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普名家谈科学与文学联姻

转自老丁新浪博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7月19日10:07 来源: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

  主持人:

  十年前,我们知道您放弃过悠闲日子的机会,“改行”投身到出版界,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创建了版权部,为中国的科普出版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您从中科院到出版社,从作者逐渐成为了编辑。这些年来,我们知道您在上海科教出版了很多的图书,请您列举一些比较重要的图书,同时也想请您谈一下这些图书对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主持人:

  你刚才说到我放弃了比较悠闲的日子,到上海投身出版事业了,其实在北京也不是很“悠闲”,因为你在中科院从事科研有三十多年了,科研工作也是蛮艰苦的。很多人说这样子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你已经搞了那么多研究工作了,也快要退休了,你现在到了这个年龄了再去闯一番新的天地究竟是为了什么呀。我想是这样的,今天谁也不会漠视或者否认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卞毓麟:

  在1994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从那以后,从中央一直到地方,不断地号召大家要重视科普。就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面,我后来到了上海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他们领导很希望推出一批向从国外引进的优秀科普工作,和自己国家原创的科普作品,他们最需要的是人。我从事几十年科普工作,他们跟我很熟悉,所以他们就建议我在中科院还有五年就要退休了,让我能不能把我擅长的科普带到出版社来,我们好好在这个领域多做点事情。问我意向怎么样?在当时大环境下面,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很值得做,所以我举家到了上海,当时我去了上海,上海《文汇报》还特别发了消息,说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南下加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卞毓麟:

  去了以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有很高的热情,比如说我去了以后,策划了第一套书就叫《名家讲演录》,是我国科技名家以及文化名家,请他们每个人写一本小册子,这个书也做得很小,64开,比普通32开的书还要小一半,比较便携,放在口袋里非常方便,我请了很多名家写了,比如周光召先生、路甬祥先生等等,他们都给我每人写了一个题目,甚至于还有在世界上很有名的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已经90岁了,很难得。宋健先生当时正在抓夏商周断代工程,他就把这个写成了一个小册子给我,就好象是每一个名家做了一场讲座,做了一场讲演,所以这个叫“名家讲演录”,这个在当时还是相当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是一个例子。

  卞毓麟:

  现在在读书界、在科技界、在科普界,大家认为大概这一类比较高端的科普或者科学文化作品引进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一个就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从整个规模来讲,其实哲人石占第一位,十年下来出到现在,已经引进了90多种世界科普,我们还要做下去,这个是很有影响的。假如说在中科院跟很多科学家谈到哲人石丛书都不用介绍了,大家都很熟悉了。

  主持人:

  我知道那两套书就我这样一个领域外的人一直长期以来有所耳闻,并且也看到过一些的。今天的题目围绕主题来谈,您觉得在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起了什么作用?

  卞毓麟:

  自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们谈到科普的时候,就比较全面,通常总是讲到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还有科学知识。我觉得像名家讲演录这些名家谈到的事情,包括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都是相当充分的,这两套书不一样,哲人石丛书是引进的,名家讲演录都是我们国内的大家自己写的,篇幅也一样。名家讲演录是很简略的,只有几万字,哲人石丛书一般篇幅比较大,能够更充分地展开。

  卞毓麟:

  但是名家讲演录是中国的大家在给中国人讲,所以他们有很多提法更容易被我们的国人所接受,大家从里面短短的也就是三万字左右能够体会到他们对科学是什么看法,这个自然就把科学精神和具体的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并不是就知识而谈知识,就精神而谈精神,这样皮和毛怎么能够分开来。哲人石丛书,我们分了当代科普名家系,有当代科学思潮系列,当代科普名著系列,分了几个系列,不同的系列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说当代科普名著可能更多地把当代科学成就普及给大家,但是我们选书的时候,国外的好书也很多,我们选过来翻译放在哲人石丛书,有一个标准,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尽可能不要偏废,这个对我们国人来讲也是一种很好的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世界上很畅销的书,我们自己创作的时候能够从里面领悟到什么东西。

  主持人:

  算起来,您从事科普创作已经三十多年了,参与编著、翻译了很多科普图书,并且写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拟稿收了一篇短文叫《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都是知道您的大名的。您的科普作品有一个特点,不仅熔科学性趣味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科学性》、《莎士比亚外篇》等等。您在写作中或者创作中怎么样将科学与文化很好地结合并且融汇在一起的?

  卞毓麟:

  从我自己几十年的阅读和大概三十多年的科普创作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人类所掌握的整个知识大厦各个部分之间其实都是互相有联系的,其实并不像我们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一门课一门课划分得那么清楚的。这是事情的本来面目,过去包括我自己,一开始不太注意这一点,没有注意到事情的全貌。比如写天文的时候,就滔滔不绝地把有关天文学的知识搁进去,天文学和社会、和其他学科、和人文究竟有什么关系,这方面注意得不够。注意得不够,并不是说这些事实本身不存在,大家经常讲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发现,我觉得科学跟人文和文化的其他方面不是缺少联系,而是缺少的是看见,缺少的是发现,当你脑子里面有这样子的意识,你很自觉地时时关心这一点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当你有这个愿望,我把发现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关联,它们之间的呼应,它们之间的默契,它们之间的和谐,你自己感受到了它们之间这种和谐的美,你就有一种欲望想告诉别人,这个时候就体现在你的作品中,这就是很优美的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最好的建筑你是发现不了它哪儿是艺术的开始”,这个是融为一体的,我想我们优秀的科普作品、科学人文作品也应该是这样,读的时候分不清楚哪儿是科学结束了,哪儿是人文开始了,它们都是融为一体的。假如说我们有这种强烈的意识的话,很多人也许都能够写出这样很好的作品来,也许我们过去关注得不够,也许我们发现得不够,我们更多地关注、更多地发现,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主持人:

  我刚才在听您说的时候,我认为能够把这两者融合,应该具备两种素质,科学素养的知识架构,和人文的素养的知识架构,因为有些人不具备人文素养可能缺乏另外一种知识架构,您的人文素养是不是从早年就一直开始积累起来,后来在写作当中才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和效应的?

  卞毓麟:

  我比较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写作的上游是阅读,这个像一条河流一样,在您的笔下能够流淌出来要有上游,这个上游就是阅读,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总是在强调读和写的关系,我觉得这个关系确实很密切,虽然我开始从事写作的时候也已经是30多岁了,但是阅读是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的。我想,这可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在中学时代,一直到高中,我的作文都不是很好的,作文都没有得到很高的分,但是我非常喜欢看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辞、古典小学都很喜欢读,喜欢体会里面许许多多的细节,这无形之中是一种积累。到后来我开始从事创作的时候,这些积累就像在仓库里面库存的东西,都出来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