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的自觉”是不是伪命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6日18: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期主编:方铭

  本期主编: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对话嘉宾:李炳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程水金(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院长)

  主 持 人:詹福瑞(中国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教授)

  主办单位:南昌大学,光明日报国学版、文学遗产版

  承办单位: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

  时 间:2015年10月16日上午 地 点:南昌大学学术中心多功能报告厅

  

  主持人:本场对话是继《我们该不该回去——“文学史研究是否应该回归中国文学本位立场”对话实录》(《光明日报》2015年6月25日第7版)和《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年9月22日第16版)两场讨论之后的第三场。

  1920年,日本人铃木虎雄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一文中认为,从孔子以来的中国文学都是道德论的文学,到了曹丕才 是文学的自觉。1927年,鲁迅在广州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时重启这个话题,认为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者叫“为艺 术而艺术的一派”。这个说法借鲁迅之大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罗根泽、刘大杰、郑振铎等人都有文章和著作谈到文学的自觉问题。1963年,游国恩主编 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曹丕这个时期之所以称为“文学的自觉”时期,是因为抒情化、个性化文学。1981年李泽厚出版了《美的历程》,把人的觉醒和文的觉 醒联系起来,认为魏晋时期文学的觉醒是人的觉醒的表现形式。1999年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把“魏晋文学自觉说”归纳为三个方面:文学从学术中分化 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文体自觉,尤其是对文体风格的认识;对文学审美特征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对“魏晋文学自觉 说”提出了质疑。1981年,龚克昌发表《论汉赋》,认为应该把“文学的 自觉时期”上推350年到司马相如的时代。1996年,张少康发表《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认为“文学观念的自觉”到西汉中期就已经很明确了, 刘歆的《七略》把《诗赋略》从《六艺略》中分出来;有专业的文人队伍;文体自觉,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论三十四种文体大部分在汉代就已经很成熟了;比兴 说、感悟说等都是在汉代提出来的,汉代文学批评成熟了。2000年以后,李炳海教授先后发表了《辞赋研究的视觉转换》和《从上古文学到中古文学的转换》, 认为战国到汉代是文学从初期到完全自觉的逐步演进过程。我也分别于1997、1998、1999年发表文章,论证“汉代文学自觉说”。2005年赵敏俐发 表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一文也是明确反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2007年傅道彬发表的《春秋时代的“文言”变革与文学繁荣》则主张“文学的自觉”在春秋 时期就开始了。当然,也有主张文学自觉在魏晋以后的,如刘跃进的《门阀氏族与永明文学》则主张“文学的自觉”在南朝宋齐时代。我们先请李炳海先生发表看 法。

  李炳海:我讲文学史的时候,就有学生问我怎么看“魏晋文学自觉”说,我不好跟学生说鲁迅不对,只好狡狯 一点说:“鲁迅先生说魏晋时期文学自觉,他没说以前不自觉呀!”实际上我是不赞同这个说法的。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个伪命题,我也不赞成。这个命题还是有一 定道理的,任何事物,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总是有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如果套用一个说法,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明 确说过“自觉”这个词,但是古人诗文评点中,甚至今人评论古人的时候,常说“某某某有意为文”,所谓“有意”就是“自觉”。所以,我认为这个命题还是有参 考价值的。虽然不能照搬西方或者东洋的一些命题术语,但也不能完全拒绝一些合理的命题和概念,这个“文学的自觉”,恰恰可以借鉴。

  主持人:鲁迅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主要依据是“反对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这是铃木虎雄的说法,认为从孔子以来就是道德论、教化论,到了曹丕的时候才不再讲道德论。按照这种说法,是否离开教化的观点就是文学了?

  李炳海:如果“魏晋文学自觉”和教化脱离关系了,那后来韩愈就不会说“文以载道”了,柳宗元也不会说“文以明道”了。其实为教化服务未必不是文学,不为教化服务也未必是文学。

  主持人:罗根泽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认为曹丕时代“甫乃以情纬文,以文披质,才造成文学的自觉时代”,这种用情和文的关系说明文学的自觉时代可靠么?

  李炳海:有一定道理。文学是诉诸感性观照的对象,好的作品都要有情感。宋玉把文学作为一种娱乐手段,即 怡情,后人批评他“辞人之赋丽以淫”,那就是唯美主义,情感太过于外露,原来不敢写的他都写了,汉代人模仿他,魏晋模仿的人就更多了。所以在“文学自觉” 的时代,模仿不自觉时代的东西,逻辑上似乎不好说。宋玉能成为一个典范,就说明“文学自觉”不是魏晋才开始的,而是从宋玉就有的。

  主持人: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魏晋时期文学自觉是因为文学已经到了一种抒情化、个性化的时期,用个性化能够解释文学的自觉吗?

  李炳海:有一定道理。所谓个性,就是和群体相对应而言的。实际上,战国后期或者说西汉初期,作为文学的 初步自觉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出个性化。比如先秦诸子,现在所称的“士人”就是个性化很强的一个群体。这说明战国时代个性化就已经凸显了,这和文学的 自觉确实相关联。我认为个性化的概括比较好,不太同意文学的自觉就是人性的自觉。几十年前念书的时候,杨公骥先生曾批评魏晋文学自觉说:“就你有人性,古 人就没人性?就你自觉,古人天天睡大觉?”但说个性化是可以的,与“文学自觉”有直接关系。

  二

  主持人:水金先生过去写文章认为“文学自觉说”是一个伪命题,请发表你的基本看法。

  程水金:我不笼统反对接受西方的某些学术观念和学术思想,但是,西方这些观念和思想能不能够满足或者适 合中国的文学实际,却是值得思考的。自从输入了西方论述体文学史写作范式之后,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阐释基本上是在不断地向西方靠拢,用中国古 代的文学现象和文学资料来阐释西方的一些概念,比如今天讨论的“文学自觉”,正是以西方19世纪的文学观念为基础提出来的。因为他们认为文学就是抒情性、 形象性、个别性,其它与此不太吻合的就不是文学,他们就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之下解读中国文学现象,阐释中国文学史。总的来看,这个命题跟中国文学的实际现象 是不一致的,不能用来解释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而且,最能够把这个命题打入伪命题的证据就是“自觉”说无时不在,正如詹先生一开始综述所言,有春秋说、战 国秦汉说、汉初说、汉代中期说、魏晋说、宋齐说、唐代正式自觉说等。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要到晚明小品文“独抒性灵”,才是“自觉”了。这些“自觉说” 的持论者实际上是合在一起把“自觉说”本身给消解了,因为既然每个时代都有“自觉”,那就无所谓“自觉”了。所以我说它是个“伪命题”。

  主持人:水金先生说“文学自觉”是个伪命题。炳海先生对此怎么看?

  李炳海:章学诚《文史通义》说:“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这说的就是“文学自觉”。当然我用的“文学”虽是包括“文章”的大文学概念,但起码有个基本界定,就是文学要相对独立。现在的文学史,包括以前的那些文学 史,都说先秦是文史哲浑然不分,诗乐舞融于一体,这样说大体是不错的。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就发生了变化,屈原的《离骚》不能唱,与诗歌和舞蹈脱离了。有 了专门写美文的,就不是文史哲浑然不分了,文学从综合艺术当中脱离了,当然不是全部,但是逐渐有了这种倾向,这就叫文学相对独立,那么也就是自觉的开始。 如果从四部分类来看,把集部看成文学作品,《楚辞》作为集部第一本书,没放到子部,也没放到经部,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就是说,所谓文学的自觉或初步自 觉,它得相对独立,不独立谈不上文学自觉。从屈原开始,到宋玉,文学的色彩更浓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