授后又变得活泼起来。“我希望您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好的,以后每个星期二,你就带他们过来吧!”

  这天,又到了上课的时间。小鸭们跟着妈妈一步一步向前走。有只小鸭子看见一只小蜗牛挺有趣,便停下脚步观看。他因为这个差一点掉队了,事后被妈妈狠狠教训了一顿。

  “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美丽的故事,”鸭教授站在讲台上对那群小鸭们说,“这是写一只小天鹅出生不久,他不被群鸭所认识,被他们当做一只丑小鸭,但他毕竟是一只天鹅,而且长成了一只最美的天鹅。”小鸭们听得入了神,连鸭妈妈也被吸引住了。

  回到家,小鸭们开始热烈地谈论那个故事。只有那只丑小鸭独自呆在那里冥思苦想。鸭妈妈走过去问他:“你怎么啦?我的孩子。”“我是一只天鹅!”鸭妈妈大吃一惊,“你就是一只鸭子,这点你爸爸也可以作证!”

  但顽固的丑小鸭坚信自己是一只天鹅,他为此离家出走了。丑小鸭来到远离家的一条河边住了下来,每天从河里捉小鱼吃,然后躺下来睡觉。就这样,他的日子过得可自在了。

  这天,小鸭觉得累了,便躺下来,仰望着天空中的云朵。慢慢地,他睡着了。一个胖胖的妇人走过河边,发现了他。她高兴极了,因为她家晚上要来客人,她正愁没什么好菜呢。她猛地抓住小鸭,就往家走。小鸭挣扎着,可挣扎又有什么用呢。

  回到家,妇人就动手宰小鸭,小鸭疯了一样地挣扎,还狂喊着:“不要这样,我是天鹅!”妇人什么也听不懂,她只是用力按住他,终于把他宰了。“这是我宰过的鸭子中最难对付的一只。”她咕噜了一句。然后,妇人用她很好的烹调技术把小鸭做成了一道佳肴。

  有记者调查,这本名为《快乐宝贝枕边好故事:启迪小故事》的书在版权页上显示出版于2011年,出版商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书中包含“土豆房子”、 “小傻瓜”、“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狼和七只小羊”和“大狮子哭了”五个故事。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从未出版过这本童话书,怀疑是盗 版,且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曾经出版过《儿童成长第一书》收录过丑小鸭的故事,结局是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作家观点

  童话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鲁稚

  摆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篇童话:一只“顽固的丑小鸭”坚信自己是尚未长成的天鹅,因为得不到鸭妈妈的认同,他就离家出走了。对于这个出走,作者是怎样的态 度呢?他显然不赞成,将其视为错误,并且付出沉痛代价——出走的小鸭不仅失去生命,还死得很惨!对于这个“惨”,作者似乎充满快意,以毫无同情的笔调,对 小鸭被捉被宰直至被烹饪成一道佳肴的过程不厌其烦津津乐道,认为小鸭完全就是活该!

  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态度?是因为不惨就不足以警示旁人?这小鸭真的是罪有应得?

  这只小鸭是被贴了“丑”的标签的,不仅文字将他写成狂妄无知,配图更是直接将他画成黑色。他是鸭中的贱民,在一群鲜艳亮丽的小鸭中,唯有他是黑的。我不 禁想,假如我的孩子在群体中是这样一个黑的人,我希望他怎样?他只能服从吗?只能接受那耻辱的身份、耻辱的生活?他的背叛,他的出走,难道就没有一点点道 理,就不值得付出一丝丝的同情?一只鸭,他可不可以坚信自己就是天鹅?妈妈说他不是,他就一定不是吗?哪怕他确实不是,他可不可以向往,可不可以追求?

  平庸的鸭群是不会接纳一个自认为天鹅的家伙的。小鸭的出走,是对一个群体的背叛,也是对一种生活、一种价值观的背叛。或许,这样的背叛有点不切实际,但 这种对更高生活的向往,本身不就蕴含着一种美感吗?至少不是丑恶!就像一句名言所说,伸手摘星,哪怕摘不到星辰,也不至于两手泥污。丑小鸭只不过是孤傲了 些,他出走之后也只不过是自在了些,他只是下河捉鱼,上岸睡觉,睁眼看白云而已,并没有损害任何人。于他自己也是一种快乐的感受,这有多大的罪?为何却招 致作者这样的讥讽和诅咒!

  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种价值判断。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中,关于出走和流浪的童话不少,譬如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主人公尼尔斯是一个顽皮粗野、不爱学习、喜欢干坏事的男孩,正因如此他才受到惩罚,被小精灵变成拇指般大小。为了逃避平时被他 欺凌的小动物的追逐,尼尔斯躲到鹅背上,不想鹅却飞起,将他带走,由此开始了奇异的旅行。一路上他也历经危艰,但作者没有将他写死,而是让他在这个过程中 成长起来,最终成为勇敢善良的少年。

  另一个伟大的童话《狮子王》,辛巴的成长也是在流浪中实现的——他被刀疤逼逃进森林,在游荡中认识了善恶,结下了友情,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赶走恶人,回到他本应拥有的位置。

  至于我们熟悉的《丑小鸭》,就更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流浪记。丑小鸭还没出生,还是一枚蛋时,就被命运抛离原先的族群,开始了他那注定孤独苦痛却又不同寻常的生命之旅。他蜕变为天鹅的那一刻,只不过是回归,意味着流浪的结束,他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回到了心灵的家园。

  流浪是童话永恒的主题,为什么很多伟大的故事都离不了出走和流浪?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成长为独立的人所必须走的路。所有心灵的成长都需要 一段流浪。是以包容之心来护送孩子走向独立,还是以仇视之心对孩子的挫折幸灾乐祸,这实在是判断一个童话优劣的试金石,也是生活中判断父母、师长之优劣的 试金石。

  童话不是不可以把主角写死,安徒生童话也有残酷结局。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冻死了,但她是被慈祥的奶奶接走的,伴随着流星升上天堂,她脸上放出光彩,嘴角带着微笑。在安徒生那里,死亡不是一个诅咒,而是一个祝福。这就是善恶之别!

  眼前这篇童话,如果作者有善意的出发点,小鸭的出走本可以是一段认识之旅,成长之旅,虽经历挫折,但终有收获。任何创作都是作者内心的投射,如果心中有爱,写出来就是爱的文字;如果有恨,写出来就是恨的文字。任何文字都是作者世界观和情感状态的直接体现。

  从读者的角度看,阅读都会有共鸣,都会对号入座,童话的教育作用也正是通过让孩子体验某个角色而受到教化。譬如,我们给孩子讲大灰狼来了,骗小兔子开 门,“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这时候孩子内心一定是将自己等同于小兔子的,妈妈讲完这个故事,也一定会问孩子:“有陌生人来了,你开 不开门?”这时候,陌生人就等同于大灰狼。

  童话阅读中都有角色扮演,这篇童话的主角是丑小鸭,那么,孩子们就会将自己当成丑小鸭,出走 的就是孩子自己。因而,当那只小鸭被宰杀时,央求挣扎皆无济于事,最后变成配图中赤裸的、无头的一盘烤鸭,被一个乐呵呵的妇人端上桌时,孩子心中的惊悚可 想而知,那小鸭就是他自己呀,他被杀了一次!这是何等的血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