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普名家谈科学与文学联姻(3)

转自老丁新浪博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9日10:07 来源: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

  主持人:

  要有充足的前期准备。

  卞毓麟:

  不要故意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在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有什么诀窍,我说我没有诀窍,我也是十六个字,我们要把事情做好,分秒必争、丝毫不苟、博览精思、厚积薄发,这样久而久之我想会取得成绩。

  主持人:

  我觉得这里应该替广大的年轻朋友谢谢卞先生的建议和意见。今年年初1月2日是享誉全球的科普泰斗科幻大师阿西莫夫90诞辰,国内各大媒体做了很多工作,发表文章来纪念。长期以来,我们知道您花费了很多精力来研究阿西莫夫的创作特点。我们知道您是中国唯一一位自费赴纽约到阿西莫夫家中访问的人。请您谈谈这一段经历?

  卞毓麟:

  说到阿西莫夫,我们国内其实有很多阿西莫夫迷的,“阿迷”有两种,一种是阿西莫夫的科幻迷,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在世界上很有名的,国内也有很多他的科幻迷。还有一部分是他的科普迷,他的科普作品写得好,我就属于“阿迷”之一,他一辈子有470本书,可能还是不完全的统计。被译成中文的,他的作品到目前为止是104种,在全世界所有的作家中间,作品被译成中文数量最多的就是阿西莫夫。其中有科幻的、有科普的,而科普包括科学的方方面面,比如数学的、天文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地理学的、地质学的等等。其中第一本被翻译过来的书叫做《碳的世界》,那是1973年过来的,译者是林志新、甘志玉,那个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要把外国人的书翻译过来还有点崇洋媚外这种大帽子的风险,但是他们介绍过来了,就使得我们一大批读了这个书觉得科普还能写得这么好,就对这个阿西莫夫感兴趣,后来包括我自己也翻译过很多他的书。他这个人的一生很有传奇性,他1992年去世的,一个人能够有400多本书,而且这些书都是很有份量的,这些科普书有很丰富的科学内容,讲得很到位,这么一个人物是很传奇的。现在想要了解他,现在有很有利的条件,他临死之前的这本自传已经被翻译成为中文了,这本书就叫做《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我读了他的书以后,也读,也研究,也翻译,后来我就想这个人很了不起,我要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他,拜访他,当面跟他谈谈多好,后来我就跟他通信了,我也把我们翻译他的书寄给他,跟他通信,他很客气,他虽然非常忙,但是每次都回信。

  卞毓麟:

  到1988年的时候,我作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一位学者到英国爱丁堡皇家天文台去做访问学者,那一年在美国的巴尔的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举行大会,我就从英国去参加了,参加完了以后,我还是回英国继续我的访问学者的工作,后来我就想到了我人都到了美国为什么不去拜访阿西莫夫呢,然后我就到纽约去,我住在我过去一个学生那里,我说我要去拜访阿西莫夫,他说这里是很方便的,你直接跟他打电话好了,而且他的电话号码在黄页本子上面都有,你就查电话打给他,后来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我跟他说我叫卞毓麟,你还记得吗?后来他说这个名字听着很耳熟的,我说我想来拜访你,后来他说我想确认一下你是不是翻译了我好多书的那位中国人啊。我说是的,我说我现在正在纽约,后来他说好,他说这样吧,今天是星期四,他说你能不能星期六早上再给我打个电话来,如果我那天有时间的话我们就可以见一面。我说好,一言为定,1988是个星期六,我又给他打了一次电话,我说我是不是可以来看望你啊,他说好,你下午一点多钟的时候到我这里来,我就去拜访了他。后来我知道确实到他家里去作客的中国人,我是第一个人,我很幸运,你看书不如见到他本人,他脑子里想的全都是写作,他不旅游,但是他也不是个书呆子,他非常机智,讲话很幽默。我问他每天工作多长时间,他回答我,一般是9小时,有时候10小时,其实他那时候已经60多岁了,他说也有例外,他说比如像今天吧,上午有人来拜访,现在你们又来作客了,我今天一点活都没干,你看我样子很伤心吧。我写成了一本比较长的文章,就叫做《在阿西莫夫家作客》,刚才我讲的阿西莫夫自传《人生舞台》的终结本的后面作为一个许诺放在里面,大家可以看到。

  主持人:

  我觉得您这个经历很珍贵,因为随后几年,他也就过世了,再晚几年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今年各大媒体都很关注这个事情,阿西莫夫在中国有非常深厚的读者基础。

  主持人:

  因为我们这个栏目主要是做科学文化方面的普及。回到核心的问题上来,面向公众的科普问题,关于“科普”这个概念,时下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提法有些过时,相比较之下,他们更愿意使用“公众理解科学”这一类的提法,对这样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卞毓麟:

  这个问题很重要,您也问得很有意思,我觉得公众理解科学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在国际上面很流行。与此同时科普这个概念我认为永远也不会过时,“科普”这个词很明显的意思是科学普及,普及是什么意思?是普而及之,像“阳光普照”,反映了这么一种状态,“科学普及”,让科学普而及之,这个事情永远也不会过时,永远是需要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不应该说因为近年来有了公众理解科学这个提法,就认为我们原来讲的过时了,而我认为“公众理解科学”是科普的新的阶段,“公众理解科学”也没有到顶,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探讨的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公众参与科学”,我认为应该相对于“公众理解科学”而言又更进了一步,你也不能说“公众理解科学”这个概念过时了,它也没有过时,公众永远需要理解科学,而且永远有新的科学需要公众理解。我们的科普也是这样,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它就需要不断地普及,普及就是普而及之,有的人为什么觉得“普及”这个词不太好,他就觉得“普及”就是有一个人拿着科学到处去给人家普及,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理解一个狭隘的理解,“科学普及”这个概念应该像公众理解科学一样,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会到它就是这样一种过程,科学的普而及之,就像阳光普照这个概念一样的,这个很重要。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这些用词都是用得很好,而且将来还会永远需要这个词汇。

  卞毓麟:

  现在我们经常谈到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也有一些朋友说“科学普及”这个概念不好,应该说“科学传播”,这个也有不同的看法。科学传播,传播就是从一个小的范围传到更大的范围,就像这个水里面丢一个石子里面,一浪有一浪的事情,科学传播的过程,这个波浪有几个最主要的环节,有三个最主要的环节:第一个环节,科学交流,科学的内容哪里来?是科学家的劳动成果,你说我取得了科学成果,首先要交流,跟其他科学家交流,比如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比如在学术刊物上发论文,这个是在科学共同体或者科学界内部的一流交流,这是层次最高的交流。一旦你的成果获得了公认,接下来成熟的科学成果就要被放到科学教育里面去,不论是牛顿或者达尔文或者是爱因斯坦,他们的科学成果最后都进了教科书了,进了教科书,这个传播的环节叫做第二个环节,叫做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有什么特点呢?师者和受众都是特定的人群,而且作为教育系统的行为,有一定的强制性,比如你到中学或者大学里面念书,固然有选修课,但是基本的东西必须达到要求的,要不然拿不到毕业文凭。所以,教育一旦选定了一种模式、一个范围,在一定的强制的范围之内要完成你的学业。第三个环节,科学普及,科学普及的对象是谁?是全社会所有的公众,包括你是科学家,包括你是国家领导人,你都有需要被普及的东西。科学普及,它没有太强的强制性,就等于说《追星》这本书大家都说写得很好,你一定要看,不是这么回事,没有这样的强制性,而是你要用更高明的手段、用更好的作品来吸引大家关注科学,科学本身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这是译林的名言,这就对科普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的要点就是,科学传播这三个层次我们不应该混淆,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它们之间互相有联系,可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他们还是各司其职的。所以,科普这个概念不因为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强调公众理解科学,称为“科普”过时了,现在我们公众参与科学,也不意味着公众理解科学就过时了,这个都是永远需要的。科普和科学传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我刚才也讲了,都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我们有一些学者持这样那样的看法,都是可以探讨的。我们还有一些相当年轻的朋友似乎有时候表示科普这个概念过时了,我要对他们说要慎重考虑,要好好研究,自己的看法是不是有所偏颇。对我来讲,我觉得科普是一个很可爱的、不会过时的概念。

  主持人:

  我觉得您因为倾注了一生心血在这方面,而且刚才就科学传播和科普,包括公众理解科学等一些不同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剖析,对于公众对于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下面我们看一些网友的提问。

  网友:

  请问卞老师,您看电影《阿凡达》了吗?对我们的科普创作有没有启示?

  卞毓麟:

  《阿凡达》我看过了,里面牵扯到很多生命科学里面的基本问题,我觉得《阿凡达》这个片子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热闹的大片,其实它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有一个科学家的团队作为顾问,是很严谨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国家现在的科幻还不算很繁荣,也很缺少科幻片,这些片子也许能够给我们某种启示。对科普有没有什么启示?因为它本身是个科幻片,我觉得从科幻和我们严格意义上面的科普创作,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进行更多的思考。

  网友:

  在您的成长中,哪部科普图书对您影响最大?

  卞毓麟:

  这个话很难回答,可能我有一个回答会出乎大家的意料。从很小的时候,最开始出道的跟科学有关的书,也许会留下终身的印象,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还是解放前,很早的时候,看到过一套书叫做《幼童林库》,每一本书都很薄,是彩色的,画得很漂亮,上面字很少,那个时候家长给我买了这个书,我看过了,我知道太阳系,知道太阳系中间有九大行星,知道最大的叫木星,知道有个土星,有个光环,像戴了个草帽,那个时候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就是在那套《幼童林库》这本书里面,我还看到过一幅讲中国地理的图,分省地图,把每一个省都画成一个动物或植物的形象,比如湖北省画一个像青蛙的图形,新疆画成穿斗篷的小孩在那儿趴着,这个对小孩很有吸引力我到现在还记得。

  卞毓麟:

  那个上面写了省的名字,比如“新疆”、“江苏”,小孩的记忆力很好,家长再告诉你这是新疆,然后把这个地图连这个省的名字,还没上学我都记住了我觉得这都是很高明的,我们今天的科普作家也值得借鉴。

  卞毓麟:

  后来看了很多科普图书,比如到了上中学的时候,苏联的著名科普作家译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黑与白》等等,这些对我影响非常大,完全是文学家的写的作品。再到后来我就非常欣赏阿西莫夫写的这些书。我想读过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的人,就不要说了,跟我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如果没有读过他的科普作品的,我建议你们去读一读,读了以后,一定会跟我们有共鸣。

  网友:

  卞老师,我是一个文科生,想让您推荐几本科普著作,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

  卞毓麟:

  我说一本具体的书,我可以向这位同学推荐就是《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这本书有相当的篇幅,大概有将近100万字,但是不要害怕,它很容易读下去,它妙在从宇宙开始,整个的科学都给串成一条线,娓娓道来,一直后来谈到生命,谈到大脑等等,人工智能,谈到机器人,整个谈下来,你看不出来哪个地方在跳跃,但是他把当代科学整个都串起来了,并且都是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话说的。这本书很值得看。

  网友:

  卞老师,您是科学家转行专职搞科普,这样的例子在国外有吗?

  卞毓麟:

  这样的例子在国外有,比如刚才说的阿西莫夫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在大学里面搞科研、教书,但是他后来有更大的兴趣来做科普,同时他觉得应该做能够做得最好的事情,后来他就做科普。还有一些科学家不是彻底地改行来做科普,他既是做科学家,又做了很多科普,比如说美国的卡尔萨根,还有动噪趋势的,属于大爆炸哲学的提出者,他叫詹姆夫,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同时又是很优秀的科普作家。这些年来,英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的名字叫“约翰·格律斌”,写了不到100本书,也是很有影响的科普作品。

  主持人:

  这样的例子还真是很多。

  网友:

  卞老师,您对中国的网络科普这样评价,我们与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多大,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卞毓麟:

  网络科普,我不是很内行,可能对网络来讲,年纪越大的人可能越是迟钝一点,不如年轻人那么敏感,不如年轻人感受那么深。但是我也知道一些,比如像天文领域,国内就有好几个很不错的天文网,我觉得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崛起以后,任何方面,也包括科普,肯定要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传播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和初衷。所以,网络科普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至于网络科普跟国外先进国家有多大的差距?这个我有点说不清楚,我没有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我也没有发言权。这个问题,在某些方面有点像中国的报纸跟国外的报纸有什么差别,中国的电影跟国外有什么差别,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中国的网络跟国外的有什么不一样,有时候也很难说就是差距,或者叫差异。这个问题我比较抱歉,更回答不出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不是我熟悉的问题。

  网友:

  卞老师,如今网络影响越来越大,您怎么看待青年科普爱好者组成的网上松鼠会这样的团体?

  卞毓麟:

  科学松鼠会,我觉得他们是一个很可爱的团体,在某种意义上我甚至说他们很值得我尊敬,这些年轻人对科普有这样的热情,并且尽自己的努力,他们并没有取得太多方面的物质上面的支持,在尽自己的努力,要搞好科普这一块。并且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有很多方面他们希望能够超过前人,所以他们一些活动也得到了老一辈科普专家们的支持。我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能够把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看清楚,科普工作做好还是很艰巨的,会遇到很多困难,希望他们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奋勇前进,会有很多人支持他们的。

  网友:

  请问卞老师,我平时工作忙、家务也多,读书的时间不多,在选择科技书或科普书读的时候该优先选什么种类的?

  卞毓麟: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泛的问题,比如这位网友,我知道他是不是已经有一些爱好,比如说他是不是对天文有点爱好,或者对生命科学有点爱好,还是说原来他对科学不爱好。假如对某一个学科有点爱好,在特别忙的情况下,可以订一些这个学科领域的科普杂志,比如对探索宇宙奥秘感兴趣,对天文学感兴趣,他又没有太多时间看书,可以看天文爱好者杂志,里面有很多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的知识,而且它是比较普及的。比如《中国国家地理》,这个杂志也非常好,他虽然读书的时间不多,但是日积月累,慢慢系统地读一点书,原来的科学知识比较薄弱,慢慢积累,就像刚才那位网友一样,我可以推荐他,就可以把《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有时间看一点,科学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感受,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也在其中,科学的历史怎么发展过来的,看这一本书,当看完以后可能顶你看十本别的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