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教育思变(黄纯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02日10:15 来源:文汇报 黄纯一

  从研究到创作,由“精英”转“大众”——

  文学教育思变

  文学“触”网,算不上新鲜事。可来自学院派的新动向却足以让文青们和梦想靠码字为生的孩子们雀跃:网络文学和创意写作作为正儿八经的大学专业,正在登堂入室。

  刚刚过去的一年,北京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出时髦的写作班,此前,复旦、同济、上大等老牌的大学中文系早就在探索新时期创作人才的培养。

  于文学而言,最坏的时代或已过去,各种机遇正扑面而来。时下,我们已见证了文学的跨界出演,她时而牵手网络、影视,时而涉足游戏、漫画;“网络作家”作为一种日进斗金的新兴职业,也告别了不入流、不靠谱的别称,开始为更多的人认可、接受。E时代,文学正在加速蜕变,以一种人们难以预计和想象的方式。 ——编者

  2013年的最后一周,文学界迎来一件大事:12月25日,盛大文学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联合创办文学策划与创作本科专业,从2014年开始招收应届生。与普通大学中文系不同,这个新设专业的课程看头十足,其中涵盖小说与故事创作、编剧元素、电视剧剧作、网络文学创作与策划,甚至还包括版权管理和运营。

  作为一所力在求新的年轻高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这一创举或许还不至于令人太过吃惊。然而,就在去年,历史传统悠久、颇具精英意识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决定“试水”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踏足新媒体文学人才培养。而复旦、同济、上大等沪上高校的中文系则早于几年前已纷纷将创意写作这一“时髦”专业揽入怀中。

  事实证明:文学教育正在思变。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样态不断变形延展,文学人才的市场需求也相应发生转变,凡此种种,必将指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弥合写作人才的断层:文学教育变革的时候到了

  过去的纯文学写作人才已不能满足如今的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网络文学界、影视文学界、文化休闲业……这些产业嗷嗷待哺,等着新型的文学专业化人才去填饱它们的肚子。

  在大学设立创意写作学科,这一倡导可直接追溯到2009年。这是一个转折年:那年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是2009年,主流文学第一次对网络文学投以青眼——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与《长篇小说选刊》联手承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点评活动。

  一些嗅觉敏锐的高校发现,当文学不断“跨界”,中国的写作人才竟出现了一个断层。

  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先后设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点。

  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葛红兵告诉记者,过去的纯文学写作人才已不能满足如今的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网络文学界、影视文学界、文化休闲业……这些产业嗷嗷待哺,等着专业化人才去填饱它们的肚子。他强调:“特别奇缺的是底层的人文创造性人才,而非技巧性的写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学策划与创作专业负责人林琳证实了这一说法——高校与盛大联合储备人才,目的不在培养“写手”。

  盛大文学市场部经理王晶说,盛大旗下有200万草根写作者,根本不缺写作人才,关键是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方式,培养综合人才——他们是写手,但同时也是编辑、编剧、经纪等等。

  例如,网络文学编辑和传统的文学编辑截然不同,不仅要适应网上快速审校,对计算机操作非常熟悉,同时还将出任经纪人,对作品的题材、内容把关,负责包装、推广、宣传以及版权管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认为,创意写作作为一个应时代需求而生的新潮专业,其创意原则、审美标准,甚至背后的商业机制,都是正在形成中的。

  其实,北大早年开设过作家班,中文系也招收过创意写作方向的硕士,但从教学和人才培养定位看,那时基本停留在传统经典写作的意义上。“按做学问的方案统一培养硕士,但最后真正从事学术工作的却很少。”现在,北大开设的创意写作专业,直接对接市场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学以其新形态在延伸,包括游戏脚本、广告文案等等都需要文学的基础,文学的疆域已不止于小说、诗歌等传统文类。这意味着,学生培养的大方向应“由研究往实践转变”。

  虽然“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乃至遭到误读,但在不少大学中文系老师眼里,“创作”其实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系主任张生表示,就大学文学系而言,它承担了三个功能:学术研究,教育培训,以及文学的再生产。所谓文学的再生产,对应的即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内容制造。

  以美国文学专业为例,爱荷华大学是第一个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的学校,而在每年的普利策获奖者中,毕业于该专业的写作者比例高达70%-80%。“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台湾作家里,从余光中到白先勇,都是在爱荷华拿了MFA学位,然后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张生告诉记者,中国高校在这方面正和美国慢慢靠拢。

  创意写作:教什么,怎么教

  开创意写作专业,大学的目标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鲁迅、莫言,而是多提供一个空间,让热爱文学的人少走一些弯路。

  同样挂出创意写作的牌子,装在各高校“篮子里的菜”却各有千秋。目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走新潮路线,倾向于文化产业的策划,而复旦和同济的创意写作,则坚持经典,讲求文学创作本身。

  在中国刚刚起步的“创意写作”,该教什么,怎么教,仿佛都未有定论。“创意”该如何实现?师资问题怎么解决?有些老师甚至开始反思,传统的中文系,似乎一直还缺些什么。

  眼下,美国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工作坊培训模式被频频提及。美国的做法是,由4、5个学生组成讨论组,每周进行阅读、创作和点评。张生在加州大学访学时,曾观摩过该校的写作工作坊,“有时是学员先自我介绍,再把自我介绍发展成一个故事。”他自己在同济给学生上“小说与影视研究创作”课程时,会先给学生看小说,再集体讨论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

  在复旦,由陈思和、王安忆领头的创意写作是相对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但并不意味着它的教学方式也一样传统。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新媒体达人严锋认为,传统中文系的教学中心并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中国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西方说‘灵感就像一阵微风’,似乎文学创作无法培训,但如今,受到市场和西方作家培养模式两方面的影响,人们开始倾向于认为,文学创作是可以教的。”在文学写作实践的学习中,文学的语言、情节、故事、结构这些元素都是课堂上的学习重点。王安忆的课上,就会非常具体地通过对一些作品的细读,探讨技巧。但同时,从其他专业借鉴创作方法也是教学一大手法。“王安忆会请音乐、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的权威人士来给学生做讲座。”上海音乐学院的金复载就曾被请去讲授音乐的技巧、结构和方法,画家贺友直也曾前往写作课堂讲创作体会,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打开学生的思路。

  严锋把创意写作专业比作助产士和催化剂,“虽不能代替产妇生产,但有助益;同时,把不同学生放在一起,催化出一个充满热情的文学创作氛围。”

  无独有偶,爱荷华MFA专业的毕业生们也曾在合著的《第十一稿》中吐露,除了写作培训,MFA更重要的意义是把具有相同梦想的写作爱好者聚在一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