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读经夏令营”结营仪式在浙江遂昌县体育馆举行,300名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日本等国华人家庭的孩子参加仪式,五百多位家长到场观摩。这些大多数年龄在5—13岁的孩子都身着汉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吟诵展示。他们有些背诵《论语·学而第一》,有些背诵《诗经·关雎》,都采用古代私塾的吟诵调。平长仄短、宛转悠扬的调子在体育馆内回荡,十分悦耳。
来自上海的10岁女孩吴伊轩是300名营员中的一位。一个月前,来到这所学校的第一天,她哭了一夜。但过了几天,她就适应了这里的读经生活。 “昨晚,我们全班的女孩子又都哭了,舍不得分开。 ”在今天的结营仪式上,她和小姊妹们表演了李清照的《一剪梅》,边吟诵边起舞,引来全场一片掌声。谈到备受争议的读经教育,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常务校长余慰全说:“读经不但不会扼杀儿童天性,而且是最符合孩子天性的一种教育方式。既然公立学校不读经,那么就由我们民办学校来推动吧。 ”
在青山脚下吟诵“四书五经”
遂昌县隶属于浙江省丽水市,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之乡。上周,记者离开高温笼罩下的上海来到这里,享受到阵阵清凉。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在遂昌任知县五年,写就《牡丹亭》,并为当地留下一首动听的词曲——“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如今,它成为读经夏令营学员的必唱曲目。
王财贵经典学校坐落在青山脚下。该校校舍曾属于一所中学,三年前,两所中学合并,当地政府就把这里借给王财贵经典学校。记者看到,学校硬件设施还算可以,教学楼有四层,可惜没厕所,孩子们课间上厕所只能去宿舍区。宿舍是八个人一间,硬板床,有公共澡堂。校园里还有一个杂草丛生的操场,每天的晨练和升旗仪式在那里举行。
令记者惊讶的是,这所学校并不是王财贵创办的。王财贵是一位台湾学者,虽然看名字感觉此人与儒家没什么关系,但其实,他是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入室弟子。二十多年来,王财贵教授一直在海峡两岸推广儿童读经教育,甚至推广读经胎教。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的三位创办人——董事长赵升君、校长周旼辖、常务校长余慰全都深受王财贵的影响,他们在得到王教授的认可后,在学校名字中加入“王财贵”。 “王教授是我们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总顾问。 ”余慰全说。
四年前,这所读经学校落户遂昌。尽管读经在当时受到的争议更大,但当地政府对学校很支持,不但提供了校舍,还给予了该校小学和初中的办学资质。
目前,在王财贵经典学校长期住读的学生有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孩子一年中有10个月住在学校,基本没有周末,一周七天每天都有大量中文经典课,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也包括《老子》、《庄子》等诸子典籍。在我国古代,书籍被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中,经有十三部,都是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是十三经中最重要的部分,自南宋以后被官方定为学生的必读书目,也是科举考试的“考纲”和“题库”。王财贵经典学校长期班学生诵读最多的经典,就是“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在长期班的课程表上,记者看到,除了大量中文经典课外,每天都有一节英文经典课,学生要诵读柏拉图著作、莎士比亚戏剧等英文经典。此外,还有数学、体育、写字等课程。
谈到学校的经营状况,余慰全说,长期班学生的一年学费是26000元,由于学费不算高,招的学生也不多,学校是亏本经营的。 “这两年,读经夏令营办得不错,我们学校在财务方面才能周转得过来。 ”对于外界有关学校借读经敛财的质疑,余校长笑了笑说:“这些年我一直在贴钱办学。我在上海住了十年,为实现推广读经教育的梦想举家来到这里,去年把碧云社区的房子也卖了。怎么可能来敛财? ”
夏令营期间学员不得带手机、玩iPad
令余慰全欣慰的是,今年的读经夏令营招生十分顺利。 “往年我们接听家长的咨询电话耗时费力,但这次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对读经的意义有很充分认识,沟通起来很方便,基本上就是报名、确认、打款。 ”
在“论语四班”就读的上海女孩吴伊轩就是一个例子。她妈妈秦女士在传媒界工作,谈及送女儿去读经的初衷,秦女士说:“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越来越多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 ’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让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所区别的根本标志,如今的学校在国学经典教育上做得很不够,读经夏令营或许能弥补这个不足。 ”
在暑假开始前的几个月,读经夏令营招到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华人家庭的300名学生。其中,5—13岁的孩子有260人,13岁以上的学生有40人。在各省市中,浙江学生最多,上海学生有近60人,人数排在第二。每个学生的学费是4600元,其中包括了教材、汉服、文房四宝的费用以及住宿餐饮费、保险费。
根据所读经典的不同和年龄段的划分,300名中小学生被分为10个班级:“论语班”七个、“诗经班”一个、“学庸班”一个、“老子班”一个。其中,“诗经班”的学员以前都参加过读经夏令营,有些孩子连续参加五届,已能背诵几万字经典。
读经夏令营还有一些颇为 “严酷”的规定:学员不得带手机、iPad等任何电子产品来学校,不准吃零食,在一个月时间内不能用电脑、不能上网,也不能和家长通电话。但每天学校都会为每个孩子拍照片,并定期拍摄孩子们吟诵经典的视频,发到学校网站和家长的邮箱,供他们观看。
因为这些规定,吴伊轩当时来遂昌时颇为纠结。到学校的第一天,她哭了一夜。但几天过后,她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在这儿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我最喜欢吟的诗歌是李白的《将进酒》,感觉很有味道! ”小吴还说,本来妈妈要她姐姐也参加夏令营,姐姐十几岁了,有自己的手机。当她听说要一个月不能用手机时,露出很绝望的表情说:“你让我怎么活? ”于是死活不肯来,家长也只能作罢。
夏令营的一天:反复吟诵,无需理解
读经夏令营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上周五,记者进行了全时段采访。
清晨5:50,宿舍区就喧闹起来。晚上9点熄灯、没有夜生活的孩子们陆续起床了。清晨6点,特殊的起床铃声响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带有旋律的吟诵调让这首诗经名篇更加动人。 “孩子们天天听情诗,是不是有点少儿不宜? ”对于记者的问题,董事长赵升君笑着说:“不会的,现在电视上少儿不宜的东西多的去了,这首诗每个班都读,老师告诉他们,男生喜欢女孩子是很正常的,但要克制自己的感情,对女生以礼相待。不能像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失恋了就拿刀子捅别人,像什么话? ”
6:20,晨练开始了。各班跑步来到操场,拉筋、站军姿、跑步,孩子们都一边活动,一边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7点,是早餐时间。同学们排队走进食堂,吃着夹有肉末的面饼、稀饭、银耳羹。由于刚锻炼过,孩子们的胃口都很好。吃完饭,每桌都有学生擦桌子。
7:40,第一节课开始。上课的第一个环节不是向老师问好,而是向孔子行礼。每个教室的黑板上方,都有一幅孔子像。跟着班长的口令,学生们都将双手手掌同向并拢,放在胸前,拇指向上,向孔夫子鞠躬行礼。
拜完圣人后,论语班的孩子打开《论语》课本,开始齐声诵读。记者看到,这本教材为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也没有注释。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王财贵的理念——儿童读经应采用古代私塾的方式,以诵读、记忆为主,在吟诵过程中自行句读,不需要理解文章的意思。中国古代的教育观念认为,儿童的理解力有限,记忆力却很强,故而在教育时发挥他们的长处,把大量经典“复制”到他们的脑海里。等孩子长大些了,再教义理,此时他们的理解力强了,许多问题就能一点即通。
根据这一理念,王财贵经典学校制订了“七节五论”教学法。据论语六班的麻老师介绍,所谓“七节五论”,是把整部《论语》分成七节,再把第一节分成每段100字左右的若干小段,在老师的领读下,学生依次把第一节的每个小段各读五遍。 “这样拆分开来依次诵读,就能和遗忘规律做斗争,让孩子在反复诵读后记住各个段落。 ”麻老师说。