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少儿阅读:在童年播撒美的种子(李墨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10月23日09: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墨波

  ●儿童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大敌人就是功利主义,包括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

  ●从长远看,最有价值的还是“水果”类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地予以关注,而不要让药品和可乐类的书籍完全占据童书市场。

  ●被人们铭记于心的经典名著就如同儿童文学的“圣经”,是数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学财富,不能肆意挥霍或不正当使用。

  在儿童文学界,少儿阅读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推广少儿阅读,探讨优劣标准,树立阅读观念,推荐优秀图书,是很多儿童文学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工 作内容。近一段时间内,少儿阅读进入公众的视野,跃升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市场上充斥的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出版物,图书影视中所夹带的不健康内容,以及少 儿阅读和少儿出版所存在的种种乱象,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感到忧虑和不安。净化少儿出版市场,确保精神食品安全,保障儿童成长的精神环境,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少儿阅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方面,关于儿童成长的心理、文学诸学科正不断发展完善,人们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一些错误观念正逐 步得以矫正。另一方面,在关于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的问题上,事关艺术,孰优孰劣,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哪些书适合孩子们看,本身也存在分歧和争议,出版 市场乱象可以集中整治,但是少儿阅读的普及和推广,正确的儿童观和阅读观的建立,却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因为无论童年之于人生,还 是阅读之于童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儿童本位: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不同于成人阅读,少儿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成人具有成熟的心智和稳定的世界观,对于图书有自我辨别能力,有一定的免疫力抵抗负面信息的侵 袭。而儿童则不然,他们处于人之初始,心理稚嫩,尚未发育成型,人格也正处于塑形阶段,精神世界几近空白,他们对于书籍没有辨别能力,对于接受的信息照单 全收,这就需要成人为其把关,充当孩子们的“过滤器”和“净化器”,挑选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屏蔽不健康的东西,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以免他们幼小的心灵 受伤致畸。

  目前的儿童出版物中,即便是一些大家熟知的图书和动画片,如果细察,也能找出很多的“霉斑”,它们同色情和暴力内容打一个擦边球,轻而易举地从 大人眼皮下溜过去,被送到孩子那里,其危害可想而知。这些“霉斑”在大人们看来也许只是一句玩笑,无伤大雅,但在孩子那里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却无法预知。这 也是儿童出版和成人出版所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大人们在出版和写作中更加认真和谨慎,有更多的责任感。

  色情、暴力等等这些显而易见的“精神毒物”需要清除,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除此之外,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和阅读观,其实也是很多家长和老师需要补 上的一课。关于儿童观,在当下的学校和家庭中,有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一种是用想当然的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这种想当然的儿 童观,是对很多陈旧观念的因袭,缺乏观察和洞见。

  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中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儿童是人生的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学习是其主要的任务,为将来的成长做好准备,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儿童是缩小的成人”或者“儿童是成人的准备”的儿童观,恰恰是很多专家学者所批评的。

  周作人早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中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精彩论述,他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 传’尽量地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 人,有他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20多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 指定哪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

  将童年作为人生中一个独立的珍贵的阶段去对待,而不将其沦为其他人生阶段的附庸;以孩子的趣味为本位,而不要把成人的趣味和喜好强加给孩子,周作人所提出的儿童本位的思想如今已经被儿童文学界普遍接受,但是要真正将这种观念普及到每个家庭、每位家长却尚需时日。

  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是儿童阅读的推广人,多年来致力于儿童书籍的推广和阅读观念的传播。他认为现在的儿童阅读推广最大的障碍是童年生态遭受破 坏。“首先是儿童观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在整体上缺乏对儿童,对‘童年’的真正关怀。在对待童年的态度上,这个社会在退化。”他认为现在的学校中充斥着为了 成人的“将来”而牺牲孩子的“现在”的教育观念,家庭中的阅读也掺杂了很多成人的私心杂念,充满功利性,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儿童观和阅读观。“家庭中的亲子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同样,儿童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大敌人就是功利主义,包括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功利主义的应试教 育。”

  哈维达顿把童书定义为“明显是为孩子提供自发的乐趣,而主要不是教育他们的书”。这种对于童书的定义正是基于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正确的阅读观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只有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进而去探讨适合儿童阅读的童书标准,才是正确路径。

  好书标准:

  哪些是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关于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标准似乎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家长、老师和孩子在选择图书的标准上有着明显的分歧和差异。家长无力对复杂多样的童书 作出判断,通常会选择较为稳妥的做法——选择名家名社的经典作品,为此不吝解囊。而老师则会选择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读物,以起到教辅的作用。孩子们更多的是 听凭趣味和娱乐,将目光投向市场上热闹好玩的畅销书。如何在眼花缭乱的童书市场上觅得好书,并能兼得三方满意成为一个难题。

  刘绪源将形形色色的童书概括为三种:强调教育价值的、强调市场价值的和强调审美价值的。他将这三种童书形象地比喻为:药、软饮料、水果。一味强 调教育价值的童书,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如读某些书是为了熟悉历史,读某些书是为了提高作文,说到底,还是像吃药。”强调市场价值的童书,一味 讨好儿童口味,写得浅显热闹但却没有真正的内涵,这就像是可乐一类的软饮料,口舌愉悦,但其实充斥各种食品添加剂,毫无营养价值可言。强调审美价值的,具 有真正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佳作就像是水果,“在吃的过程中会逐渐‘知味’,口味也会变得丰富和成熟起来。”“它有营养,但不是针对性地用以治病,吃它只是 享受,在享受的同时,营养被吸收,慢慢地也就有了健身的作用,这正如审美作用的转换——它可以转换成某种教育的效果,但那是审美沉淀后的自然的结果,并不 是刻意为之的,更不是单向或单一的。”因此刘绪源认为,三种童书中,从长远看,最有价值的还是“水果”类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地予以关 注,而不要让药品和可乐类的书籍完全占据童书市场。

  刘绪源的呼吁正是针对当下童书出版市场只追逐市场效益而忽略书籍的文学艺术品质的做法,可谓切中时弊。近些年来,类型文学发展迅猛,这股潮流也 席卷了儿童文学。我们在肯定类型文学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流行和通俗之外,我们也需要缓慢而持久的文学,需要大雅正声。对于孩子这个特殊的受 众群体来说,不应该仅仅只是迎合,还要有引领。一个健康的图书市场,在通俗文学之外,应该同时有严肃文学的份额,多元共生,结构合理,才是一个健康的生 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