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专题摘要:1月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梁鸿鹰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主持。

铁凝:在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致辞

今天是史铁生61岁诞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召开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以这样一种朴素而安静的方式,和铁生的灵魂对话,进行文学与精神的交流,具有特别的意义。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中短篇小说,《我与地坛》等散文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和出版。1998年肾衰竭致尿毒症,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扶轮问路》、散文集《记忆与印象》、剧本与影评集《妄想电影》、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等出版,2010年底在北京去世。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主要获奖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1997年获上海市长篇小说奖;《老屋小记》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病隙碎笔》(之六)2002年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病隙碎笔》2002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本人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史铁生部分作品介绍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在文章中,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本文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扶轮问路》
  书中,花钱的事、看不见而信、理想的危险、乐观的根据……史铁生通过洁净文字,铺陈着自己对人生、社会、命运、价值观、世界观的思考。此书还收录了史铁生的诗,这是他心灵的密语,只有在星光璀璨的深夜,凝神谛听,才能领悟到神启的灵光。
《我的丁一之旅》
  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那些灵与肉的纠缠,性与爱的排演,那些孤独的感动和温情的抚慰,那些柔软的故事和坚硬的哲理,无不给人以情理之中的体验和意料之外的启示。
《奶奶的星星》
  《奶奶的星星》收入了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数篇。《奶奶的星星》曾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史铁生记忆

史铁生与父母一起

史铁生与父母一起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在地坛公园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在地坛公园

1984年回清平湾

1984年回清平湾-4

幼年史铁生

幼年史铁生

1984年回陕北清平湾-1

1984年回陕北清平湾-1

1984年回清平湾

1984年回清平湾-5

下乡插队前史铁生(右三)和同学们

下乡插队前史铁生(右三)和同学们

1984年回清平湾-2

1984年回清平湾-2

1984年回清平湾

1984年回陕北延安

史铁生(前右一)和关家庄大队男知青们

史铁生(前右一)和关家庄大队男知青们

1984年回清平湾-3

1984年回清平湾-3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和陈志伟在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和陈志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