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村庄与长城一起穿越古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8月19日09:36 来源:素素

  初夏的时候,去绥中转了几天。我知道,对于中原,这里是关外首城;对于东北,这里是入关孔道。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它一直以地理的方式,吸引着途经者探询的目光,伸缩着史学家研究的尺度。然而,许多人似乎更在意与之比邻的山海关,对于不太出眼的绥中,基本采取了熟视无睹的态度。原因不言自明,前者地属河北,靠近京城,后者籍在辽宁,偏居关外。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来过一次绥中,至今还记得在九门口看到的两个细节。其一,九门口关墙的正门上,刻有四个相当傲气的大字:京东首关。这块门碑把我给震了,一直以为,京东首关应该是山海关,怎么会是九门口呢?其二,九门口长城的城堞,每个发射弓箭的垛口,都在朝向关外的一边。这些垛口也把我给震了,每个弓箭手瞄准的目标,不就是那一支支胆敢前来与中原叫板的马队吗?思绪万千之后,在其后写出的《独语东北》一书中,就有了那篇《永远的关外》。

  这次旧地重游,我没有再去爬九门口长城,而是故意留了一点体力,因为后面还要爬小河口长城,我总是对陌生的地方更有好奇心。不过,趁着别人去爬长城的间隙,我也没让嘴巴闲着,坐在关门前的树荫下,狠吃了几颗有小时候味道的李子。

  然而,心里明显有了一种不安。几分钟前,在九门口关墙上徜徉的时候,有人指着关墙下的一个小村庄说,那里住的是义乌兵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就是当年的戚家军。我的脸当时就热了一下,来过一次九门口,对此却全无所知。一边坐在树荫下吃李子,一边惦记着这个被我忽略了的小村庄。

  历史几度更迭,城头旌旗变幻。当年,吴三桂是山海关和九门口的守将,最后却在这里引清兵入关,终结了苦撑二百六十七年的朱家天下。明朝不在的那一天,戚家军帐下的义乌兵肯定还有人活着,戚家军不在的那一天,义乌兵的后裔一直在这里繁衍着。曾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对我而言,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庄,就是一个新鲜的故事,十几年前就曾站在它的边上,却没有通过我的嘴唇把它新鲜地说出来,这张脸岂止是偷着热了一下?

  我马上停止了吃,想去那个小村庄看看,可是登长城的人下山了。坐车离开的时候,我只能扭着脖子回头去望,尽管它被关墙挡得严严实实。

  下一站是小河口。记得,车子没开出多久,就见山岭越来越密,也越来越高,而且有山就有长城,始终要仰着头看。离开九门口,把我的脖子扭疼了,前往小河口,则把我的脖子抬酸了。比脖子更难受的还有眼睛,长城蜿蜒在山脊上,既无法确定它的来处,也无法分辩它的去向,害得我头晕目眩,心情本来挺好的,几乎要得暂时性焦虑症。

  好在没等我发病,车子就开到了小河口所在地永安堡。它是绥中县下面的一个乡镇。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全景式沙盘。巨大无比的长城,在这个沙盘里变成了一条条小丘蚓,我总算把绥中境内所有的长城线索捋出了头绪,一直迷迷登登的脑袋瓜子,霍然间就透了亮。

  我看见,在万山之中,有一座锥子山,它的神奇之处,不在山有多高,而是长城有多少条。山顶有个敌楼,它更像是一个枢扭机关,竟然有三根长城线头在这里相交,打成了一个结儿之后,风筝一样放飞天外。一根向西,飞向北京的八达岭,乃至更远处的嘉峪关;一根向南,飞向山海关,直冲渤海之滨的老龙头;另一根向东,飞向辽沈塞外,抵达丹东的鸭绿江边。锥子山实在是墩实,如此之多的长城压在肩上,却举重若轻,没听它叫苦连天,也没见它骄傲自满,数百年来就这么牛一样默默地扛着,直令我肃然起敬。

  午餐就在永安堡吃,饭菜一端上来,我就在心里高呼了一声万岁。妈口鱼,水豆腐,山羊肉,上树鸡。菜名都听懂了,却从来没吃过。我打量了一下,前面两个菜与水有关,后面两个菜与山有关。上菜的说,妈口鱼鲜呵,因为它喝的是永安堡的水,水豆腐闪亮光,因为浆子用的是永安堡的水,你们可能在别的地方吃过鱼和豆腐,别的地方都做不出永安堡这个味儿。还有,这羊是山羊,吃的是永安堡的山草,鸡是家鸡,白天却在山上疯跑,吃的是永安堡山野里的东西,得趁着夜黑它们在树上睡着了再抓,你们可能在别的地方吃过羊和鸡,肯定都没有永安堡这个味儿。只看见,大家边听主人给每道菜释名,边给筷子与嘴之间的活动提速。

  吃菜的功夫,听到一种说法,永安堡有二十几个村庄,村民大都是义乌兵的后代,且主要有五个大姓:王、胡、叶、金、曹。老辈子还传下来一句话:叶家的把总曹家的兵。不知别人有何反应,我是激动得有点吃不下东西了。一是九门口留下的遗憾,居然可以在小河口懈逅;二是在永安堡人嘴里,义乌兵与戚家军的故事居然熟能成诵;三是大脑本来空空如也,居然在永安堡恶补了一堂不可不知的历史课。

  却原来,早在明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无意中目睹了一个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几万人打架的大场面,他当场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一呼之后,三千义乌籍农民和矿徒被招收到帐下,明史上就有了一支名闻遐尔的戚家军。

  隆庆元年,蓟门多警,戚继光被调往京师,督阵蓟辽。彼时,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故有九边或九镇之称。九镇各有重兵驻扎,戚继光所在的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任务就是拱卫京师,故而也是九镇之首。蓟镇始建于洪武十四年,第一任总兵官是开国大将徐达,至戚继光披挂上任,已相隔一百八十六年之久。

  戚家军北上,在明朝中叶是个大事件。我就想,小小的永安堡,有二十几座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庄,我将在这里听到多少神秘或神奇的故事呵!心,已如稚子般地雀跃起来。

  小河口长城有东沟和西沟两部分,不论东沟还是西沟,长城总是建在山上,不论想看哪一段长城,都要爬到山顶。大家没有谁来过,当然就说不出哪个沟更好爬,给我们带路的向导便自作主张地给选择了西沟。都以为,西沟的山一定没有东沟的山高,问也不问就跟在向导后面,不知深浅地开始爬山了!

  小河口,顾名思义,这里有一条小河,夹在两山之间,河上修了一道关墙,由关墙延伸出去的长城,分别叫东沟长城和西沟长城。两个沟的长城加在一起,约有九公里之距,因为在锥子山以西,都属于冀镇长城。如今,夹在谷底的小河口关墙早已不存,东沟和西沟山上的长城依旧砖石坚牢,虽然只有九公里之距,却有三十一座敌楼,十八座战台,十四座烽火台。在这个炎热的下午,我与几个不怎么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几个多数时间是坐在书房里写东西的人,居然欢歌笑语地来到偏僻的永安堡,爬传说中的小河口长城。也是,在当下的中国,要想看世界的原貌,历史的原稿,就得往这样的地方跑。

  史载,蓟镇长城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徐达在燕屯兵一万五千,修筑了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至弘治、嘉靖年间,虽然也都有所修筑,却过于简陋单薄。彼时,戚继光巡行塞上,所见边墙不只是低而薄,且颓废多多,虽有一些砖石小台,可小台彼此之间并无联系,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无处存放军械,敌军只要登高发矢,台上守军就难以固守,更别说阻遏蒙古骑兵的侵袭。戚继光看着心急,给皇帝上疏道:

  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

  有人这么爱负责任,皇帝当然高兴,立马降旨准奏。于是,自隆庆三年,戚家军就开始了修墙筑台工程。就是说,徐达时代的冀镇长城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戚继光来了,因为他给长城设计了太多复杂的格式,原本毫无生气和变化的城墙,才有了敌台、墙台、烽火台和关城。正因为如此,冀镇长城是明长城的招牌,也是明长城最华彩的段落。

  然而,历史却没给明王朝留什么面子,它最后的灭亡并不是长城不够牢固,而是长城的守将主动给对手打开了城门。在那个悲剧时刻,长城如一个多余的摆设,让大清皇帝和他的贝勒们笑掉了大牙。康熙登基之后,就曾写了一首诗讥讽朱家的长城: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所以,清兵入主中原以后,看都不看它一眼。其后,为了告诉汉人东北是爱新觉罗的龙兴之地,也为了守住他们老家的人参,也只是象征性地夹了一道柳条边。被历代王朝热捧的修长城之举,至此画了个句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