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李骏虎:于传统束缚中开疆辟域(3)

——七○后作家访谈录之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1日14:05 来源:《芳草》 张丽军

  19.米兰昆德拉曾说“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响。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在《母系世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义,作品中兰英、红芳、秀娟作为乡村女性谱系中的代表,您用舒缓的节奏、平实的语言诠释着她们背负生命负担的别样的人性深度、精神创伤和存在价值,故事淡淡的凄凉却充满着强烈的艺术张力,这种平缓之中的艺术张力是乡村女性原始的生命力的自然呈现带来的吗?您笔下的女性人物沿袭着传统女性的观念但又呈现出她们的特质,成为不同于以往小说中的独特的“这一个”,那么您认为您笔下女性的独特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李:我认为全中国的农村其实都是一个农村,而全中国的乡村女性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大类,和中国的农村都很相像一样,全中国的乡村女性也都很相像,要写好她们其实很容易,只要怀着一颗爱心,贴着人物性格去写,把人物塑造好了,小说就成了。《母系氏家》里唯一不同于乡村女性的人物是秀娟,她的博爱是中国乡村女性所不具备的,这是我的创造。但是你看,赋予中国乡村女性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会显得很美,而不是假,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20.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从文本意义上来说,李骏虎开了一个从风俗史和人的精神角度去描写当下乡村世界的先河,他呈现的乡村是醇香的原浆,他笔下的人物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同时充满温情地描画着乡村的麦收风光、民俗画卷,隐含着说不尽的温情与和谐。您自己怎样看待这样的评价,准确吗?

  李:这似乎是《小说选刊》转载《前面就是麦季》时编辑的话,我认为这个评价是说到我心里的。

  21. “当美恰好揭示出超越的实在,当这一实在被感受为美,当每件事物因其真实而被认为本质上没的时候,这就是伟大的艺术。”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中,您认为自己之前那种超验的创作艺术特质有没有受现实的束缚?

  李:我后来发现,最先锋的就是现实主义,正是因为现实的“超验性”,而我坚定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也正是看到了它的包罗万象涵盖一切,在我的所有作品中,即使是最“现实”的作品,也总是不自觉地运用着“超验”,它仿佛神性的东西,赋予作品以灵性。我不认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束缚了我以前作品里明显的超验性,相反,我觉得是现实赋予了超验更大的艺术表现力,超验之于现实主义,就像闪电在乌云和大地之间窜动。

  22.“如今的世界格局下,要找社会变革,其实在农村是找不见的。《小社会——铅华与骚动》选择在城乡接合部,既能体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又能体现对农村的带动及影响。要反映现实社会和时代发展,还得写城市,还得写主流人群,还得写中坚社会,还得写知识阶层。”您是否认为中国的农村仍然没有在现代化的路上呢?对于城市农村二元结构您有什么看法呢,对于农村的未来您认为应当是怎样的呢?

  李:中国的农村,摆脱远古的生产方式也不过三十年时间,所谓的现代化,表现在房子、车子、和家电上,表现在外出务工上,而实际上还是小农经济,农村和农民只是被时代大潮揪扯着无所适从。而以乡村精神背景为基调或者反乡村精神为基调的中国城市,实际上离真正的城市文化还相距甚远,所谓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我觉得不存在,整个中国从精神上就是个大农村,我所说的要写城市、写主流人群,其实就是写这种纠葛,这种现状。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村人,我看到农民被钱牵着鼻子纷纷离开土地,是感到很不安的,如果连农民心里的美好都被打搅了,这是很悲剧的,怎样让农民回到土地,让农作物足以让他们衣食无忧,这是很重要的,国家不需要给钱让他们种地,只需要真正实行义务教育,真正完善医疗保障就可以了,就是大同世界了。

  三、对当下文坛的认识

  23. 70后的作家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这一方面使作家的创作天地得到开拓,但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多少有些轻盈感,那么您是怎么看待文学作品的“历史内涵”?您认为在新时期淡化了历史之后应该如何开拓文学作品的深刻感与厚重感?

  李:“70后”的自我开始摆脱时代对整体命运的支配,这使得文学对个体的关注得到拓展,艺术的轻盈和自由得到彰显,但是,“70后”因此而缺乏历史感,这是时代决定的,但是也可以以作家的意志为转移,毕竟,一部作品没有历史感注定是浅薄的,人物没有命运感是苍白的。在这样一个琐碎庸常的时代,70后的笔触多是“民生”、“底层”等等叙事,这是危险的。我选择了解并书写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寻找并廓清一段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反观时代,这样就能够解决作品分量的问题,至于“深刻”,这个词不应该属于文学艺术,所谓的追求深刻,对小说是一种戕害。

  24. 那么您认为70后作家创作的整体现状是怎样的,您喜欢哪几位国内70后作家作品?对于70后作家,您认为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审美局限或缺陷?您的文学创作的不足之处或您不满意之处是什么?

  李:我读同时代作家作品比较少,女作家作品更少,印象深刻的比如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不错,很有生命体验。在我有限的浏览以及和同时代的作家的交流里,我觉得“70后”的创作最大的问题是模仿大于原创,原创精神匮乏,并且同一性太明显,遮住作者名字,说某一篇作品是谁写的都可以。“70后”要想出大家真的太困难了,很多人走不出模仿,形不成鲜明个性。至于我个人的文学创作,我一直认为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大于自己的技法,我越来越不重视小说的形式和技巧,我自己用“呈现”来表述自己的创作状态。我一直是个票友水平,并且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25. 因为您曾经有过在洪洞县挂职的经力,那么您有没有计划创作有关官场题材的小说?在未来一段的时间,或更长时间您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李: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写出一部反映当下时代的作品,但是总是质疑自己掌握的素材。对于中国的官场和社会现状,我比其他挂职作家更了解一些,因为我挂职的是自己的家乡,而且我担任的是“实际职务”,这一个阶段对于我的思想的作用远大于对创作的作用,我没有热情创作什么官场小说,但也许会写一部社会小说,或者说这段经历所得的经验,影响着我所有作品里的价值判断。

  26. 2010年对您来说应该是不平凡的一年,您凭借《前面就是麦季》斩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一个月后您又凭借《母系氏家》获得“赵树理文学奖”,而这之前您曾获得十二届庄重文学奖、山西新世纪文学奖,那么这些奖是对您之前创作阶段的一个认可,那么您能具体谈谈它们对您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吗?

  李:搞创作获奖对作家的好处是有很多实惠,经济上的,待遇上的,还有它们永远会成为一种标准。但是,对于创作来说,意义不大,比如说获了一个鲁奖,不能推动我创作出大作品,但是却能够让我心态放松,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去写作,而不用担心发表和出版的问题,这种自由,是我最想得到的。

  27 您凭借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成为鲁迅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山西主流媒体评价,此次李骏虎的获奖,标志着山西省作家“后赵树理写作”所达到的新高度。您自己怎样看待这个评价呢?您认为自己的创作与老一辈山西作家如赵树理之间的突破与不足是什么呢?

  李:这里有两个误解,首先我只是第五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第四届的田洱比我小很多。其次所谓的“后赵树理写作”也不准确,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你不能说宋词是后唐诗写作。但是我们这一代作家比起山西老一辈作家差距是明显的,首先最重要的缺失是赵树理对时代和政治的关注我们不具备,老一辈作家作品对时代的作用,我们也远远不及,这不是山西一省的问题,是全国青年作家的问题。相比来说,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就做的很好,比如山西作家张平的作品,那样的社会情怀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28在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母系氏家》入围第一轮投票后落选,您认为这是宣传力度不够,很多评委不了解您的作品所导致的吗?在当前文化市场机制下,您对文学宣传有什么看法?好的文学作品需要市场装潢、包装吗?

  李:真正好的作品,自己就有市场号召力,宣传只能做出畅销书,做不出长销书,我不是很感兴趣什么宣传,这是对文学作品自身感染力的嘲讽。《母系氏家》第一轮入围,我已经是很意外了,因此它的落选我一点不意外,让我感到安慰的是,读过他的评委都认为是上乘的作品,这就够了,获奖不是目的。

  29.山西有一个强劲的短篇小说创作传统。您怎样评价“山药蛋派”?它的文学创作实绩对您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呢?您认为山西作家群中老一辈作家与新锐作家相比,新锐作家的创作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新锐山西作家不足是什么?

  李:我是读着“山药蛋派”的作品长大的,老作家们朴素洁净的艺术手法和纯正的艺术追求深深地影响着我。之后的“晋军崛起”受翻译文学的影响比较大,他们的价值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我们这一代和比我们更年轻的作家,优势是阅读的丰富,对西方大师几乎倒背如流,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跟大社会脱节严重,也不是很了解时代的核心问题,这就造成原创性不足和格局过小,这个问题是全国的普遍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