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作品在线 >> 在线阅读 >> 《寻找与考证:萧红居地安葬地及纪实作品研究》 >> 正文

《寻找与考证:萧红居地安葬地及纪实作品研究》(39)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31日15: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郭淑梅

  胡风的理论素养和政治头脑使其敏感地意识到全面抗战爆发后,文艺创作引导大众投身抗日战争的责任义务。他并不赞成对《七月》杂志寄予过高期待,譬如乃超认为“《七月》应该成为抗战中文艺运动的指导杂志”,但他无意担当“指导”,不过仍希望《七月》发表的文艺作品能够和战时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1938年1月,《七月》在众多杂志中,率先发出“战时文艺”发展动态的声,以《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动态和展望》为论题,胡风邀集了艾青、东平、聂绀弩、萧红、端木蕻良、冯乃超、田间、适夷、王淑明,主动地对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文艺创作分析把脉,探讨战时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并接受聂绀弩提议,座谈会作为《七月》办刊的常效机制,每半月来一次。第一次座谈会之后,由于战局的变化,武汉情况不明朗,大部分同人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的邀请下,选择前往临汾一探究竟。胡风独自留在武汉,打点杂志的日常事务。直到三个月之后,山西战事亦起,临汾不保,萧红、端木蕻良、聂绀弩、艾青等人才陆续回到武汉,座谈会才得以接续。《七月》杂志在武汉举办的三次文艺座谈会影响颇巨,同人参与的其他抗战活动如诗歌朗诵等也很引人注目。更为可喜的是,同人创作勤勉,成果丰厚,势头旺盛,“七月派”称号不迳而走,成为抗战文艺中的一支生力军。1938年3月底,距离《七月》杂志发起战时文艺活动研讨已过去两个多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成立,“组织救亡宣传,开展街头剧、

  朗诵诗运动,出版会刊《抗战文艺》,发起文艺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讨论”,抗战文

  艺活动频繁起来。

  正是《七月》的“战时文艺”研讨,促使萧红在举国上下一致抗日的喧哗声中,独树一帜,公开表达了“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创作观点。

  艾青、东平、聂绀弩、田间、胡风、冯乃超、端木蕻良、萧红、适夷、王淑明参加的《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动态和展望》座谈会研讨内容,发表于1938年1月16日《七月》第7期。它主要从抗战后的文艺动态印象、关于新形式的产生问题、作家与生活问题、今后文艺工作方向的估计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东平提出的问题是,战时作家的生存和写作都存在着困境。如果作家“不跟着军队跑,就没有饭吃,如果跟着军队跑,就不能写东西”。作家不能像原来一样只管关起门来自己创作而不问战事,那样人们会“把你当作特殊的存在”。然而,作家如果与大家一道跟着跑,就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聂绀弩、冯乃超、淑明、适夷、艾青等都就现时文艺打破旧有的商业文学关系、作家与抗战是游离的、抗战报告诗集特辑的热闹与伟大作品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萧红就此类问题一直默不作声,但是当有人提出现有的文艺活动中,“文化人散漫,无中心组织,工作不紧张”的时候,萧红再也坐不住了,对给文化人下的这种定义,她很不客气地说,“问题太大了!”。

  胡风认为,新形式开始会遭到拒绝,“萧红的散文,开始的时候,有些人看不懂,田间的诗,到现在还受着非难。但我以为,对于一种新的形式,只要它是为了表现生活,而且有发展的要素,即令它包含有许多弱点,我们也应该用肯定的态度去看它。”

  对此,萧红十分不满意,一直以来,对于萧军等人对她的创作说三道四就很反感,上海期间本来她的散文是有很多人喜欢的,可是,就在她的家里,她却听到萧军说,“她的散文有什么好呢?”朋友说,“结构却也不坚实”。因此,当胡风一提到萧红散文的事情,她马上敏感地反驳,“说我的散文形式有人反对,但实际上我的散文形式旧得很。”当有人提出,作家与生活隔离所以作品“空洞化,没有力量”,萧红迅速出来,“我看,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譬如躲警报,这也就是战时生活,不过我们抓不到罢了。即使我们上前线去,被日本兵打死了,如果抓不住,也就写不出来。”

  很显然,萧红对文学圈子此时弥漫着的激情式的“上前线”的口号是持反对意见的。而在下面的对话里,可以看到萧红在座谈中具有的“气场”,她可以扭转整个会场的气氛,并使其观点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当然,从萧红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文艺圈的活跃气氛,文艺创作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可以探讨的权利。武汉抗战时期,《七月》杂志座谈会这个平台,及时地解决了萧红展示独立作家姿态的构想,使她思考以久的创作观点得以释放。

  艾青  能够打进实际生活里面,对作者决没有害处。当时写不出东西来也是自然的。过去一个相当的时间,有了回忆和整理的机会,才会产生出好的作品来。……在监狱里的时候,只有零碎得片断,如果现在来写,也许可以溶成一个有系统的东西。

  萧红  是的,这是因为给了你思索的时间。如像雷马克,打了仗,回到了家乡以后,朋友没有了,职业没有了,寂寞孤独了起来,于是回忆到从前的生活,西线无战事也就写成了。

  绀弩  我提的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现在我想走进实际生活里面去,但是不能够,成天飘来飘去,到底应该怎么办?

  乃超  萧红说得很清楚,你现在就是在实际生活里面,现在那一个人的生活的抗战没有关系呢?问题是你抓不住。

  胡风  萧红说得很清楚,(大家笑,)现在大家都是在抗战里面生活。譬如你,你觉得要走进到紧张的生活里面去,实际上这一种感觉,这一种心境,就是抗战中生活的感觉心境了。你写不出作品来,像萧红所说的,是因为你抓不住,如果抓得住,我想可写的东西多得很。不过,我以为问题应该更推进一步:恐怕你根本没有想到去抓,所以只好飘来飘去的。

  萧红  譬如我们房东的姨娘,听见警报响,就吓得的抖,担心她的儿子,这不就是战时生活的现象吗?

  ……

  胡风 ……随时随地都有材料,只因为你(对绀弩)不去抓,不去抓是因为心情不紧张,也就是和抗战结合得不紧。

  绀弩  心情不紧张,不就是生活不紧张吗?所以我想走进紧张的生活里面去。

  ……

  淑明  不打进生活里面,情绪不高涨。

  萧红  不,是高涨了压不下去,所以宁静不下来。

  上述讨论,可见萧红的观点与众不同。她始终认为作家就在实际生活里,不必再进入生活。也就是如何看待作家身份、职责、地位等问题。由于她的观点很有道理,难以辩驳,人们不得不随声附和。谁会说自己不是在实际生活里呢,萧红无非是想表明,抗战以来文艺创作不要让高涨的情绪“影响到脚踏实地”。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由于许粤华事件,萧红正与萧军闹着感情纠纷,同时她也考虑着战争起来以后是否可以打回老家去。战争使大量刊物停刊,物价飞涨,人们每天都处在逃难心态中,文化人也不例外,对于靠写作谋生的萧红,可谓前途渺茫。在此期间,她接到来自北平朋友的信件,她整理后以《来信》为题发表在1937年8月5日《中流》第二卷第十期。萧红借他人之口强调作家岗位的重要性:

  我这些天生活很沉闷,天天日间睡午觉,夜间听炮声,在思量着,一旦战争爆发了,应当取怎样的行动。……

  吟借给我的两部书,因为担心它们的命运,今天寄出给你们了,和土地比起来,书自然很微小,但我们能保卫的,总不要失去。

  《七月》创刊以后,端木蕻良通过胡风结识两萧,决定住到他们中间,蒋锡金不常在家,为方便几个东北作家的活动,同意端木蕻良借住他的房间。如此,小金龙巷共计住进四个年轻人,每屋两人。还是由萧军买菜,萧红做饭,生活得很热闹。唱歌跳舞是常事,引得邻居和小孩子经常扒着窗户看。两萧都会跳“却尔斯顿”。大家闲暇时聊天,设想如果武汉守不住,四个多才多艺的人可以组成流亡宣传队。还可以开个饭馆,重活由萧军干,萧红负责上灶,跑堂由锡金和端木蕻良担当。还可以创出名菜“萧红汤”,就是哈尔滨流行的俄式菜汤——苏泊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