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今年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辰130周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纪念座谈会2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云山

今天,我们聚集一堂,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深切缅怀鲁迅先生的卓越成就、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在此,我谨向鲁迅先生的亲属和参加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向为我国文艺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鲁迅专栏 更多>>

鲁迅生平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详细

《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 详细>>

《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
《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

编年体——分类编年——大编年,小文体,全而不乱。作为编年体全集,一般的编法是把全部作品统一编年,他们的做法就是把鲁迅的日记、书信、杂文、散文、翻译、学术著作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全部混排在一起。
  而这一次的不同,编委们考虑到将文学作品、学术著作与古籍、碑刻等混合编排,会给读者带来不便,所以采用了分类编年的方式,把全部作品分为“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大编。
  四大编:创作、译文、学术、美术
  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
  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
  学术编:包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专著,包括鲁迅辑录整理的古籍,也包括鲁迅整理研究过的石刻。
  美术编:包括鲁迅自己的绘画、书法、封面设计等,也包括他编辑的各种美术作品。

座谈会会场 摄影:王继国

林 非伟大的爱心

鲁迅毕生都深深地挚爱着自己整个的民族,希望大家都能够生活在平等与自由、高尚和博大的人生境界中间。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点,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就追求“首在立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在完成了这样的目标之后,自然就可以达到“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破恶声论》)的结局。他始终为此而英勇地呼号和奋斗。 >>详细

王富仁中国需要鲁迅

越是在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
  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
  关于鲁迅,我已经说过太多的话,至今仍然有许多话想说。我现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我现在最想说的话就是:中国需要鲁迅、中国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详细

郑心伶鲁迅学就是“人学”

鲁迅是历史伟人,他离开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周氏鲁迅”真的走了。但鲁迅的精神、思想、人格及“鲁迅文化”、“鲁迅传统”并没有“远去”。“魂兮归来”,“鲁迅风”不会灭绝,鲁迅是永恒的。因而,我们还是有希望的。>>详细

赵京华如何深化21世纪的鲁迅研究——以日本为参照

21世纪,如何深化我们对于鲁迅的认识,如何重建鲁迅之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意义,以突破目前研究界闭塞停滞的状态,我以为关键在于要重新认识和理解鲁迅所身处其中的20世纪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特别是由复杂多元的关系性所构成的历史结构,由此才可能进一步发现鲁迅与那段历史乃至当下的血肉联系。这是我近年来阅读和整理战后日本鲁迅研究成果时,所获得的一个深切体会。>>详细

李继凯鲁迅:在墨迹中永生

近期,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讲话中列举了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外,还特别强调了高校要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详细

彭小燕鲁迅:在苦难·虚无与信仰之间

一个生命,诞生130周年,这是个什么概念?往小看,一个活了56岁的人,他得由生至死再活过两轮之后,又开始第三生,在这第三生上,他又长到了18岁。往大看,可以是从1840年到1970年,是中国(只是就中国而言)经历了鸦片战争及其之类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戍变法、八国联军入京、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详细

孙 郁在章太炎的影子里

早期的鲁迅看重章太炎,其实是相信英雄人物的济世能量的。即觉得救民于苦海的,大抵是有学识、见解深的人,是可以冲向火海的斗士。那时候他崇尚拜伦、海涅,对摩罗诗人有感情,都是这样。他将此喻为知识阶级的战士。>>详细

顾红雅孩子,真的解放了吗?

最近,网上热议的五道杠少年黄博的事件,不禁使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鲁迅的那句名言——“救救孩子”。>>详细

李林荣纪念作为文人的鲁迅

纪念一个历史人物,最好也最切实的方法,是缅怀他的生平行迹,从他有稽可查的一切所作所为中,追寻某些可资当代镜鉴的经验和启益。对鲁迅尤其如此。这不仅因为在鲁迅生前身后,人们谈论和评价他的话语实在已经太密集,以致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他本人的言行作为,而且也因为他的人生历程,相比于附着其上的种种性质不同的繁复修辞和厚重期许,都显得过于短促和简明。>>详细

张梦阳鲁迅文艺理论批评的现实启悟

鲁迅是栖于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两大领域的伟大作家和批评家。他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至今仍然具有经典性,有着重要的现实启悟。
  一、公正——“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坚持公正的立场,“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正是鲁迅从事文艺理论批评的第一条原则。
  左联盟友茅盾的《子夜》出版以后,1933年5月15日《新垒》杂志第1卷第5期发表署名焰生的《〈子夜〉在社会史的价值》一文,说:“《子夜》的文艺价值虽不能超于社会史的价值,但可以说是文坛仅见的杰作,而以阿Q传而沾沾自喜,躲在翻译案头而斤斤于文坛地位保持的鲁迅,不免小巫见大巫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至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第1卷第79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0月版[下同]。)借《子夜》的问世讽刺鲁迅。其实,不过是无知妄说,作品的价值是不以篇幅的大小、字数的多少为标准的。《子夜》不愧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杰作,但无论如何其思想意义是不能与《阿Q正传》相比的。以《子夜》贬低鲁迅,只是出于对鲁迅的恶意罢了,但鲁迅却不仅没有丝毫介意,而且对《子夜》的出版欣喜之极,在1933年2月9日致曹靖华的信中喜悦地告知:“我们这面,颇有新作家出现,茅盾作一小说曰《子夜》(此书将来当寄上),计三十余万字,是他们所不能及的。”>>详细

(日本)竹内实近来我的琐事与鲁迅、孔子

《文艺报》要出“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特刊”,李冬木约稿并通知我题材不一定拘泥于鲁迅。
  关于鲁迅,我曾经写过几篇,都收在两三年前出版的三卷本《竹内实“中国论”自选集》第三卷《映像与文学》里。>>详细

(日本)吉田富夫精神胜利法与不准革命

提到《阿Q正传》,谁都会说“精神胜利法”。
  不过在我,倒是看重“不准革命”那一章。
  阿Q这个人物,其精神构造的特征在于“精神胜利法”。这一点,鲁迅自己在作品中写得很明白,读过作品的人也都知道。而将其同中国国民性联系在一起的,诚如大家所知,是沈雁冰,也就是后来的茅盾。>>详细

(日本)山田敬三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相叠、充满良机的一年。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方面的关系学会也都热热闹闹地筹备着各种纪念仪式,我所在的孙中山纪念会(财团法人)已于去年开始陆续地举办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国际性研讨会,今年在东京和神户等地也将举办一些会议。虽然说这个革命是一次具有划时代、重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运动,但自革命成功的那一刻,就注定其成果是惨淡的。>>详细

(日本)尾崎文昭鲁迅还是值得读下去

2003年有个网站转载了我在韩国头一年召开的某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二十一世纪里鲁迅是否还值得继续读?》,引起了一点争论。骂我的人也不少。很多人似乎只看了标题便以为我是在否定鲁迅的价值。>>详细

《文艺报》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专刊

在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们用这一期专刊作为纪念。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属于全体中国人民,我们为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是一位文学家而感到骄傲。关于鲁迅的研究和阐释仍然在进行,鲁迅思想的“当代性”正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本期专刊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研究”性质,展现的是这么多年来人们对鲁迅的敬仰和热爱,包括国外鲁迅研究界的认真和热情。非常感谢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先生,本期专刊的稿件基本上都由他逐一邀约并落实。感谢广大作家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日本学者李冬木先生的付出。

——阎晶明  

刘绪源鲁迅杂文艺术魅力再探

鲁迅杂文的魅力,我以为,首先在于“气韵生动”。鲁迅每篇文章都充满精气神,显得生气勃勃,这是最大的特点。鲁迅能把气运送到每一篇文章的细部,使文字从头至尾“活泼泼地”。>>详细

陈国恩“鲁迅”的意义及当下价值

“鲁迅”的意义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五四”时期,人们大多看重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质,肯定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到二三十年代之交,站在左翼的立场上,鲁迅对国民灵魂的解剖、对民众愚昧揭露的态度,就不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了。>>详细

李云雷《故乡》与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愁”

鲁迅的《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经典,它表达了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经验,在这篇小说中,鲁迅表达了启蒙知识分子与乡村的疏离感,这种疏离同时也带着留恋、感伤与寂寞,这种“疏离”不仅来自时间上的距离,同时也来自知识上的优越感或自卑感,可以说是新知识在面对旧世界时的一种态度:>>详细

李 怡人生,还是为人生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表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详细

李红强网络“民意”中的《鲁迅传》——一个出版者的观察

有关鲁迅的传记,张梦阳在《鲁迅传记写作的历史回顾》中有过统计,超过40部。其中有名者如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林贤治《人间鲁迅》等,再早些甚至逼近“经典”的,还有冯雪峰未完稿的《鲁迅传》。>>详细

黄乔生博物馆办学术刊物的成功尝试:《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是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目前国内外惟一公开发行的鲁迅研究专业学术刊物,是全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详细

李 浩沪上鲁迅研究的奇葩——《上海鲁迅研究》简介

《上海鲁迅研究》最初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创刊于1979年,《上海鲁迅研究》始终坚持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其鲜明特色,兼顾理论研究的办刊宗旨,坚持“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成为富有学术个性的鲁迅研究的专业刊物。>>详细

沈 哲南国的鲁迅研究景观——《鲁迅世界》《民族魂》简介

广东的鲁迅研究,在中国鲁迅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过钟敬文编的《鲁迅在广东》和一声、王任叔关于鲁迅杂文和小说集《彷徨》的重要论文,1938年广州出版的杂志《黄花岗》又发表了第一篇研究鲁迅与尼采的论文——张震欧的《鲁迅与尼采》。而真正的辉煌期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成立了广东鲁迅研究小组和广东鲁迅研究会,创办了《广东鲁迅研究》期刊,把鲁迅研究搞得轰轰烈烈,在全国鲁迅研究界独树一帜。>>详细

林 白鲁研百草园中的一朵小粉红花——《绍兴鲁迅研究》简介

1983年,为给鲁迅故乡绍兴的鲁迅研究工作者发表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平台,32开本的《绍兴鲁迅研究》铅印本与广大的鲁迅研究者、爱好者见面了。其办刊宗旨是:重点发表鲁迅故乡——绍兴的鲁迅研究成果、有关资料、研究文摘、报道研究动态、研究者的近况、文艺作品等。时年93岁高龄的周建人为刊物题写了刊名“绍兴鲁迅研究”。因为是内部刊物,故没有相应地设立编辑部,但时任绍兴市鲁迅研究会秘书长的裘士雄担任着实际上的主编工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详细

(韩国)朴宰雨韩国的鲁迅研究:进入21世纪,更上一层楼

韩国有“鲁迅”之称的李泳禧去年12月5日逝世。我当时在日本北九州和铁凝、莫言、日本岛田雅彦等参加东亚文学论坛,7日回国后,马上到李泳禧的灵堂里跪拜,和高银老诗人交换哀悼酒杯,和李泳禧永别。
   韩国许多媒体对这位韩国民主变革运动的“思想导师”为韩国的民主变革献身的艰难一生与思想,作全面报道,并表示深切的哀悼,相当一些时段里造成了李泳禧现象。李泳禧曾经把这个韩国民主变革运动的“思想导师”的功劳归于鲁迅:“如果说我的著作和我的思想、我对人生的态度对当代青年们起到了这样的影响,那么这个荣誉应该归于现代中国作家、思想家鲁迅”。>>详细

(新加坡)张钊贻“偏狭”的鲁迅两件“反常”的事

鲁迅并非完人,处事太认真,有点“洁癖”,因此对人可能会“苛”,有时难免被人看成喜欢“骂人”,至今仍是他被骂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他所“骂”的究竟是什么人的什么事,究竟那些人和事值不值得“骂”,有些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回忆录弄得模糊不清,也已很少有人有兴趣进行认真的考订和追究。>>详细

(瑞士)冯 铁谁是卢克斯?
——发现鲁迅作品最早的德国翻译和注释者

1928年10月17日《鲁迅日记》记载:“廖馥君、卢克斯来,赠以《朝花夕拾》及《奔流》等。”这个条目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只说明廖馥君(1895-1971)是同济大学的德国年轻教师,和同事卢克斯一起来访问。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第17卷第37页,注道:“卢克斯,德国人。1928年间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为出版德译本《阿Q正传》与译者同访鲁迅,得到鲁迅的帮助。后将译稿带回德国,未见出版。”>>详细

(日本)北冈正子鲁迅伴我行

今年,鲁迅诞辰130周年,逝世75周年。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读鲁迅的文章,是1954年,那时我刚入大学中国文学科不久,学习汉语才两三个月。读的是《孔乙己》。对于一个连初级汉语都没念完的学生来说,拿这篇作品当课本,实在强人所难。选来做课本的理由,好像是由于当时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而这篇又短,于是“就它吧”。>>详细

(日本)片山智行鲁迅还是伟大

鲁迅的文学观很明确,那就是站在“为人生的文学”立场上,“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但又绝不是“为了宣传的革命文学”。
  鲁迅的出发点是暴露旧社会的病根,但同时他也为克服中国国民性缺陷(病根)倾注了全部精力。>>详细

(日本)浅野纯一关于鲁迅之种种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与鲁迅的相遇大抵始于初中教育所使用的教科书,因为不论在哪本教科书里都会收录《故乡》或《社戏》。当然很多日本人读过也就忘了,但与夏目漱石在中国的被认知度相比,鲁迅在日本更为人们所知。的确,就世界认知度而言,鲁迅远远超过漱石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详细

(日本)永井英美我与《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详细

鲁迅文学奖 详细>>

鲁迅文学院 详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