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令营即将结营之际,论语班的孩子基本都能背诵《论语》前六篇,共计五千多字,有些记忆力强的孩子能背到第八篇。但记者发现,大多数孩子对这些篇章的字面意思并不理解。
课上,齐声诵读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开始自己背诵,认为背得出了,便走到讲台前背给老师听。有的孩子能一口气背完一整篇,得到五角星;有的孩子则背到一半抓耳挠腮,只能退回去继续“备考”。
就这样,上午三节课(每节课一小时)在齐声诵读、一对一背诵中度过。午饭和午休过后,又是三节读经课,吟诵内容为声律启蒙和诗词精选。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稚嫩的童声从各个教室中传出,就像古代私塾那样,孩子们在吟诵中体会着汉语骈偶的奥妙。
晚饭后,6:30至7:30的一个小时是书法课。课上,记者没有看到老师的示范和指导,孩子们在描红本上反复写着四个字:一、二、三、工。经过一个月的课程,他们对使用毛笔已不陌生,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在书法用笔上入门。晚上的最后一节课是自习,孩子们纷纷暂别古文经典,看起了《童话世界》这类闲书。
【人物】
上海男孩:读经典三个月后语文突飞猛进
夏青源是诗经班的一名上海男生,暑假后读初一。见到记者时,外向的他大声说:“老师,你采访我吧! ”旁边的几个男生则打趣说,“老师,他去年读过长期班,后来挖地道逃走了! ”
小夏告诉记者,他爸爸热衷国学,在香港办了一个书院,妈妈是上海人,喜欢音乐和诗词吟诵。 “我爸爸想让我成为国学大师,去年6月把我忽悠到这里。当时他跟我说,这所学校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一听就来了。 ”然而,这个男孩很快发现这里并非他所想象的“天堂”。尽管没有作业和考试,但每个月他必须背出3000字经典。 “和做作业、考试相比,我发现,背书也不见得轻松。 ”另外,小夏对这里的生活不太适应——没有雪碧可乐,也没有电子游戏,这样的日子有点难熬。加上他海鲜过敏,对学校的饭菜不习惯,读了三个月长期班后,他选择了退学,回到原先在上海就读的学校。
不过,这三个月的读经生涯还是让小夏有所收获——在背诵 《论语》、《春秋》这两部经典的部分篇章后,他的语文水平突飞猛进。
今年暑假前夕,夏青源主动报名参加读经夏令营。 “一来,是想再背一些经典,保持语文上的领先优势。二来,这里的很多同学我认识,借这个机会聚一聚。”小夏得意地说。经过一个月的读经,在小夏的记忆库中,又增添了107首《诗经》中的诗歌。他还学会了古雅的吟诵调,准备回家后吟给妈妈听。
老师女儿:2岁起在家读经,8岁还没上学
夏令营的上课老师中,也有上海人。论语五班的何倩薇老师吟诵 《论语》时曲调优美,一聊天,得知她是嫁到广西南宁的上海媳妇。
何倩薇告诉记者,南宁有50个左右读经学堂,她自己也开办了一家。今年5月,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的李宁老师到南宁做讲座,讲了与平读诗文相比,吟诵诗文的好处。 “我听了很受启发,今年暑假就来这里做老师,想实践一下吟诵教学法,回南宁后加以推广。 ”
何老师的女儿莫薷也参加了读经夏令营,在诗经班学习。今年8岁的她从2岁起读经典,至今没有上学,在家里跟着妈妈读经。 “四书她已背过一轮,《易经》、《诗经》、《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也背过一轮了,目前在自学《尚书》。 ”
关于女儿未来的发展,何倩薇说,不打算让她读公立小学和初中,在家里或学堂读经挺好,女儿也喜欢。她希望莫薷15岁后能考进王财贵在北京创办的文礼书院。进文礼书院的门槛是:能背20万字汉语经典、10万字外语经典。小莫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着,在外语经典方面,她正在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你看这些读过经的孩子,都很活泼,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下课时,余慰全看着这些在教室外玩耍的孩子,对记者说道。和王财贵一样,他认为读经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13岁以下儿童的大脑是一个记忆功能强大的存储器,在这个年龄段,应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存入他们的大脑,长大后再理解、体悟,就会受益无穷。 “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很可惜,这种人文教育已中断100年了,如今我们要把它接上。 ”
【对话】
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创办人:
读经教育能重塑中国“人心”
在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的几天里,记者见到了三位学校创办人——董事长赵升君、校长周旼辖、常务校长余慰全。赵升君老家在山东,说话风趣,十分健谈。周校长是上海人,嗓音优美,吟诵诗文时金声玉振。十几年前,她受王财贵影响,离开上海教育界,为推广读经教育四处奔走。余慰全则是一位典型的儒生,说话中气十足,吃饭前都会闭目养气。他的父亲是湖南农村的干部,曾对儿子推广读经教育忧心忡忡,怕他违反政策,后来看到央视播放祭孔仪式,才放下心来。
记者:说起读经,很多人会想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觉得读经很枯燥乏味,对儿童的成长有负面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赵升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鲁迅在私塾里偷偷画画儿,描了很多《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读了一年私塾,就能看《荡寇志》、《西游记》这类小说了。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能看得懂《西游记》吗?这说明私塾教育很成功啊!
读经只要用古时候的吟诵方法来读就不会枯燥。古人读书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用普通话平读,而是有调子的,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吟起来很好听,也有助于记忆。就像唱歌一样,唱着唱着,歌词自然就记住了。现在学校里不教吟诵了,中国上千年的文读系统几近失传。而地方戏曲正是建立在文读系统基础上的,没有吟诵,想要复兴地方戏曲就几乎不可能。
记者:儒家经典中的一些内容,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冲突。你们是让孩子读经典全文的,这些内容会不会有点问题?
余慰全:你指的是所谓的“糟粕”吧?很多人说,《论语》里有糟粕,那我想问的是,你们读过《论语》吗?如果没读过,就说里面有糟粕,那岂不是人云亦云?所以在评判经典前,建议大家先去读一读。
在我看来,《论语》等儒家经典记载的是永恒的道德准则,也是对人性的深刻阐发,这些内容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价值。读经教育塑造了中国的“人心”。我举两个例子:南宋末年宋朝被元朝军队逼到崖山,十多万军民跳海殉国,这是何等气节!明朝朱元璋看到《孟子》中有“民贵君轻”的言论,要把孟子牌位赶出文庙,说敢谏者一律杀头,结果刑部尚书抬着棺材上朝,为孟子请命。
记者:那你们觉得,读经夏令营和读经长期班的开办,能实现重塑人心的梦想吗?
余慰全:独木不成林,我们想推动读经夏令营这种教学形式在全国各地开展。目前来看,读经长期班比较难做,暑期夏令营还是受到了大批家长的欢迎。为此,我们和一百多家单位联合成立全国读经夏令营协会,各单位定期交流,统一教材,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夏令营,我们还可以做师资培训,把中华经典吟诵带入更多学校。
赵升君:要搞好读经夏令营,特别是读经长期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目前,读经学校这类民办机构在办学过程中常常遇到阻力。比如,教育主管部门会要求学校确保各种学科的课时,把课时规定得那么死,民办学校怎么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我国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它和《义务教育法》是平行关系,具有法律优先地位。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依照法律,在管理上进一步放开,不要用统一的标准来制约民办学校,把学生当成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
记者:最近,一个参加国学夏令营的女孩在发烧后没得到及时治疗,不幸身亡。在夏令营的学生安全方面,你们有什么举措?
余慰全:学生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们给每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买了保险,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五位老师:三位主教老师、一位辅导员、一位生活老师,实行24小时全程看护。遂昌县政府部门对我们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视,教育局经常来检查,上周镇领导也来检查过。学校只要加强管理,就能避免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