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红枫林的琴声》(12)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5月03日16: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于向阳

  在那个年代,村中的学校没有经费,两间土屋用石灰粉刷一下就成了5个年级的教室,桌子椅子都是社员凑的,高低参差不齐。由于学生不足,教室就成了几个年级同时使用的课堂,我们共两个教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政治等课程都要教,晚上还要教夜校,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那些日子如果延上教成人夜校,那是小学校最热闹的时候。村革委会主任派村里的几个青年人点燃了让学校操场亮如白昼的柴油灯,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出来凑热闹,那时候教夜校的课程是“三首歌曲:《东方红》《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连教歌词加教唱歌,由于当时是上级布置的课程,因此,每个家庭都要出来人学习,我们当教师的负担也是每天到深夜回宿舍睡觉。

  小村没有电,学生每天晨读或者晚自习,都要点起煤油灯照明。煤油灯次第燃起,灯光连成一片,教室里亮堂堂的。冬天。寒风透过门窗的缝隙进入教室,就见油灯那豆大的火苗就开始跳跃,忽明忽暗。教室内有一股浓重的煤油燃烧的气息。

  我们知青来农村插队,只带了铺盖和双手,当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总要向村中的父老求助,但是好多事情往往还不等我开口就有人主动的去解决了。

  记得当年我们村的保管员陈明之五十多岁了,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学校上学,他每天晚上和早上总是陪着孩子来到教室,和我们一起上自习,当我们都在学习的时候,他雕塑一般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的大马扎上,吧嗒吧嗒的吸着他的大烟袋。表情严肃,两只不停闪烁的眼睛捕捉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由于他在这里义务值班,学生们格外自觉潜心学习。

  “向阳,给你这盏灯用,这盏灯是我弟弟从济南给我带来的,你在学校备课需要。”我看到,这是一盏玻璃油灯,由于造型奇特,它能让灯光提高好多倍的亮度。我知道他兄弟在济南军区医院当医生,在春节探家时候给他买的,这样贵重的礼物,我怎么能要呢!我谢绝了,但是,他没有回答,只是把漂亮的油灯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点亮了灯光,然后,又一声不吭的坐在教室的角落。

  同学们谁的煤油灯坏了,只要说一声,陈明之很快就会帮他再做一个小巧而精致的煤油灯。同学们都听他的话,由此我也省了不少心事。

  在没有电的时节,村庄的夜晚,煤油灯是生活的主角。放学时,我拿着当时很缺的手电筒给同学们照亮回家的路,但是,陈明之大爷总是让我先回家,他去送每个孩子回家。

  有一次,我突然感冒发烧,浑身发软,晚自习没有去开门,可是,陈明之大爷和补习功课的同学们却都到了,看到我没有到,陈明之大爷让同学们呆在学校门口,他赶到我们宿舍问究竟,当他看到我的情况后,急忙替我安排学生复习,并给我找来村里的赤脚医生,让我打上针,吃上药。第二天早上我刚起床,同学们陆续来到我宿舍看我,他们每人都拿了两个鸡蛋放在我的洗脸盆里,洗脸盆里里装满了鸡蛋,在那个副食品匮乏的年代,农村鸡蛋就是最宝贵的了,我深深的为孩子们质朴的行动感动,流泪。只有把感激之情放在备课与教学中,当同学们在全公社学校评比综合成绩获得第二名的时候,我感到特别的欣慰。

  转眼间,多年过去了,那朝聚暮散的灯火已经远去了,小村早就通了电,安装了电灯,但是那村头的学校,微弱的灯光曾经燃烧了我的青春,给我带来许多温暖的回忆。每当想起插队的知青年代生活,除了那些学生,我还会想起陈明之老大爷,他举着枣木大烟袋在教室的角落喷吐着一圈一圈的烟雾,他给我放在办公室的油灯照亮了我青春年代的道路,至今,还在闪烁着光芒!

  

  

  “神仙”的烟云

  我国是个种植烟草的大国,在世界上也是烟民最多的国家。在我的周围,我的许多朋友,我的父亲,三个弟弟都曾经是每天抽一盒烟以上的烟民,但是我的母亲不吸烟,也许是遗传母亲基因的缘故,我对吸烟却并不喜欢。尽管我在青春时代就插队在烟草种植基地——潍坊。也没有去向贫下中农学习那些吸烟的习惯。当时有个最盛行流传的说法:饭后一纸烟,胜过小神仙。社会上还有一个说法:“民间流传:林彪不抽烟不喝酒只活了63岁 ;周恩來只喝酒不抽烟,活了73岁 ;毛泽东只抽烟不喝酒,活了83岁 ;邓小平即抽烟又喝酒,活了93岁 ;由于那些伟人都吸烟,所以我就对那些吸烟的前辈,朋友都非常尊敬,但是确实又怕呛,所以只好远避,以至于到敬而远之的地步了。不过,有时候却躲避不了,当朋友们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当逢到节日全家在一起的时候,看到他们手里都夹着烟卷,袅袅烟雾中,划拳行令,猜谜劝酒,大筷子肉,大筷子鱼。无休无止的争论,我从来都是静默地面对眼前的一切,酒席还没有结束就找清净地方呼吸那新鲜空气,我很喜欢交朋友。只是对室内的烟草味道有些可怕。我问过周围吸烟的许多朋友,为什么要吸烟?得到的回答是吸烟可以排除心理的压抑。从香烟中可以排遣寂寞,用火焰点燃一只香烟,许多吸烟的朋友可以用嘴吐出许多的眼圈来,然后看着那烟雾一点点升起,看着它或扭或旋,或飘或沉,依旧是那么轻盈,终于还是归于消散。记得在插队的时候有一个名字叫陈涵之的老乡朋友对我讲述了一个凄美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小夫妻在海边的小屋生活,男孩打鱼,女孩织网,做饭。小夫妻恩爱无比。由于女孩长的很漂亮,被当地的渔霸看上了,就在男孩出海打鱼的时候抢走了女孩,女孩不愿意被渔霸侮辱,趁渔霸的打手不注意,一头撞在礁石上自杀,村里的乡亲们埋葬了女孩。男孩打鱼回来后,不见了妻子,到处寻找,老乡们告诉了女孩的遭遇。男孩跑到女孩坟上大哭。哭累了睡倒在坟头,梦见妻子对他说:坟头上长的那棵烟草就是她的化身,等秋天把那烟草的叶子晒干磨碎吸取烟味就可以和她相会。男孩醒了,果然看到了那棵烟草,男孩就开始小心呵护烟草的成长。秋天,烟草长到一人多高,开花结果了,男孩就把叶子晒干,果实当作种子。从此,男孩便开始了吸烟,当村子的村民听说后,感到新奇,待到第二年也开始种植,并把那棵烟草起名为:相思解愁草。”如此传说,确实让我感动的流泪,也感到烟草的“神圣”!

  “天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这四句偈子说道人生如烟,也有光亮,也有绚烂的梦幻,但繁华过后呢?还是消失在凡尘中。于是,寂寞和遭遇挫折时对自己笑笑,其实没什么可寻找的答案,人看风景,风景也看人,看过了,风景依旧在,风景已不在;看过了,人依旧是人,人也不在。只是对自己的安慰罢了!

  我的父亲是在60岁以后的一次心脏病严重发作而听从医生的劝告后戒掉香烟的,后来他的酒也不喝了。他离开人世的时候74岁,看来也是天命!

  我在插队知青回城那年,就业到一家商业公司,当时我们从潍坊同时返城就工的老知青在我们单位的有七十人,竟然有3名男知青还没有走到60岁就因为肺癌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烟瘾都很大,属于神仙级别的烟民。我经常听到他们的口头禅就是:饭后一支烟,胜过小神仙,但是,他们给妻子和孩子却留下了痛苦和遗憾!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世界之大,有我如何?世界之小,我又如何呢?于是,吸烟者越来越多,烟云中的“神仙”飘飘渺渺,时而绚丽,时而平淡,欢欢乐乐,悲悲切切。烟草照样种植,烟厂照样生产。尽管政府已经多次制订法律,开始宣传吸烟的弊端,但是,烟民们我行我素,继续制造“神仙的悲剧”!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老朋友见面,总是关心地问:要注意身体,要健康快乐。我也真诚地希望朋友们放下那“神仙”的烟云,永远健康快乐!

  童年的春节  

  童年的春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拜年,每到初一,就老早起来,吃了饺子。就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热热闹闹去拜年。我家住的市北区吉林路25号大院,四十户人家,我们从楼下开始一直到三楼。每到一家邻居门口,都稚气朗朗的喊:“大叔大婶,给你拜年,”邻居家的大叔大婶总是笑眯眯的开门迎接。又是糖,又是瓜子,花生,把我们小孩的衣兜里塞得满满的。拜年一圈下来,得2个小时,我和弟弟们又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跑亲戚家。

  我父亲弟兄十人,在青岛有二大爷,三大爷,十一叔,我父亲排行老十。记得我三大爷住在胶东路菠萝油子那里,在我父亲的带领下,开始挨门拜年,到十一叔家,一般就是中午了,十一婶总是包许多饺子,摆上过年的好菜。我们十几口人吃团圆饭。

  下午,我们兄弟姐妹就要去母亲的亲戚家去拜年,我母亲在青岛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我们最喜欢到母亲的姐姐家去拜年,因为我大姨每年春节都要给我们留好吃的,还给我们每一个孩子分五毛钱,那时的五毛钱可不是一般,因为当时的工人每月只赚34元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