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纪实 >> 正文

《非典启示录》(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0日15:0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宏甲

  2 香港的哀思与葬礼 / 334

  3 台湾岛的哀思与悼念 / 338

  4 病毒族群从何处迁徙而来 / 341

  5 疫情扑灭之后 / 344

  6 非典后救援 / 349

  7 救死扶伤纪念坛 / 356

  8 猪流感到来时 / 358

  9 谁撕裂了医患关系 / 360

  10 为什么要千里求医 / 363

  11 铭记人民根本利益 / 367

  12 我国医疗亟须再改革 / 371

  附录一 SARS大事记 / 375

  附录二 2003年SARS期间殉职人员名录 / 385

  第二章

  壮烈复壮烈

  联合国卫生组织把“医院感染”作为SARS疫病的特征之一予以特别描述。因为在人类防治传染病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传染病像SARS这样,如此猛烈地攻击救治患者的医生和护士。

  第四章

  1

  一个最悲壮的集体

  人类对这个星球的破坏以及人类对人类的攻击和残害,都有动物比不上的丑恶。但是,人类中也有许多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他们呈现的优秀品质代表着这个星球的生命体所能达到的高尚。范信德就是这样一个高尚的普通人。

  人们悼念他,并不仅仅因为他在抗击SARS中殉职。范信德在中山二院工作了整整40年,同事们都亲热地叫他“德叔”。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总是笑容满面地与大家打招呼。

  青年范信德曾经在手术室工作过,懂护理常识。在运送病人时,他抬担架、背病人,哪样紧急干哪样,还常常帮医生解决行车中的护理问题。他也曾在总务科干过,还负责全院300多名驾驶员的安全培训工作,看起来是个丝毫也不会违规的人。可是遇到病人情况紧急,人们看到的德叔,那就不是他了,他闯红灯闯得让警察目瞪口呆,事后自己认罚。广州沙河顶皮鞋厂塌方、湛江烧伤病人告危……全市十多家医院的救护车参与抢救,德叔驾驶的中山二院救护车总是第一个到达。

  “我们家在广州,放假就让家在外地的回去吧!我们顶一顶。”每逢春节,德叔都是在加班中度过的。

  这年除夕,范信德上完了一线班,本该回家休息的。可是,班里司机小钟的母亲刚刚过世,老父亲在乡下盼着儿子回家。他又让小钟回家,自己接着再顶上去。

  初一上午10点后,医务科传来紧急任务,要送一名危重病人到中山三院,队长沙振龙接到通知正准备出车,德叔过来了:“学校和院领导回院团拜,你工作多,说不定有事需要你,还是我去吧。”

  就这样,他把沙队长拦了下来。

  德叔知道病人有传染性,因为医院为他准备了三个口罩。

  他把三个口罩都戴上了,还戴上手套,穿好防护服。

  病人看来很重,还带着大氧气瓶,德叔看见吸氧瓶开得不够大,主动走到病人身旁调大了氧气。当时病人的几个家属都要随车前往,德叔对他们说:“这病会传染,你们就别去了。”在他的劝说下,仅一人上车陪送。

  中午,范信德回来了,他开始洗车,车上满地是沾有血丝浓痰的卫生纸。

  “我得好好洗洗,免得把别人传染了。”他又动手拆下车上的坐垫去洗。

  范信德的病情迅速恶化。

  此时,明知此病有剧烈传染性的德叔的同事们,仍要去看他。

  院领导出面坚决阻挡。

  那时刻不少人泪水汪汪,场景不无悲壮。

  阻挡了要去看望范信德的员工,副院长黄子通亲自走进ICU去抢救德叔。在遭到重创后,二院在隔离设施齐备的ICU抢救德叔,防护措施不可谓不严,但是,主持抢救德叔的黄子通和十多位医护人员还是被感染,连连倒下。

  2月16日,范信德的妻子余美基(因照顾丈夫)被感染而发热,住进了隔离病房。

  二院的2月,是个黑色的2月。

  整个2月,二院被直接和间接感染,连锁倒下的医务人员达到89人,包括医生、护士、护工和司机。呼吸科几乎“全军覆没”,ICU再遭重创,不得不一度关闭,全面消毒。

  由此可见,广州的医护人员并非不知防护,也不是没有严格防护,周老板携带的SARS病毒,以及SARS究竟通过哪些渠道侵入健康人体,都亟待医学家们的再认识。

  日后联合国卫生组织把“医院感染”作为SARS疫病的特征之一予以描述,因为在人类防治传染病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传染病像SARS这样,如此猛烈地攻击救治患者的医生护士。

  遭到SARS猛烈袭击的中山二院,一批人倒下了,一批人再接上去,如此的英勇壮烈,也是人类防治传染病历史上罕见的。

  今天我们也因此有机会来认识一下:这所中山二院,是整个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创建于鸦片战争之前的1835年,是中国西医院的祖先。

  如果清政府没有厉行闭关政策,中国最早的西医院说不定会出现在北京,但由于清廷在闭关的年代,关闭了福建、浙江的海关,仅留“广州一口”,就这“一线机会”,广州得以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初称“博济医院”,兼具博采天下、济救病人的意思。

  孙中山先生早年在此学医,后来医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再后中山医科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改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这所医院的先辈医生、护士们,即使在男人还留着辫子的时代,在医院毁于战火的年代,医生、护士流入民间,也仍然在抗击外来侵略和北伐战争中做出了重要奉献,有着令人非常崇敬的光荣历史。先辈们坚韧不拔、救死扶伤的传统流传到这一代医生护士身上,也令人赞叹不已!

  二院的大内科主任伍卫,是一位40多岁的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二院大内科是包含着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等十多个科室的二院最大的科。那时,她负责组织各科室接力的医护人员前仆后继,觉得自己的心肠陡然变得坚硬,但很快又发现自己在无人的地方哭得柔肠寸断。请读她在无人可以倾诉的日子里,泪水汪汪地写下的这段文字:

  那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前面像是有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一批医生、护士倒下去了,不见了。第二批医生、护士又倒下去了,不见了……这样一个黑洞,如何才能填满?最让人难受的是,我必须一批批地把他们派上去!当时我甚至想,为什么被派上去的人员都没有一个说“不”?如果他们这样说了,也许我心里会好受些……

  伍教授这篇记述,后来在中山大学口腔医院的《口腔通讯》上发表,编辑为其取了个篇名曰《一个内科主任的经历和感受》;稍后发表在中山大学校报上,则称《医生札记》。我读到的文本引自广东作家郭玉山撰写的《困境中的坚韧持守》,这是一篇凝聚着浓烈情感,如同他讴歌的医者那样的“金坚玉洁”的文章。

  二院最先遭到了重创,他们前仆后继,成为整个广东战场抗击SARS悲壮的先声。悲壮,实在是人类最有鼓舞力、最能净化灵魂且使人高尚的力量。在悲壮中奋起而不是退缩,是人类的品质中值得骄傲的东西。如果把悲壮掩盖起来,把白衣战士付出的巨大代价掩盖起来,就让人难以理解。

  2月23日,二院的悲痛达到了最高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