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显忠祠: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9日09:42 来源:素素

  于是,洪武八年,明朝决定在辽东设置卫所。卫是军事单位。这一个一个的卫,实际上就是明朝安插在辽东的一座一座堡垒,一道一道战壕。直到现在,在辽南的民间,仍流传着那句老话:金、复、海、盖,辽阳在外。其实,这不是一般的闲嗑俚语,而是明朝辽东的军事地图。辽东半岛南部的四个卫所,归山东半岛的登州府管。辽阳在外,是因为它归奉天府管。

  洪武二十年,明廷把金州卫的中左千户所设在了旅顺口。其后,倭寇果然来犯,放火烧了黄金山下的天后宫,旅顺口一下子变成了抗倭前哨。史载,洪武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间,倭寇曾四次袭扰辽东半岛沿海。每次上岸,都是劫掠乡里,祸害百姓,甚至造成海运中断。住在海边的居民百姓,整天生活在惶恐之中。于是,永乐元年,在旅顺口设都司官。永乐十四年,在旅顺驿设递百户。然而,即使这样,也没有让倭寇退缩不出。

  永乐九年,朝廷派了一个叫刘江的大将军来当辽东总兵官。刘江的故事,其实就是明代版的替父充军,只不过他是男儿,花木兰是女子。刘江的老家在江苏,他的原名叫刘荣。朝廷急需用兵,竟征到了他老父亲的头上,刘荣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假顶父亲刘江之名走入军营。做梦也没想到,一直怕露馅的刘江,竟因累立战功升至辽东总兵官。

  镇守辽东之后,刘江把抗倭指挥部设在了辽东半岛南境的金州城。永乐十七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有哨来报,东南王家岛上有火光闪耀。翌日清晨,果然有一千五百多倭寇,分乘兵船数十艘,直扑望海埚城堡而来。刘江早就等着这一天,急令金州卫都指挥使徐刚伏兵山下,迎头痛击;令另一位都指挥使钱真率马队绕倭寇背后,截其归路;令百户姜隆率壮士潜至海口,焚其兵船。他还与诸首领约定:旗举伏起,炮鸣奋击,不用命者,以军法从事。

  有意思的是,刘江不只是一个军事家,还是一个表演艺术家。开战之时,他把自己乔装成真武神人,披发仗剑,立于埚上。当倭寇逼近,立刻举旗发令。一时间,明军杀声震天,倭寇死者枕藉,其余残寇见势不妙,急向埚下樱桃园的一座空堡内逃去。刘江早已在这里布下士卒,三面围堡,只留西门,待其奔出,则以两翼伏兵夹击。最后,只有一小股倭寇亡命般逃到了海边,却见那里浓烟滚滚,几十只兵船已被大火焚为灰烬。

  这是一场大获全胜的歼灭战。杀死倭寇七百多名,生擒倭寇八百多名,来犯者无一逃脱。收战之后,刘江把俘虏装在几十辆军车里,浩浩荡荡地遣往京城去报喜。永乐皇帝好久都没这么高兴过,毫不犹豫地给了刘江一个封号:广宁伯。

  望海埚之战的意义,就在于倭寇自此不敢再犯辽东。可是,他们并没有消亡,而是南下去了浙闽。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中国的海上走私团伙,于是就有了戚继光的故事。然而,刘江抗倭比戚继光抗倭早了一百多年。

  说到刘江抗倭,还有一个人不能忽略,他的名字叫徐刚。彼时,徐刚是金州卫都指挥使,如果刘江是大军区司令,他就是地方军区司令。望海埚之战,徐刚既是刘江的助手,也是有功之臣。就旅顺口而言,在马云和叶旺之后,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徐刚。

  永乐十年,也就是刘江执任辽东的第二年,徐刚奉诏出任金州卫都指挥使。某次巡海,徐刚来到旅顺口,见天后宫竟被倭寇所烧,立刻把马云和叶旺建的木栅式北城拆掉,全部改用青砖砌筑,并且凿了一条护城河,加设了两个高大的城门。南门取名靖海,北门取名威武。

  徐刚的功绩不止于此,在靠海的地方,原有一座建于永乐四年的土城,徐刚令守军把它拆了,与北城一样,改筑为砖城。史载,南城比北城大了许多,南门叫通津,北门叫仁和。当年的南城与北城,各有不同的分工。北城是旅顺口军事指挥机构所在地,城门的名字也显得有些紧张,南城是囤放军用物资的仓库,城门的名字当然就放松多了。

  据《全辽志》载,旅顺口的北城,于嘉靖四十四年废,却未说明原因。我想,也许是倭寇南下的结果,没有了倭乱,不再打仗,城便闲置无用。所谓的废,不是倒塌,而是空。否则,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天启五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派后三个贝勒王率六千后金军,前来攻打驻守旅顺口的明军。关于此战的结局,史书上曾写了八个字:

  尽杀其兵,毁城而回。

  所谓的城,就是青砖质地的北城。甲午战争前,四川提督宋庆移兵镇守旅顺口。据说,他的官邸,就建在北城的废墟上。后因鸭绿江前线告急,他被急调九连城。彼时,不知他把一家老小留在旅顺口还是送回了老家。不过,《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由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又用三千万两白银,从日本人手中赎回辽东半岛,宋庆曾以清朝将军的身份回来接收失地,不知他在旅顺口的官邸还是否安在。

  北城的旧址,现在是九三小学校园,旁边至今还有许多老式的旧砖房。我去那里寻找过,北城的影子一点都没有了,宋庆官邸当然也旧迹难觅,要说有什么,就是看见了一片老式旧砖房,还残存了一点点年深日久的气息。

  我知道,在明代二百七十四年的长史中,曾有多个镇边将军驻守过旅顺口。在这些镇边将军里,有的得了善终,比如马云和叶旺,比如刘江和徐刚;有的却是惨死,比如毛文龙和袁崇焕,比如黄龙和沈世魁。

  崇祯二年夏天,在旅顺口的双岛湾,东江总兵毛文龙被辽东总督袁崇焕砍了头。翌年中秋,在北京的西四牌楼前,辽东总督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处以剐刑。历史却告诉我们,袁崇焕错杀了毛文龙,崇祯误杀了袁崇焕。在朝不保夕的明末,这两个人的死,不啻自毁长城。清朝人在他们编撰的《明史·袁崇焕传》里,曾有言曰:

  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徵决矣。

  事实就是如此。自萨尔浒大战之后,明朝在辽东便一而再、再而三地丧师失土,而后金却一直在势不可当地攻城略地。不甘示弱的明廷,即使走马灯似的更换文臣武将镇守辽东,仍然无法阻挡后金军的铁蹄。

  天启元年,辽东大部已失,后金兵锋已直下沈阳,近逼辽西。于是,兵部尚书熊廷弼临危受命,走任辽东经略,驻节山海关;户部主事王化贞走任广宁巡抚,驻节广宁。故事的主角之一毛文龙,就出现在这个关头。他是广宁巡抚王化贞的部将,王巡抚命他率兵船出发,由辽东湾去广鹿岛、石城和长山诸岛防守。两个月后,毛文龙就生擒了后金驻丹东守将。

  毛文龙的时代开始了。正是鸭绿江之战,让他出尽了风头。之后,他便率部驻扎皮岛。这个岛并不大,在鸭绿江口东侧,故称东江。毛文龙因功当上第一任东江总兵。彼时的辽东,三千里陆地之上已见不到明军的身影,唯有毛文龙以一旅之师,孤守在鸭绿江口的小岛上。于是,他召集流亡,整备兵马,以商养战,看准一个时机,就会举部登岸,往往能深入辽东数百里,与退驻辽西的明军呈遥相呼应之势,对后金形成了夹击和牵制。在毛文龙的人生中,这是他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他最后的好日子。

  天启二年,辽东边事坏到了极点。十三万明军覆没,四十多座城池失守。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按罪论死。明军上下,几乎是谈后金而色变,畏后金如猛虎,甚至发生了兵卒整营整营逃跑的严重事件。在朝廷之内,则是派哪个将领出关,哪个将领竟哭着不出,都知道大明朝要完了,不想再为它去白白送死。

  然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影响东江总兵毛文龙,他仍率部游击于汪洋孤岛之上,因而也成了后金最头疼的人物。天启三年七月,见辽南重镇金州也被后金占据,毛文龙派得力部将张盘离岛登陆,夜袭金州城。然而,张盘军攻打了三个月,终因后金军过于强势,退守旅顺口。

  其实,明朝在辽东半岛的地盘,也只剩下了弹丸之地的旅顺口。当后金军万骑攻打旅顺口,被张盘击败,后金便遣使前来劝降,张盘怒斩来使,并设伏再次大败后金军。战后,明廷加授毛文龙为左都督、赐尚方剑。

  努尔哈赤一定是恼羞成怒了,天启五年正月十四,他派出了三个贝勒王,率兵六千,再次前来攻打旅顺口。最后,游击张盘和都司朱昌国都在这场交战中毙命。所谓的尽杀其兵,毁城而回,就指的这一战。

  天启六年,急于入主中原的努尔哈赤披挂上马,亲率后金兵向辽西挺进,攻打山海关外的宁远城。毛文龙闻知消息,立即率部出岛,分兵北上,袭击沈阳和鞍山,令后金军首尾难顾,不敢恋战。彼时,驻宁远城的明军主帅是袁崇焕。毛文龙此举,帮了袁崇焕的大忙。后来的宁远之战,袁崇焕果然大胜努尔哈赤,军功薄上,应该给毛文龙记上一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