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普名家谈科学与文学联姻(2)

转自老丁新浪博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9日10:07 来源: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

  卞毓麟:

  回想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中国的古代语言的,我觉得是在初中阶段,我没有充分意识到,但是我发现很优美、很令人感兴趣,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初中的时候除了《红楼梦》绝对不想看的,老是吃饭,老是写诗什么,不想看。另外几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很好看的,孙悟空打白骨精,后来发现《西游记》是一部相当精深的书。年轻的时候,里面的情节打妖怪很好玩,后来发现影射到佛教里面的很多东西,那个时候也看,看得不是太懂。比较更容易看懂一点的是《三国演义》,它毕竟讲历史,我就记得我当时看《三国演义》不是看一遍,看好多遍,看到后来是相当入迷,里面有的段落就背下来了,《三国演义》的目录也背,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我现在回忆起来,当自己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这个大概是对古典文学的一种早期的偏爱。后来虽然我的作文成绩始终并不是很好,但是大概在测验的时候,跟古典文学有关的部分我都能够得到高分,这种积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卞毓麟:

  所以,有很多人跟我说你写的文章,总得说用词都是相当简练的,我说我很希望做到这一点,能少用几个字就不要多用几个字。

  主持人:

  我这也是题外话,卞先生在年少时候的读书经历,跟现在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主持人:

  我们知道您有一本书非常出名,花了很长时间写出来,叫《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这本书从人文地视角,从早期人类肉眼观天的智慧,写到望远镜发明后的天文学的巨大变化;从人类飞出地球的勇气和努力,写到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以外遥不可及的星球。这本书因此成为天文科普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您当时写作此书时出自什么样的理念?

  卞毓麟:

  这是我近几年来的一本书,是2007年出版的,出版以后也得到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奖励。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呢?现在人们似乎生活节奏都很快、都很忙,科学的东西要引起大家的兴趣不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我想我能不能写出一本书来,我讲的是科学,讲的是我熟悉的天文,还有我国近年来的航天等等这些东西。

  卞毓麟:

  但是看的人如果他是一个不爱科学的人,他偶然有一个机会拿到的这本书就像看北京晚报一样,随便拿起来翻了一翻,看了一小段觉得挺有趣,他还愿意再看下去。假如说是这样的,我就觉得这本书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并不是使得很多人知道了许多科学知识,而是使得很多人知道了科学也很有趣,科学文化不比现在的流行的其他文化好象更枯燥。如果起到这样的效果我就很高兴了。所以,我想要写好这样一本书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科学性和文学性必须要结合得好,科普,只要是有“科”字的事绝对不要做错,要别人看,要语言流畅,要生动,这个是不能缺少的。所以,我写作的时候这是我注意的第一点。

  卞毓麟:

  第二,要有历史感和画面感,就是你讲的这个事情使别人感觉到你处处都是故事,这就好听了,处处都是公式就不行了。还有这个书要充满画面感,并不是说有很多插图就是画面,我这本书里面是有很多插图,有200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很美、很好看,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假如把这本书里面所有的插图全部都撤掉,你来读这本书的时候,在字里行间的时候,在读者的脑海中间自己会出现画面,这个像写一个电影的文学脚本一样,电影的文学脚本并没有画,但是把它进一步加工的话,就可以形成分镜头的脚本,就可以拍摄了。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抱着这样一个想法,因为科学爱好者他会主动积极地投入来看这个,因为天文爱好者会积极投入来看这个,因为他本来并不是天文爱好者,就是很一般的人,如果你使得他拿到这本书以后看了以后有了感觉,科学很有趣,科学人文很有意思,那他今后就有可能对科学有兴趣了,我们科学在工作中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也许就在慢慢地扩大了。我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想法,这个也是我的一个新的尝试,我虽然从事科普创作也有三十年历史了,但是这本书是新的尝试,所以我讲天文知识的时候,我从彗星讲起,这个是哈雷慧星,这个最容易引起大家兴趣。讲彗星的时候首先讲一个故事,公元前44年前,罗马的独裁者凯撒女士生亡,这个时候天空中间正好有一个大彗星,从这个故事慢慢说,一开始看就有画面。

  主持人:

  而且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卞毓麟:

  对,所以后来这本书有一家电视台以这个书为主线,让我去做了10次讲坛节目,有一个频道也叫读书频道,讲过10讲,大概讲的形式有点类似于《百家讲坛》,讲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追星》这本书。

  主持人:

  我觉得您初衷就是要讲科学,更广地推广到更多的公众身上,然后采取人文的角度。我觉得您这个尝试是非常成功的,事实证明也是非常成功的。

  卞毓麟:

  这个后来获得了海峡两岸服务大流科普文化作品奖,还获得了国家图书馆的文经图书奖。

  主持人:

  市场销量也不错吧?

  卞毓麟:

  印了8500本,全卖完了,出版社前一段时间告诉我正准备重印,这个具体不太清楚。

  主持人: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科普创作其实很有兴趣,甚至于很多人在尝试写作,我们知道,您是国内大名鼎鼎的科普作家,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与体会。您能否就此给年轻朋友的一些好的意见?比如科普创作的基本要求、创作方法等等?

  卞毓麟:

  首先大家要有这么一个意识,科普不是一个炫耀个人的舞台,科普是需要去耕耘的一块田地,每个科普工作者都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我们不是那些“明星”,我们是要做事情。尽量不要有功利之心,有一个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大概有这样一个心态,才能够安下心来,才能把事情做得扎实一点,好一点。这是第一。

  卞毓麟:

  第二,你跟大家谈科普,谈科学的事情,科学里面有很多深奥的事,你为了把深奥的事告诉别人,跟别人说清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风格语言,应该采用一种很朴素的语言,不要很花哨,很花哨的语言,别人可能弄不清楚你到底想要讲什么,这个就是美国伟大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所强调的一种非常平实的,甚至口语化的写作风格,我是很欣赏的,他不是借助于能够使用什么样的形容词,或者应用多么高超的妙笔生花的词,他就是在于如何把复杂的事情用浅显的语言使得别人能够明白,这种风格,阿西莫夫有一个比喻,就叫做“平板玻璃”的风格”,就是玻璃有两种,一种是花花绿绿的橱窗玻璃,很好看,但是看不透后面究竟是什么。还有一种平板玻璃,好象根本就看不见这里有一个东西挡住你,后面是什么,一目了然,阿西莫夫这个比喻很好,他说他欣赏这种“平板玻璃”式的写作风格。让别人能够看透你告诉他的东西,这样作者想说的话就好象这些话直接从作者的心头流淌到读者的心田,中间没有任何的隔阂。我想,我们写科普最好能够做到这一点,使得人明白你究竟想要讲什么,当然首先要让你自己明白,有的人在自己还没有太搞明白的情况下,他就瞎写书、瞎写文章,这样是不行的,只有你想得明白你才能写得明白。

  卞毓麟:

  我们初学的科普作家,年轻的科普作家,大概这些话对他们还是会有用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