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钱锺书所言:"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尔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一试!"(《这一些忧郁的碎屑》,《长河不尽流》第469页)为人处世中,他常表现出这种"倔",常常不按理出牌走自己理解的路。1948年国共交战正酣,他却在呼吁"爱与合作";多少年前,他浪迹北平、不名一文、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时候,他不曾巴结过阔亲戚熊希龄,不仅如此,在香山慈幼院工作,他还写小说讽刺过这里。而当1948年熊逝世十周年时,他却写了篇《芷江县的熊公馆》为"有子今人杰"的熊家述德,岂不知时局马上就要来讲阶级斗争了……
舍弃那些具体观点不论,今天重新打量沈从文的人生和文字,我倒觉得这份"天真"正是沈从文给我们人格和道德成长的最宝贵财富。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讲应当就是"乡下人"的性格,"是老实淳朴,待人热忱而少机心,比大都市中人可信赖。可是不懂城市规矩,粗野不文雅,少礼貌"(沈从文1979年10月20日致金介甫,《沈从文全集》第25卷第412页)。1943年沈从文曾发表过一篇小说《笨人》,写一个"乡下人"凭借着诚实、勤劳、责任、信念、不怕吃亏致富的故事,里面的很多议论极像夫子自道:"这乡下人真如所说笨得诚实,不管什么事,凡是他责任上的,都做得很好。不在自己责任内,但当时需要他帮忙的,也无有不竭力帮忙。总之一切都照他所信仰的作好人努力,吃点苦头满不在乎。"(《笨人》,《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298)这样的人可能不灵活,也缺乏变化,沈从文看不惯那些见风使舵的人。在另外一本作品集的序言中,沈从文慨叹:"我感觉异常孤独。乡下人实在太少了。"并自信地说:"我希望我的工作,在历史上能负一点儿责任,尽时间来陶冶,给他证明什么应消灭,什么宜存在。"(《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
在今天,漫步都市,穿行在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人群中,或者与之举杯、交谈中,我也常常有沈从文同样的感慨:乡下人实在太少了!
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未必对他有最深切的理解,张兆和在晚年校读《从文家书》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所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对人无机心,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为而不有,质实素朴,对万汇百物充满感情。
沈从文一生的挚友巴金在沈从文去世后,用颤抖的笔写下了长文《怀念从文》,不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还写出了那一辈知识分子的辛酸和无奈,儿子龙朱说:"作为家人,我们反而是从巴老伯的文章和他对父亲的友情中,重新认识和理解父亲,也认识了他们那一辈作家朋友间深厚感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和理解",可见理解和认识一个人有多难!
整理资料时,张兆和一封写于1988年10月26日的未刊书简让我印象深刻:
文章读下去,我的眼泪直往心里流。在众多老朋友中,您是深深了解从文的。您了解他的长处,也深知他的弱点。我从文章中,看到你们之间各个不同时期的友谊(不少事我以前不清楚)。你们有分歧,有辩论,而且有事辩论得非常激烈,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一直相互爱护,相互关切。
你们两人那么不相同。从文好些方面远不如你。您写了一辈子,战斗一辈子,直到今天,(我看到《文艺报》)还要重新上战场,不放弃战斗。你文章末尾说您欠下了债。不,巴金兄,您没有欠债,您已经给得太多,特别是晚年,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大家尊敬您,感谢您,因为您尽了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神圣责任,完全无愧于心。我希望您安安心心休养一阵,至少短时期休整一下,连续作战年轻战士都不行,何况年高体衰的老人。我和崇敬您的广大读者一样,希望您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这是相互间的理解。
或许对于前辈们的人生和文章,我们永远都是在远远地望着,很难做到深入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更谦卑些。
2012年12月13日
代表作 小说代表作《边城》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这篇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对于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
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语言清丽,风格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收入其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学术专著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从1949年开始致力于古代文化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物资料,于1964年底完成这部系统考证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的。初稿;1969~1971年对初稿作了修改补充;1978~1979年再度修改,并补充了许多新发现的文物资料,增订了不少篇章。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书中在解释问题和提出问题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共25万字、700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