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儿童文学大家谈

李敬泽:儿童文学的再准备

过去十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黄金十年”,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在强劲的阅读需求带动下,经历了令人目眩的井喷式发展。这是作家、出版人、批评家共同 努力的结果,但从根本上看,还是大势使然。十多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和家庭结构、社会一般消费水平、教育和文化形态都发生着急剧变化,各方面力量 汇聚起来,巨大的繁荣几乎是猝不及防地来到我们中间。使用“猝不及防”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儿童文学过去十年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匆忙上阵,准备不足, 需求滔滔而来,来不及深思熟虑,只好马上行动,在创造和探索中顺应大势。于是,“黄金十年”成就辉煌,但可能也是粗放的、跑马圈地的发展,生机勃勃但也潜 伏一些问题,过于热闹也就难免浮躁。[详细]

刘先平:自然都去哪儿了

我连续读了几期人民日报上“繁荣儿童文学大家谈”的讨论,深为儿童文学发展引起这么多关注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创作者、一个读者,我对儿童文学也有长期观察,一个现象令人忧心,那就是自然的消逝——儿童文学对自然的书写越来越少。
  翻开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背景大多是模糊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用力于滑稽、恶搞的情节编造,美其名曰“趣味”,却没有多少可供咀嚼消化的营养。与之相比,愿意去细致描绘一朵花、一片景致、一个诗意自然的作品太少了,即便有,也失之肤浅,有时甚至存在常识性错误。[详细]

曹文轩:儿童性和儿童的观念

儿童性是先天的,是造物主的事先设定,与儿童一起降生。它是什么,它究竟包含了什么,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人类学家、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分 析学家,还有教育学家、哲学家,探究、分析了若干世纪,其著作堆积如山,仍然没有定论。大概说来,它与欲望、人类的史前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概念有关。聚焦 这个黑匣子,有时会有一束亮光照进,让我们看到了一点什么,但倏忽就又是一片黑暗。然而,我们似乎对它又并不感到十分陌生,仿佛所谓的儿童性就是那么几 点,是可以说得清楚的。[详细]

朱自强:提升“系列化”童书的品质

目前,儿童文学“系列化”作品出现了某些问题,致使其人文价值和艺术品质降低。面对这条“欲速不达”的路,大家已开始反思。
  实际上,童书“系列化”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提升“系列化”作品的艺术品质。我认为,提高“系列化”作品的品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详细]

徐德霞:切勿被“系列化”绑架

儿童文学“系列化”现象是少儿出版市场化带来的副产品,它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如何看待“系列化”现象,其实关系到怎样评价当今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整体状况。
  出版的市场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儿童文学创作和图书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产生很多新问题。当少儿读物成为出版业内一块炙手可热的蛋 糕时,专业少儿出版就演变成了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全行业出版。[详细]

方卫平:“系列化”的困境和可能

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正在进入所谓的“系列化”时代,其标志性特征是大量“系列化”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这里所说的“系列化”,是指由一位或 多位作家合作创作的,基于同一题材、角色等元素衍生的系列儿童文学作品。当“系列化”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常态时,它就构成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系列 化”现象的儿童文学发展现状。[详细]

薛涛:唤醒儿童文学的原创力

新世纪以来,当代儿童文学产生了很多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像一条长长的线,勾画出一幅当今少年儿童成长的心灵地图,也描绘出一幅中国文学的童心版 图。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有的作品放弃了艺术操守,重复别人、重复自我,还有些作品被市场绑架,品位低下、艺术粗糙,唯发行量是尊…… 我们的儿童文学像一个求学的孩子,走得太快太急,走得摇摇晃晃,生怕输在起跑线上,恨不能生来就是“富二代”、忙不迭一夜变成“大富翁”。它又像一个走丢 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家园。为了儿童文学的发展,我们要唤醒沉睡在作家心中的那位“魔法王子”,这位“魔法王子”就是儿童文学的原创力。[详细]

金波:理论批评当积极介入儿童文学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小读者以及家长和老师们都希望得到一份权威的阅读书目,这书目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要靠理 论批评界的推荐。但目前的状况是,我们对众多的本土原创缺乏关注,以至于有人拿出的书目竟都是国外作品,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很少能进入推荐者的视野。[详细]

杨红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每个时代的孩子都需要自己的现实主义作品。能否进入“时代的孩子”的生活与心灵空间,是对儿童文学作家最大的挑战。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作为一名四川作家,我决定用文学来书写灾难中的大爱故事。多次奔赴灾区现场之后,我创作了儿童小说《小英雄与芭蕾公主》等四部作品,这些作品畅销至今,受到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喜爱。一个8岁的男孩曾对我说,《那个黑色的下午》是第一本让他感动流泪的书。[详细]

李学谦:最重要的是“不亏心”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任社长叶至善说过,少儿出版要“一不亏心,二不亏本”。“不亏心”,就是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得起天下父母。“不亏本”,就是要有经济效益,为做好“不亏心”的事业积累物质基础。[详细]

秦文君:让文学“飞”起来

在我眼里,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多少年一直是安静的,坚忍的,默默前行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一路翱翔,已经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经验和预期,成为一个奇迹。这奇迹是儿童文学作家和整个社会共同创造的。但要说儿童文学的繁荣,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一是创作上,确实有了海量的作品,但好作品显然不多。二是人才上,真正富有艺术感召力的作家还很不够。三是阅读上,各种新媒介传递的碎片化信息,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详细]

曹文轩:三个“放羊孩子”的启示

有一本书,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是巴西人保罗·柯艾略。作品写道:一个牧羊少年在西班牙草原一座教堂的一棵桑树下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 梦,他依梦境所示,从西班牙草原出发,走过森林,越过大海,九死一生,最后来到了非洲大沙漠,但却没有如梦中所见在金字塔下挖到财宝。这时,来了两个坏 蛋,看到少年在挖坑,大声嘲笑说:“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见到的最愚蠢的孩子。几年前,就在你挖坑的地方,我也连续做过两个相同的梦,梦见从你挖坑的地方出 发,我越过大海,穿过森林,来到了西班牙草原,在一座教堂的一棵桑树下,发现了一大堆财宝,但我还没有愚蠢到会去相信两个梦。”说完,扬长而去。孩子听 完,重返他的西班牙草原,在他出发的地方,也就是那座教堂的那棵桑树下,发现了一大堆财宝。[详细]

张之路:有意义,还要有意

最近十年被中国儿童文学出版界称为“黄金十年”,儿童文学书籍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开始涉足儿童图书的出版。尽管如此,优秀作品的品种和数量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为了增加数量和品种,出版的门槛有降低的趋势。不少图书缺乏孕育的过程,存在名家作品重复出版、拼凑出版以及出版快餐化现象,这些做法都影响了优秀作品的产生和传播。[详细]

高洪波:“三心二意”作得天真诗篇

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作家队伍,但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舞文弄墨者都适合为儿童文学写作。俄国伟大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及儿童文学时 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是生就的,而不应当是造就的。这是一种天赋。”他接着补充道:这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是“儿童的福星”。“福星”是一 种译法,另一种译法是“盛大的节日”。无论是节日还是福星,我都认同。[详细]

往期回顾

专题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